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如何深化职教改革,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湖湘工匠”?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19 06:36:00

导读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

湖南作为教育部确定的全国7个部省共建职教高地省份之一,如何深化职教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楚怡职教精神,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能“湖湘工匠”?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以立德树人筑牢新时代职业院校发展之本

蒋晓明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不仅明确了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更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加快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职业教育服务产业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职业院校须以立德树人筑牢发展之本。

以立德树人为旗帜,引领职业院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广大职业院校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牢牢掌握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坚持“党管办学方向、党管改革发展、党管干部”原则,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事关办学方向的问题上站稳立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院校。

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准确把握新时代对职业院校的新要求,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职业院校工作各方面,扎根中国大地办职业教育,坚定走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始终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大力推进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和谐发展,优化和完善其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增强职业院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新时代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建强党的基层组织。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体党员,加强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突出政治标准,提升干部的精气神,增强干部的适应性。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落实“五化”标准,建设校、院、系三级党组织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铸就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之魂

坚定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方向,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工作这条生命线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德才兼备的育人标准。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标准,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努力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把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作为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教育更有温度、服务更为贴心。坚持“为人民发展教育”“依靠人民发展教育”“教育发展成效由人民评判”,最大限度调动教师、学生、家长等参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让14亿人民享有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有特色的职业教育”“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以立德树人为抓手,推进职业院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打造高素质育人队伍。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重点培养造就一批理论基础深厚、政治信仰坚定、专业水准精深的思政课骨干教师。跨界汇聚高素质育人力量,汲取企业行业中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道德楷模等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努力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立德树人教学内容,加强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等方面的教育,立职业教育所特有的“德”;另一方面,依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创新立德树人教学形式,满足职业教育对象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

以高质量教育支撑高质量发展。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按照社会发展需求强化自身建设、培养人才,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循环,实现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

(作者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职教时代新人

李科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高等职业院校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见行动,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培养具有良好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职教时代新人。

延续文化基因,将人文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而校园文化是校园的DNA,是校园的灵魂。将中华人文精神融入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在制度设计、景观布局、网络空间上下功夫。

打造以“完备”为内核的制度文化。探索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整体实施方案,明确各部门职责并进行统筹安排。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章程、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中,建立高效规范运行机制,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制度化。

构建以“和谐”为内核的景观文化。从文化传统、整体布局入手,建造校史馆、红色文化专题馆、非遗展览馆等场馆,充分利用教室、公寓、走廊、橱窗宣传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校园场馆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统一,让师生置身其中,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熏陶。

创设以“创新”为内核的网络文化。充分尊重职教学生的信息接受习惯,使用新科技、新媒体创新表达方式,推进主题网站、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建设,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感、亲和力和关注度,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

萃取思想精华,将传统先进理念融入教育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民本意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主张,这些先进思想理念是高等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精神宝藏。

融合传统先进理念推进专业建设。在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开设中华武术、文物修复等相关专业,用“观象制器、制器尚象”理念指导“理实一体”专业教育路径;在专业建设目标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如装备制造大类专业贯穿“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传统理念。

融合传统先进理念构建课程体系。开设传统文化类通识课程;挖掘院系专业课程育人资源,开设经典选读等课程供全校学生选修;推出文化类慕课,构建线上文化育人载体。

融合传统先进理念优化教学资源。组织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标准,涵盖修身、爱岗、敬业等方面知识,发掘与专业特色、行业精神、岗位需求相契合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

展现精神魅力,将传统美德融入育人实践活动

将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与职业教育育人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活动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开展“传承文脉”的主题活动。开展国学主题教育活动,包括“读、讲、演、赛、秀”等重点和常规活动;培育支持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持续开展太极、武术等传统体育活动和戏曲、相声等传统艺术展演,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抓住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唱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旋律。

创建“礼敬传统”的实践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志愿服务,与社区、福利机构和公益组织等构建服务长效机制;利用假期组织学生以寻访红色旧址、深入基层走访、进行田野调查等方式开展社会实践,营造“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

打造“彰显特色”的育人品牌。立足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发挥高校自身资源优势,传承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传统工艺和民族传统体育,协同行业、企业、高校力量,创建大师工作室、非遗工作室等,邀请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参与,引入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科研协作、产教融合中打造独具职业院校特色的育人品牌。

(作者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教授)

善用职教资源 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罗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论述,是贯穿新时代思政课的逻辑主线。职业教育不断发展所书写的绚丽篇章,本身就是鲜活的教育素材,是守正创新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宝贵资源。

善用全局视野,在讲好职业教育“过去”与“现在”上下功夫

回溯职业教育百年历史。在引导学生读懂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的同时,职业院校思政课还要讲好职业教育规模从小到大、层次从低到高、参与从少到多、能力由弱变强、贡献由微到著的发展历程,讲好职业教育发展理念从“小职教”走向“大职教”、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从“分层”走向“分类”、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从“管理”走向“治理”、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从“传统学徒制”走向“现代学徒制”的发展过程,用可触、可信、可敬的发展成就,增强学生的历史自觉和职业自信。

展望职业教育时代图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因此,思政课要讲好“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职业教育新风尚,讲好培育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新目标,讲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发奋图强的职业教育新定位,引导学生以职业教育发展的美好时代图景来定位自身发展,强化拼搏向上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善用系统思维,在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上下功夫

保持理论大课的张力。职业院校思政课须诠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真理力量,立体展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成就与发展大势;诠释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劳动观和职业观,在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学思用贯通,强化职业素养、劳动素养教育;用动态跟进的教学供给有效回应学生关切,及时从学理依据、价值立场、思维方法等视角为学生解惑释疑。

凸显实践大课的活力。构建层次分明、相互衔接的实践课程体系:研修课堂注重“请进来”,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技术能手等进思政课堂,讲述“技术赋能发展”“技术改变人生”故事,从情感上熏陶学生“我想学”;主题实践强化“走出去”,开展“强国有我、技能成才”等主题活动,讲好党史故事、寻找身边的成长榜样、争做奋进模范,以实践引领学生“我要做”。

善用协同力量,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上下功夫

实施“思政小课堂”改革。一是优化资源体系。依托网络学习空间,按“内容先进化、资源碎片化”原则开发微专题、微课、慕课、VR等信息化资源体系,实现资源集成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即时学习需求。二是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必修课与选择性必修课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网络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由“单课程”向“全课程”拓展。三是优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理论阐释、案例讲解、沉浸体验、讨论分享等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发挥信息化技术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赋能作用,有效延展传统思政课空间;紧密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积极利用校本特色、行业优势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资源,开展体验式教学。

推进“社会大课堂”创新。一是集萃资源。整合地域资源、争取社会资源、完善校本资源,以优质教学资源丰富“社会大课堂”。二是整合力量。强化产学研链式协同,构建“双师”课堂,保障“社会大课堂”的师资。三是拓展场域。以“共学—共研—共训—共享”的育人体系提升“社会大课堂”的实效;将固定场域中的“思政小课堂”和开放场域中的“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引领学生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把深奥的理论学深悟透、弄懂做实,自觉将职业理想贯穿个人发展全过程,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背景下成就精彩人生。

(作者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体系

谢剑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礼赞工匠精神,精辟阐释“执著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内涵,强调“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职业院校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大国工匠”的重任。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厚植工匠精神,是新时代职业院校的历史担当和重大使命。

营造良好文化生态环境,铸造“匠心”风骨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宗旨、传统、教风、学风、校风等构成的文化生态环境,对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学生“匠心”风骨形成的重要基础。

整合文化生态资源。有效整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将工匠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化传统、企业文化和高职院校文化进行深度融合,优化工匠精神的育人功能;整合教师和学生的文化价值体验,不断完善教师的工匠文化认知结构,提升学生的工匠文化素养结构。

开展文化实践活动。在大学生学习、实践、创新创业、文化娱乐等领域开展不同形式的“弘扬工匠精神,争做技能人才”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和信念。

打造文化传播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文化交流平台,组建学生文化社团、学习小组等,探讨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可对工匠精神进行细化分类,形成“尚技”“崇德”“道技合一”“重义轻利”等文化专题,用持之以恒、勇于担当、诚实守信等工匠精神特质滋养学生心灵。

落实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锻造“匠技”本领

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才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实施科学系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强化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创新工匠精神培育方式。

加强顶层设计。对接科技和产业发展需求,优化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和结构,构建纵向贯通中职、高职专科、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横向衔接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培训并重的多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统筹协调,不断完善“工匠”人才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政策制度体系,健全就业准入制度,出台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办法等推进校企合作的具体政策措施。

深化产教融合。深化政、校、企等协同合作,一方面优化专业设置,推进教学改革,将产业新技术、 新发明、新规则融入人才培养过程,构建现代“工匠”培养课程体系,将培育工匠精神贯穿于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建设各环节;另一方面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构建产教融合新模式,推进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探索对接产业链建立职业教育集团或产教联盟、利用大数据建设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工匠引路人”

建设一支具备“工匠”教育理念、综合素质优良、专业教学能力强、乐于成为“工匠引路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工匠”人才的必要条件。

坚持定期培训。在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同时,推动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培训机制,学校定期安排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到国内国外研修,结合产业需求建设教师培训基地。

优化队伍结构。建立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改善教师知识与能力结构。

拓宽提升渠道。引导和激励教师参与企业岗位实践,将其与评优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技能大赛,提升技能指导能力;改革评价办法,把职业道德、技能水平等纳入评价体系,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

建立导师制度。设立“名师工作室”“专家工作室”等,定期开展活动,引导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提高专业能力,适应“工匠”培育需求,积极主动开展教学改革实践。

创新人才评价体系,鉴定“工匠培育效果”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逻辑起点,遵循“德技并修”、动态发展等原则,充分考虑各方需求,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引进专业评价机构和社会监测组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科学、严谨的评价标准,增强评价过程和结果的信度、效度和社会认可度。

(作者系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规划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

聚焦特色 炼就职业院校课程思政示范“金课”

张晓琳

2020年6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高校要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开展全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推进不同类型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职业院校应遵循纲要指导,聚焦职业教育特色,抓好课程建设“主战场”,炼就课程思政示范“金课”。

深入挖掘,变“干巴巴的说教”为“热乎乎的教学”

职业院校教师须以“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课程、专业及学科实际,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对学生开展“四个自信”教育的生动教材。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培植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

结合课程归属的学科和专业挖掘。着眼于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确立价值观塑造、技能培养、知识传授、职业素养“四位一体”培养目标,结合课程教学内容,有机融入“价值引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劳动意识”“责任担当”等思政资源。

结合岗位职业素养需求挖掘。打造“行业链—岗位链—教学链—人才链”四链贯通的职业素养培育模式,根据学生未来从事行业和岗位的职业要求,从职业素养养成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并融入教学,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有机融入,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应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融思政元素于无形,将“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贵在自然融入。根据人才培养方案,锚定课程教学目标特别是能力和素质目标,梳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进行系统化、重构化设计,实现自然巧妙融入。

重在严谨贴切。综合考虑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明确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建设重点。比如公共管理与服务专业大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爱民”意识,提升学生“为民服务”能力,开设有特色的体育、美育类课程,促进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陶冶情操,在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类实践课程中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妙在画龙点睛。思政元素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恰当、适量,在紧要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应基于课程特色和学校特色进行校本教材、辅助读物、拓展资料的开发,将课程思政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作业论文各环节。

协同推进,变“两张皮”为“三全育人”

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在目标指向上有耦合性,都体现了协同育人理念,为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构建“整体联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各职业院校由党委书记、校长担任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形成党政齐抓共管、教务主要牵头、各部门紧密配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度参与、各学院具体落实的校院两级联动工作机制;成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构建集引领示范、研讨培训、教育教学、考核评价于一体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

培育“跨界协同”教师团队。组建由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行业楷模等组成的课程思政教师团队,完善评聘考核办法,实施教师专题培训、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研、国家级名师带头集体备课等机制。分类开展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组织听取师德楷模报告、观摩课程思政示范课等活动,强化教师立德树人使命意识和育人能力。

打造“校际协同”平台。依托全国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百校联合行动,通过师资培养、学术交流、教学竞赛、项目研究等方式凝聚课程思政建设共识,实现资源共建模式共享,共同开展教育部“课程思政建设”委托课题研究,通过理论创新指导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践。

(作者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

责编:姚懿轩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