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②丨中共第一个工人党员李中:他这样成为江南造船所的产业工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4-05 06:53:00

文丨袁杰伟

到哪个厂去当产业工人呢?已经改名的李中心想,要去就去上海最大的工厂,这样才能发动、组织更多的工人。当时上海最大的工厂是哪一个呢?

那就是江南造船所。

1865年,李鸿章为打造“自强之资,御侮之本”,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由于造船业务迅速发展,1905年3月,造船业务正式从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划分出来,史称“局坞分家”。江南船坞仅在1905年至1911年6年间,就造船136艘,其中建造的清海军大臣载洵的座舰“联鲸”号获誉“船式美观,工程坚实”。1921年,北洋政府把江南船坞划归海军部直接管辖,改称江南造船所。1921年,江南造船所交付了美国海运委员会定制的万吨运输舰,足见其造船实力之雄厚。

上海因此成了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其旗下的江南造船所也是上海产业工人的基地,上万产业工人持续地在江南这块土地上工作。

1920年的江南造船所正负盛名。1918年至1922年,江南造船所为美国政府海运委员会建造了4艘排水量高达14750吨的运输船,为当时远东地区所造最大吨位的船舶。又是外国政府首次向中国船厂订造的万吨级舰船。为了适应这4艘巨轮的制造,江南造船所从1918年开始,对厂房、设备做了大规模的扩充,工人从原来的3000余人猛增至近8000人。1920年6月3日,历时2年建造,江南造船所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运输舰官府号在黄埔江畔正式下水,下水典礼热闹致极。这说明中国的制造业和国力是很大的。因为万吨级巨轮的建造成功,江南造船所声名鹊起,订货量猛增,船厂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正好需要大量的产业工人。

李中就在这个时候进了江南造船所。

江南造船所招工条件极为苛刻,由于李中没有工作经验,便安排他干最苦最累的力气活:打铁!而且规定:开始没有工资,技术熟练了才能拿工资。

李中想到陈独秀教导的“蜕变”,要完成身份的“转化”,便一口答应了。他使出深身解数,完全豁出去了,让辛劳的汗水刷洗去他身上知识分子的“臭气”。只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什么镦粗、拔长、冲孔、扩孔、弯曲、切割、扭转、错位、锻接等工艺便样样拿得起、放得下,厂里的老工人都赞叹说:“真是一把好手!”

这样,第一个月,厂里给他算了6元钱的工资,从第二个月起,就把他的工资标准定到了12元。

李中在这里发动工人运动,还得益于地缘关系。

晚清时,湘军中有很多人后来走上仕途,这使得上海的官员有很多是湖南人。在江南制造局这一晚清最重要的军工厂中,也有很多湖南籍管理人员。不仅是管理人员,江南制造局的兵工厂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湖南人就近水楼台。江南制造局里的很多技术人员、工人都来自湖南。因大量湖南人在江南制造局工作,家属跟随而来,故在制造局边上形成了很多湖南人的社区。湖南距离上海较远,原来上海无湖南会馆,后来江南制造局兴起,湖南人多了,就在其附近设了湖南会馆,还建有瞿真人庙,如今的瞿溪路,就是因通往瞿真人庙而得名。尽管在1903年后,江南制造总局开始局坞分家,江南造船所独立出来,但是湖南人依然在船厂工人中占很大比例。对于同样出身湖南的李中而言,进入江南造船所成为工人有很多优势:首先,李中同学蔡和森的父亲也在厂内做工,李中通过这一层关系,能够更快融入船厂的工人中;其次,李中身为土生土长的湖南人,在语言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其他人而言,湖南话很难听懂,而李中恰巧可以利用这一点,在湖南人聚集的地方开展工人运动;最后,江南造船厂作为当时规模较大的工厂,拥有上千名工人,当时船厂所在的半淞园地区,也因为船厂的存在而吸引了大量的工厂在其周围落户,可以说,江南造船厂是联系工人阶级、发展工人运动一个很好的据点。李中便通过同乡和知心的工友,广泛联络工人群众。这一切令陈独秀欣喜异常,就邀李中与自己同往。正是在陈独秀居处,李中得以结识上海发起组的成员李达、陈望道、李汉俊、李启汉和俞秀松等。

当时,陈独秀一家也住老渔阳里2号,怎么住得下这么多人呢?原来,陈独秀一家是住在二楼。住在一楼的,不只有李中,还有李达夫妇和张国焘。

张国焘回忆:“1920年7月,我从北京来到上海,前往老渔阳里2号拜访陈独秀,陈独秀大为高兴,表示正要找我商谈共产主义运动的事情,热忱邀请我住在他家里,以便从长计议。”

1920年8月,李达为“找同志干社会革命”,从日本回国投奔陈独秀,陈独秀就留他住了下来,还为李达和王会悟操办了婚礼,二人的新房随后就成了《共产党》月刊的编辑部所在地。后来,《共产党》月刊编辑部随主编李达搬往辅德里625号(今成都北路7弄3号)。

在与他们的接触中,李中的思想理论水平也渐渐提高。

(待续)

(注:原载于2021年第10期《时代报告》)

责编:朱晓华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