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如何强化创新、推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准确融入思政课教学?来看专家怎么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3-17 06:44:46

导读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指南,推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入脑入心入行,是当前思政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如何强化创新、推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准确融入思政课教学?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把准结合点 推动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准确融入思政课教学

陈桂香

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下简称“全会精神”)全面准确融入思政课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政治任务。我们要把准教学融入的结合点,深入推进党的历史和创新理论进课堂、进头脑。

在融入原则上,体现“大历史”“大主题”“大逻辑”相结合

着眼大历史。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具有贯通古今、环顾世界的大历史观:把党的百年史放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社会主义500多年发展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180多年奋斗史中加以审视,引导学生深刻感悟党的百年历史的“苦难辉煌”;赋予百年党史以世界视野,通过比对社会主义发展史、资本主义发展史及两者激荡竞争史,引导学生真正树立起“四个自信”。

围绕大主题。“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紧紧围绕这一历史主题主线,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为此进行的“刻骨铭心”的奋斗、牺牲和创造,从中吸取养分,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心和信心。

把握大逻辑。按历史逻辑主线,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从何而来、何以成功、如何继续成功;按理论逻辑,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及其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按实践逻辑,讲清楚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取得的伟大成就。

在融入内容上,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找准教学融入点。教学融入应聚焦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新概括、新表述、新论断、新观点,着力向学生阐释好、阐释透;了解学生对全会精神的关注点,做好答疑解惑;抓住关键点,向学生重点讲述百年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带领学生感受历史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巧设教学逻辑线。串起“时间线”,以时间为线,按百年关键时间节点顺序串连起党史的发展脉络;建构“事件线”,以重大事件为依托架设历史框架,为学生呈现“从建党的开天辟地,到新中国成立的改天换地,到改革开放的翻天覆地,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惊天动地”的光辉历程;连成“数字线”,比如对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的精髓要义进行数字概括,可以形成一组数字“1223455101013”,即一个决议、两个确立、两个结合、三个重大时代课题、四个历史时期的四个伟大成就和四次伟大飞跃、五个历史意义、五个必须做到、十个明确、十条历史经验、十三个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扩大教学融入面。既要融入党的百年历史,又要融入中华民族发展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人类文明发展史;既要融入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政治谱系,又要融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和实践的成就谱系;既要融入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理论谱系,又要融入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在融入策略上,实现“道”“术”“效”相结合

遵循教学之道。“道”即规律,教学融入应根据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推动全会精神由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对教材融入内容进行整合贯通,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赋予教学以感染力和生命力,推动教学体系向学生认同体系、信仰体系转化。

创新融入之术。“术”即方式方法,教学融入应强化问题意识,围绕“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核心问题,展开全面解析与理论阐释,将全会精神讲透彻;善用丰富素材,深挖历史大浪、社会大潮、生活大剧中的生动党史故事,将全会精神讲精彩;注重形式多样,通过“数说”“图解”“微话”百年党史等方式,将全会精神讲鲜活。

增强融入实效。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把握融入内容、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等途径,提升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想性、针对性及亲和力、感染力,使全会精神在学生心中“落地生根”,真正起到“补钙、壮骨和铸魂”的作用。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员,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特等奖获得者)

推进话语创新 提升融入成效

张笑怡

《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提出,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穿、有机融入各门课程”。推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下简称“全会精神”)全面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在教学话语上加强创新,以实现有机、有力、有效融入,帮助青年学生更好学习领会全会精神要义。

加强话语转化,做好有机融入

将深刻的政策文件话语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话语,才能更好使党的创新理论如一缕春风吹开学生的思想之花。

坚持政治话语与文化话语相统一。为充分关照青年学生接受特点,思政课教师既要把握话语的政治性,又要赋予政治话语文化元素。可在话语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比如讲授“坚持中国道路”,可与“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典故相联系;在话语中融入红色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让学生想听、爱听、听了有成效。

坚持理论话语与实践话语相统一。将理论话语寓于鲜活多彩、灵动跳跃的实践话语中,用生动鲜活的实践讲好理论。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伟大实践融入教学话语,提升话语的新鲜度。将湖南共产党人在建党百年来上下求索的经历融入教学话语,增强话语的生动性。

坚持文本话语与生活话语相统一。生活话语接地气,更贴近学生。教师应推动文本话语融入生活,用朴实易懂的生活话语阐释文本、解读文本:以苦难中铸就辉煌的百年党史激发青年直面困难的斗志;以百年奋斗创造的中国奇迹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底气,激励他们走好人生路;以各行各业优秀人物事迹引领青年大学生提升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激情、树牢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

创新话语形式,推动有力融入

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时,既要关注话语“权”,还要兼顾话语“力”——即话语的解释力、感染力、渗透力,才能使全会精神入脑入心。

多用叙事话语,增强解释力。要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讲好中国故事。比如用抗美援朝故事说明党“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用改革开放故事说明党“坚持开放、不搞封闭”,用“一带一路”故事说明党“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讲好这些故事,就为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做出了生动注脚。

善用情感话语,增强感染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善用情感话语,就须厚植家国情怀、适时与学生共情、学会以情动人的技巧。比如教师在讲授党“坚持人民至上”这一历史经验时,可以各行各业中的共产党员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舍生忘死为切入点,深刻剖析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为人民服务”。

巧用新媒体话语,增强渗透力。思政课教师应适应00后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的表达习惯,在教学中适当使用网络语言以拉近与学生距离;应围绕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专门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新媒体产品“短”“精”“活”的优势,以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教学方式增进学生对全会精神的理解。

增强话语互动,实现有效融入

加强课堂与社会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能有效促进学生将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

增强课堂与社会互动。各类学校应始终心怀“大思政”格局,善于把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通过领导干部进课堂、英雄模范进课堂、先进人物进课堂等方式开拓学生眼界;鼓励学生下乡村、下基层、下社区,了解实际、认识中国,特别是增进对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13个方面辉煌成就的了解,增强学习动力、明确努力方向。

加强教师与学生互动。大力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大胆进行问题式教学,围绕“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设置问题,通过质询、引导、点拨等方式,促进学生领悟真理;切实开展案例式教学,在对案例的讨论、研判、分析中,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鼓励学生与学生互动。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生生互评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为学生之间就深入学习全会精神展开互动创造机会。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创新教学方式 实现多渠道融入

殷艳玉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推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下简称“全会精神”)全面准确融入思政课教学,须创新教学方式,打好专题式、研讨式、案例式教学组合拳。

实施专题式教学,引导学用结合,增进融入深度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推动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应广泛实施专题式教学,确保教学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精心设置专题。思政课教师应吃透全会精神,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聚焦全会精神关键点设置专题,并整合现有教材中与全会精神相关联的各章节,结合学生需求、社会热点、课程目标等精心设置、编排专题教学内容。专题式教学不仅要从思政理论课出发,还应注重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思维学科等多学科结合起来探究,以拓展教学深度。

采取多种形式。可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走进思政课堂开展全会精神专题宣讲,利用学生熟悉的网络平台实施远程专题教学,组织开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辩论赛,采取实地调研、学用结合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全会精神。

探索研讨式教学,注重深入浅出,增进融入力度

应积极探索研讨式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强化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在学习全会精神时开展自主探究、深化、拓展。

重视提出问题。问题是灯塔,问题是方向,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思政课教师应通过认真学习全会精神精心设置研讨问题,同时鼓励、引导学生在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议》中提出好问题,并积极主动向“书博士”寻找答案。

全面提升素质。研讨式教学要求思政课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成为知晓文史哲等多科的综合型人才,进而善于给学生开“书单”,引导学生“乐读”“精读”“深读”,多读马列经典著作、多读党史,在学习中不断提升科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丰富研讨模式。可实施课堂叙事式、平台情景式、基地体验式、网络延展式“四位一体”的小班化研讨模式,拓宽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渠道,增加融入的针对性。比如在学习全会《决议》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党的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弘的史诗”,并就此开出书单、列出研讨重点,让学生先分组自主研究,教师再加以阐释,积极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在联系实际、融会贯通中培养和提升他们用大历史观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善用案例式教学,力求新鲜生动,增进融入效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要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应积极运用案例式教学。

拓展案例来源。从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外等多个维度找鲜活案例、寻生动素材;以经典文学作品、经典歌曲、经典影视作品、古今中外名人伟人故事引导学生;结合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故事来阐释全会精神。

讲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将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利用综合、比较等方法给学生讲故事,不仅讲好自己民族和国家的故事,还讲世界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兴衰史,引导学生拓宽视野、扩大格局,从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故事和案例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和现实需求,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和教育学生深刻领会、正确把握全会精神;教师应激励学生“上讲台讲故事”,引发同龄人的共鸣,增强思政课的说服力、感召力,增进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效度。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聚焦着力点 实现“三融入”

陈金鑫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下简称“全会精神”)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将全会精神学深悟透讲出彩,引导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需要我们聚焦党百年历史中的重要故事、时代热点问题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在实现“三融入”上用情用力。

讲好重要故事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思政课教师要学会讲好中国故事。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讲好三类重要故事。

讲好重大历史事件故事。抓住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通过分析重大历史事件,教育引导学生追寻历史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演变机理,准确把握历史大势和规律;把准重大历史事件的主流本质,坚定历史自信,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讲好重要历史人物故事。力求客观、真实、全面展示重要历史人物的成长脉络和历史实践,做到论有所出、不以偏概全;深入挖掘重要历史人物的核心思想品格、精神特质,展示他们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作风,激励当代青年学生发愤图强。

讲好今昔对比的故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常以全景式眼光比较百年党史的“昨天与今天”,才能更深刻洞察诸多问题的本质,科学判断未来发展趋势。讲好今昔对比的故事,一是要把握时间纵轴,比如纵向比较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历史、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党的十八大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等;二是要把握空间横轴,比如横向比较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国与欧美、东南亚等国家。

结合时代热点融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应注重结合时代热点,把准“三度”。

把准时间效度。即关注热点的时间点要恰到好处。比如“2022北京冬奥会”与中国农历新年完美相遇,并风“疫”无阻成功举办,无疑是国之盛事、时代热点。宣讲时间宜放在本学期开学初,切入方式既可以是专题授课,也可以融入到思政课教材——《思想道德与法治》,结合“绪论:我们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内容进行拓展,实现及时有效融入。

把准内容关联度。时代热点通常事关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涉及面广、受众面宽、原因复杂、呈现形式多样。选取时代热点进行讲解时,应做到既契合学生兴趣点,又与全会精神相关联,实现有机融入。

把准理论深度。把热点问题辨明讲透,需要深挖促成热点的各种原因,梳理热点变化的脉络,尤其要把准热点问题蕴含的理论特征和教育意义。比如围绕“2022北京冬奥会”的专题宣讲,不仅要充分利用好这次盛会所包含的丰富鲜活的思政素材,还要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所强调的“新发展理念”和现代化强国目标等战略理论对接,实现全会精神的深度融入。

把握重大问题融入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注重正确解读社会发展重大问题。

政治站位要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关键阶段。思政教师要清醒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推进思政课教学对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融入与解读。

问题解读要细。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不同于时代热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和前瞻性特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需要重点讲、全面讲、系统讲重大问题。比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两个确立”是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伟大实践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我们既要讲清这一创新理论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还要引导学生将捍卫“两个确立”转化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融入成效要实。社会发展重大问题背后通常交集着理论问题。推进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做到对相关理论问题的分析有血有肉、有情有理、有声有色。一方面应突出问题导向,选题要契合学生的认知和关注点;另一方面应创新教学方法,以“小切口”解读“大问题”、以“小故事”阐释“大道理”,真正做到把问题讲明白、把理论讲透彻。

(作者系湖南警察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讲授“十个坚持”应把握好三对关系

彭婷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将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地概括为“十个坚持”。“十个坚持”是揭示我们党过去为什么能成功、未来怎样继续成功的“金钥匙”,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高校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讲授“十个坚持”时应注重把握好“整体”与“部分”、“守正”与“创新”、“经验”与“教训”的辩证关系。

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十个坚持”系统完整、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其中每条经验又具独特内涵,是“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思政课讲授“十个坚持”应运用系统思维,实现“整体”科学融入、“部分”精准衔接。

“整体”科学融入。结合思政课四门主干课程的学理特性、知识特点、教学目标等实际情况,做好系统规划,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解读“十个坚持”,实现整体性融入。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侧重讲授“十个坚持”的理论依据、《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侧重讲授“十个坚持”的生成逻辑、《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侧重讲授“十个坚持”的理论表达、《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侧重讲授“十个坚持”的精神内核。

“部分”精准衔接。在各门思政主干课教材中找到与党百年奋斗的每条历史经验相对应的知识模块,廓清切入点、接入点、嵌入点,实现精准对接。比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中,将“坚持独立自主”与“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精准对接,将“坚持人民至上”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精准对接。同时讲清“十个坚持”之间的相互联系,比如“坚持党的领导”蕴含着“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敢于斗争”等历史经验。

把握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也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十个坚持”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中重要历史经验的集中概括,是对以往所有历史经验总结的丰富和升华,体现了“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思政课讲授“十个坚持”应彰显其鲜明的守正创新性,将其历史逻辑、理论内涵、现实逻辑等连接起来,立体呈现“十个坚持”的思想精髓。

历史维度彰显守正创新。思政课教师应坚持大历史观,系统梳理“十个坚持”的历史渊源,结合党史故事、党史人物、党史事件讲清楚“十个坚持”从何而来,引导学生认识到“十个坚持”既是历史经验也是历史规律,增长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历史自觉。

理论维度彰显守正创新。思政课教师应加强理论修养,切实把握“十个坚持”的理论逻辑,结合重要文献、重要论述、重要讲话精神讲透彻“十个坚持”原有及现有内涵,引导学生认识到“十个坚持”既是理论总结也是理论创新,增强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理论自觉。

现实维度彰显守正创新。思政课教师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刻领悟“十个坚持”的现实逻辑,结合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讲明白“十个坚持”的实践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到“十个坚持”既是制胜法宝也是行动指南,将历史自觉、理论自觉转化为行动自觉,传承发扬好党的宝贵历史经验。

把握好“经验”与“教训”的关系

恩格斯指出:“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讲历史成功经验,不可回避失误教训。思政课讲授“十个坚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讲好、用好 “经验”与“教训”。

“破”中求“立”。科学把握“经验”和“教训”之间的关系,以系统思维将两者有机结合,避免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或进行简单组合;以讲“经验”为主,认真分析“教训”,重点阐明错误发生的原因、党认识和对待错误的态度及党如何在汲取教训中前进等。

证“伪”求“真”。通过原始档案、图文影像、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佐证,用史实发言,真实展示“经验”与“教训”,引导学生认清历史的主流和本质。

有“的”放“矢”。针对“经验”与“教训”中的争议点,采取专题式、问题式、互动式等教学方式,加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交流研讨,引导学生澄清片面认识、模糊观念,提高学生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南警察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研究员)

责编:万枝典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