他山之石|加快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③

  《中国民政》杂志   2022-04-25 09:23:11

为进一步总结推广各地基层治理实践创新经验做法,宣传展示各地加强基层治理进展成效,营造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良好氛围,民政部办公厅发布了2021年度27个全国基层治理创新典型案例。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开展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探索形成符合本地实际的基层治理模式?一起来看!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阳光票决制助推农村社区治理创新

2018年8月,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总结提炼深化黄泥墩村阳光票决制做法,形成了以党建为引领、以村级事务阳光票决制为核心的基层自治模式,并在全区推广实施。

党建引领自治——筑牢基层治理根基。一是建立党支部扩大会议制度。各村党组织在召开党支部会议与全体党员会议提议村庄经济社会发展重要议题时,应召开扩大会议,邀请村民代表列席会议,充分听取村民代表意见。二是深入群众听取群众心声。打破村干部“闭门决策”模式,明确规定村级重大事项的决策,村党组织委员应深入农户、广泛吸收群众意见建议,提出方案应经村两委联席会议讨论研究,确定的实施方案应公开公示。三是建立党员群众常态沟通机制。建立以网格为基本单元,定期组织网格员、村民代表、党员工作交流沟通制度。

权力阳光运行——完善阳光票决规范体系。一是明确阳光票决事项内容。莲都区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为基础,将与村民利益密切相关的10大重要事项列入必须票决的内容。分别为:1.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村庄建设规划;2.公益事业的兴办和筹资筹劳方案及建设承包方案;3.村级享受误工补贴的人员及补贴标准;4.村集体经济所得收益的使用;5.土地承包经营方案;6.集体经济项目的立项、承包方案;7.宅基地的使用方案;8.征地补偿费的使用、分配方案;9.以借贷、租赁或者其他方式处分村集体财产;10.涉及村集体、村民切身利益等其他事项。二是规范阳光票决实施程序。为保证阳光票决的有序实施,莲都区还创新了票决6大程序,分别为党员群众建议、村党支部提议、村务联席会议商议、乡镇(街道)党(工)委审议备案、村民代表会议票决、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三是拓宽线上线下议事渠道。在线下,依托各村便民服务中心,专门设置了议事箱(意见箱)、议事窗(公开栏)等,同时在村两委会办公大楼设立阳光票决议事大厅,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决策前的议事渠道。在线上,每个村都建立了由村两委干部和村民代表参与的微信群议事大厅,让村民代表更加及时有效地了解决策事项、反馈群众意见、监督决策实施,提升工作效率。

智治转型——村务管理搭上数字化快车。一是开发阳光票决管理系统。将全区所有村阳光票决事项全过程纳入系统管理,村级网格员通过手机“浙政钉”阳光票决端口将有关资料上传管理系统存档,村民可以直接查看本村阳光票决事项全部流程、票决结果和实施情况。系统还对全区阳光票决实施情况进行预警、汇总、分析,数据报表实时更新,让村级事务监管变得更加高效、透明和智慧。二是开发阳光票决监督系统。村民议事厅等票决场所安装摄像设备,实时监控整个票决过程,保证过程的透明和权威。阳光票决事项公示窗口目前已纳入区纪委开发的“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小程序,各级政府、村民都能够依据各自权限查阅有关票决结果,并进行有效监督。三是探索“网络票决”参与形式。探索线上线下同步投票机制,以解决偏远山村村民代表参会率不高,外出代表无法参会等问题;依托身份认证+音视频服务+投票小程序,将村民代表会议开到“云上”,进行“云票决”,提升参与效能。

重庆市江津区:构建简约高效体制 提升乡镇治理能力

重庆市江津区在白沙镇试点以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激发经济发达镇内生动力为目标,建立健全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适应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效果明显。

实施扩权强镇改革。一是完善政府职能。江津区政府分3批次向白沙镇下放173项权限,增强了白沙镇政府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方面的职能,赋予白沙镇“准县政府”职权,解决了“责大权小”“看得见管不着”等难题。二是统筹机构设置。率先推进“大部门制”改革,整合原有的“七站八所”,优化设置“三办八局”11个综合办事机构。将区级派驻白沙镇机构由区级管理为主调整为属地管理为主,相应扩大派驻白沙镇的公安、市场监管、税务、规划自然资源等机构管理权限。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市区两级在规划、财政、镇园融合等方面为白沙镇“量身定做”了15项优惠政策。规划方面,将白沙镇作为江津区副中心进行规划打造,在用地需求保障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财政方面,建立财政收入超收返还、园区税收分成、转移支付等财政机制。在镇园融合发展上,坚持白沙镇、白沙工业园“规划同图、建设同步、资源同用、成果同享”,实行镇与工业园一体化管理。

推进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一是一个中心便民利民。把区级放权事项、镇级审批事项、公共服务事项集中到中心办理,逐一制定办事服务指南,将工作流程精简到受理、审核、决定三个环节,明确责任到人,实行“一站式”办公、办事“只找一人”。同时,构建村级便民服务体系,在全镇24个村(社区)建立便民服务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聘请民事协理员,分片区推行便民代办服务。二是一网通办打造平台。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智慧网审系统,开发运用“政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通过网上审批流程再造,将服务事项纳入线上办理快速通道,让群众可以在网上提交资料、直接办结,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三是一个机制驱动创新。将行政服务中心设为前台,其他综合办事机构作为后台,优化后台管理,助推前台服务,形成“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窗口统一出件”的工作流程,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一是实行一支队伍管执法。整合区级部门下沉执法人员、镇级综合部门执法人员、政府购买服务协助执法人员等执法资源,按照分片执法和分领域执法相结合的方式,推行扁平化行政执法管理,构建起“局管全面、队管片区、员管网格”的三级监管执法体系。二是实行一套机制管运行。建立联动执法机制,在内部联动上,明确综合办事机构和综合执法局职能职责;横向联动上,建立综合执法局与区级派驻机构联席会议制度,构建“统一指挥、部门协同、整体联动”的工作体系;在上下联动上,建立重大案件联合办案制度,强化与区级执法机构之间的互联互通。建立执法过程监管制度,区法制部门每半年对白沙镇执法情况进行评估,主动接受各方面监督,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三是实行一张网格管治理。建立融合互动的社会治理防控体系,推行网格化服务、社会化联动、信息化应用、法治化保障模式,创新“互联网+网格化”,实现信息数据、政策指令实时双向推送,串联起监管与执法,促进基层法治与自治有机结合。

四川省汉源县:政企社协同 蹚出瀑电库区基层治理新路子

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与雅电集团协同实施政府统筹、国企尽责、社会力量配合的联合治理方策,促成了瀑电库区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政企社合作联动,由单打独奏变协同治理。一是建立共治协调机制。成立汉源县最高规格的专项治理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与雅电集团签订战略协议,商定由政府保障行政资源,企业提供经济技术支持,社区居民组织配合参与,建立了政、企、社联合行动机制。二是国企分担治理压力。雅电集团成立与政府对接的专项工作小组,全面加强战略协同;派出9900余人次参与雅安市和汉源县的移民工作组;向川电公司争取8000余万元投入专项行动,以支付设施成本;调集约300余人的技术力量,安排3.9万人次和5730余台次施工车辆,全力保障装表入户。三是疏通移民参与通道。县委、县政府在移民群体、村区、乡镇政府、县专项治理领导小组之间建立反馈回应通道。成立居民村民议事会,创造条件让利益相关者有地方自主商议,有机会反映诉求。同时,充分激活院坝居民小组、社区社会组织、群团组织等民意渠道,让移民群体成为规范用电秩序的积极参与者。

政企社合力解困,由生硬强制变理性施策。一是建立科学工作机制。建立县主要领导直接负责的全通道信息和行动网络;成立由汉源地方和雅电集团组成共666人的工作队,接受县里统一安排,分组包点,入户面访,直接交流;将65个安置点共11727户移民区分划类,按类用策,按户下方,甚至因人施法;采取先城后村、先商后民、先干部党员后普通家庭、先办实事后签约装表策略。二是树立亲民工作作风。进点入户工作者在将法规政策手册和装配方案发放、解释到位的同时,充分倾听和收集移民意见,当面了解移民群体所愿所急所盼,对生活困难帮扶到位,对合理要求解决到位,对无据要求说服到位。三是务实办事暖化民心。工作组在政策允许和力所能及范围内将收集到的1800多条意见逐类解决。经向上级争取,获准对瀑电区域实施电价和电量“双优惠”政策,让瀑电移民每人每月享有10度“免费电”,超出用电按每度0.35元优惠价付费;汉源县筹集3.5亿元资金解决移民房屋居住问题,包括整修、饮水保障、改造厕所、新建设施等,有关补贴全部兑现,养老保障金全部发放到位。

政企社共求根治,由规范用电变助力发展。一是提升生产条件。汉源争取资金3.8亿元,完成改善移民群体生产条件的项目,包括修建堰道、铺设输水管道、修建水池、生产道路、公路等,建设工业园区2个,开展移民就业培训2320人次,安排移民就业6000人次;开发种植经果林共6701亩,惠及4187户16750人。二是改善发展环境。雅电集团帮助瀑电移民区架设10千伏线路、低压线路,换装变压器等;启动和加快建设有关输变电工程,库区用电安全和用电质量得到前所未有改善;对工商用电基于现行电价下调23%—28%;服务企业64户次,完成交易电量约17亿度,组织雅安地区4家发电企业匹配足额电量并帮助化解电源企业提高电价的压力,保障用户每度电不高于原定0.35元。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三办”并举 促进乡镇政府服务见实效

近年来,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委、区政府用好镇村服务中心、互联网服务两个平台,推行直办、代办、陪办“三办”服务“123”工作模式,高质量开展便民服务,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树牢“一个理念”,建立便民服务事项清单。坚持为民服务、便民服务理念,下大力气对群众申办事项的种类、程序和所需资料进行梳理归类整理,先后三次组织各镇街“三办六站”开展专题研究和全面梳理,将分散在各站办直接面向群众的服务事项整合,拓展至82项,集中至镇街便民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理。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做好服务导引,印制发放便民服务政策宣传册及彩页,公开咨询服务电话,镇村通过广播、会议讲解、发放办事指南、公开栏张贴、微信公众号、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提高知晓率,让群众明白到哪办、找谁办、怎么办,需要哪些资料、资料如何填写等,做到上下联通,让群众少跑路。

激活“两个平台”,提升便民服务质量水平。一是镇村平台标准化建设全覆盖。着力构建由1个区政务服务中心、14个镇街便民服务中心、157个村便民服务中心组成,三级联动、运行高效的服务体系。积极争取中央、省、市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1259.14万元建成标准化便民服务站119个,占全区行政村的76%。镇街便民服务中心设立创业就业、民政救助、卫健养老等8个窗口,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提供便民服务。坚持村干部坐班制度,在村便民服务中心能办理的事项做到及时为群众办理。镇村便民服务中心(站)门牌、标识牌、背景墙、制度牌等统一规范,一目了然,解决了群众办事找不到地方,不知道找谁办的问题。二是互联网服务平台建设全覆盖。14个镇街全部连接了政务服务专网,安装电子显示屏,各村全部接通了市级政务服务平台。目前,14项政务服务事项,可通过政务服务网络平台直接办理,群众办事更加快捷高效。

创新“三办”服务,提高便民服务整体效率。建立健全“好差评”“服务承诺制”“责任追究制”“AB岗工作制”等服务制度,优化“三办”服务模式。一是对于党员组织关系转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年检、生育登记服务、工商营业执照等47项“直办”事项,只要符合规定条件、群众申请材料齐全,窗口当场受理办结。二是对于公益性岗位申请、外出务工交通补贴申报、申请城乡特困供养等26项“代办”事项,全面落实“群众办事党员干部代办”制度,由工作人员按照所办事项要求,一次性收集所有资料,并在规定时限内代办完结,交付群众。三是对项目投资、招商引资和土地流转等9项需多部门联合审批事项实行“陪办”,由工作人员陪同到区政务服务大厅进行办理。另外,对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耐心向申办人解释说明。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或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通过开辟“绿色通道”“上门服务”等方式,尽最大努力帮助群众办理,确保群众满意。

责编:杨鸿雁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