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重磅|新时代民办高校如何担当立德树人大任、办好思政课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2-03-29 21:31:47

编者按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办好思政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的一件大事。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本期《理论·智库》特邀专家学者,就新时代民办高校如何担当立德树人大任、办好思政课进行理论探讨。

办好思政课 是民办高校的“必答题”

喻玲娜 刘洪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民办高校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胸怀“两个大局”,认真谋划思政课建设,以实际行动回答好高质量建设民办高校思政课这道时代“必答题”。

思政课建设是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诊断器”

(青年学子讲述“我的青春在丝路”。)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民办高校也不例外。民办高校经过几十年发展,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但在少数民办高校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经济规律代替教育规律,经济效益压倒社会效益,抽逃办学经费,违规招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等,为民办高校健康发展埋下隐患。民办高校发展的实践充分表明:什么时候加强党的领导,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什么时候民办高校就蓬勃发展、充满活力;什么时候轻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缺乏思政课建设机制,什么时候民办高校就凋敝衰落,充满隐患。湖南信息学院正实践“重思政、强马院,集聚民办高校发展内生力量”的定律。本着“政治建院、教学立院、人才强院、科研兴院”原则,湖南信息学院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思政课守正创新,思政课专职教师数量完全达标、领导班子配齐配强,课程开全、学分开满、学时开足。思政课教学、科研齐头并进,使学校马院逐渐成为全省民办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标杆,学校正朝着“同类院校湖南领军、中国先进,应用型高校湖南先进”目标阔步前进。

思政课建设是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的“催化器”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办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思政课建设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迈入内涵发展的新时代,民办高校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湖南信息学院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办好思政课的路径,为同类学校做出积极示范。学校成立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深入探索应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课建设,该院马克思主义学院3名思政课教师先后在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竞赛(本科组)中荣获一等奖。在党委领导下,民办高校突出优势和特色,紧紧牵住思政课建设这个“牛鼻子”,抓住“双一流”建设战略机遇,不断摸索积累经验,不但可以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全局发展提供参考,更能以思政课建设“催化”民办高校转型发展。

思政课建设是民办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器”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育部印发“新时代高教40条”,启动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版,目的就是要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将思政课作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主要阵地、主干渠道、核心课程,让思政课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助推器”,是民办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坚持“党管思政课”原则,牢牢抓住思政课建设这个核心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对民办高校来说尤需如此。高校既承担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之职,又有履行好对学生的价值塑造、立德树人之责。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补足理想信念之“钙”,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问题,民办高校也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强大力量。

思政课建设是民办高校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增强器”

办好思政课,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对民办高校来说,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也是改进高校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增强器”。解剖湖南信息学院这只“麻雀”,其组建“党建+思政”团队,组成理论学习“共同体”,搭建党务工作者、辅导员、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立交桥”,多渠道构建起以思政课教师为主的“大思政”格局。着眼于思政课建设,抓住思政课教师“主力军”,充分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以思政课建设为杠杆,撬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当下不少高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生动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好各方面有利条件,充分汲取长期以来形成的成功经验,不断推进守正创新,推动形成全党全社会努力办好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思政课、学生积极学好思政课的良好氛围,就一定能把思政课办成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优质课程。

(作者分别系湖南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充分发挥思政课程

在“课程思政”中的引领作用

罗斯静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完善课程体系,解决好各类课程和思政课相互配合的问题。这为高校开展“课程思政”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出了前进方向。

依托专业优势,突出价值引领,把牢课程思政建设的“方向盘”

课程思政中,“课程”是阵地、是载体;“思政”是核心,是方向。思政课程要依托专业优势,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擦亮社会主义底色,在三个引领上发挥作用。一是方向引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其他学科的方向引领作用,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二是目标引领。引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计,明确课程思政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是思想引领。引领带动所有课程上出“思政味”、所有老师共挑“思政担”,所有学生淋到“思政雨”。

依托学科优势,突出理论引领,激活课程思政改革的“强引擎”

当前,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点工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难以协同,课程思政内容空泛化、形式化,课程思政效果难以考核等问题。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学科优势,成立课程思政研究中心,学科带动和理论研究双向发力,为课程思政改革提供源头活水。紧扣课程思政“着力点”,课程思政研究中心从思政教师派出“蹲点”、基层教学组织科学“布点”、任课教师正确“对点”、专家督导“评点”、主攻课程“要点”、学生激情“爆点”、彰显校本“热点”、针砭人性“痛点”和家校融合“点对点”九个方面发力,有效推动课程思政持续改进、螺旋上升。

依托师资优势,突出育人引领,注入课程思政内涵的“营养剂”

(思政课教师罗斯静在学校“移动”思政课堂上讲解“红船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在思政课程中履好职、站好岗,还要在课程思政中充分发挥引领作用。一是育人角色引领。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广大教师明确自身角色定位,以“六要”为标准,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是育人能力引领。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思政课教师要带头示范,引领广大教师灵活运用“八个统一”,立足所授课程的性质地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找准切入点,择优融入方式,达到思政之“盐”化于课程之“水”的效果。三是探索示范引领。湖南信息学院思政课教师先行先试,带头编写《课程思政指南》,引领广大教师从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党史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中挖掘思政资源,为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照和蓝本。

依托平台优势,突出质量引领,开发课程思政创新的“新配方”

一是合作平台。高校马院可积极对接各二级学院,引领搭建教师交流对话平台,联合开展协同备课、教学沙龙、示范展示等活动,助力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提升。二是竞赛平台。马院可协助教务处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课程思政优秀教案评比等活动,协同打造一支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开发一批有特色的“课程思政”示范课。三是实践平台。依托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一批兼顾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基地,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四是质量监控平台。积极参与制定课程思政质量标准与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协同参与考评、严格质量把关、强化结果运用、优化改进对策,为推动课程思政创新发展出良方。

(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坚持“八个统一” 讲好百年党史

董良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讲好百年党史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双重需要。高校思政课要讲好百年党史,必须坚持“八个统一”,讲清历史、讲好故事、讲出感情,从而讲透道理,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引导大学生“学党史、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讲清历史,以史服人。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是确保正确的政治导向、价值取向的关键要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讲清楚中国共产党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既要尊重历史,还历史本来面目;也不能简单罗列,在课堂上充当“传话筒”和“复读机”。一要抓住主题主线,把握主流本质。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主线,讲好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标志性事件,注重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的有机结合。二是遵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既要讲“是什么”,又要讲“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理论思维。三是善于纵横对比,相互印证。党的百年根植于中华大地,深受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影响,联系古今中外,拓宽资料收集的范围,科学运用资料,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讲清楚。

(蓝山县土市镇新村红军渡口旁,学生在听老党员讲述党史故事。杨雄春 黄春平 摄影报道)

讲好故事,以事感人。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丰富思政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讲故事是学生最喜欢的教育方式之一,会讲故事、讲好故事十分重要。党史中的好故事,生动映照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思政课上的党史故事首先要增强针对性。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结合学生特点,选取针对性较强的典型故事。以“基础”课为例,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着重讲好中国梦的故事、理想信念的故事、革命精神的故事。二是转换角色,发挥学生主体性,讲故事,不仅老师讲,而且要组织学生自己讲。布置任务,制订标准,指导学生自己寻找和挖掘资料,通过演讲、表演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从台下走向台上,将他们从课堂的旁听者和剧外人变成叙事者和剧中人,使课堂有滋有味。三是联系社会实际,理实一体。让党史故事不仅限于思政小课堂的知识和学问,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走进工厂、田间,走进新时代火热的生活。

讲出感情,以情动人。坚持教育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是实现“润物细无声”育人境界的最佳方式。感人先者,莫乎情,教师在课堂上展现的情怀最能打动人,甚至会影响学生一生。一要真信、真懂。读原著悟原理,学“四史”,对党的百年历程耳熟能详,对党的重要人物了然于胸,对党的巨大成就如数家珍,坚定理想信念。二要倾注真情实感。心中装着党和国家,与党同呼吸、共命运,时刻为党准备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事业充满热爱,对思政课教育教学有执着追求;把对家国的爱、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为一体。三是挖掘情感因子。中国共产党人的事迹和精神天然具备动人的感染力。创设情境、把握节奏,引导学生从李大钊、陈树湘、焦裕禄、谷文昌等优秀共产党人的事迹中,从身边一个个普通党员的言行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

(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四个关键力

李翠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个要求”,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对广大教师寄予殷切期望。思政课教师能否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讲透、能否将大是大非问题阐释清楚、能否掌握高超的教学艺术以增强感染力,事关能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在“六个要求”的总纲下,思政课教师应着力提高引领力、阐释力、亲和力、批判力,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思想的坚定性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引领力

思政课的关键是“思”,思想政治教学的魅力首先在于思想魅力。学校教育不是培养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是为民族复兴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政课要将价值观寓于其中,使理论知识转化为思想价值,在提升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与价值观自信。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拥有扎实的学识、广博的视野,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与信仰,使其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

以理论的深厚性增强思政课教师的阐释力

思政课的本质是“以理服人”,良好的学理支撑与逻辑支撑是讲好思政课的起点。思政课教师若想真正感召学生,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增强阐释力,以真理的力量引导学生,以深厚的功底赢得学生。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学习,不断增强对学术前沿的把握,切实提高学术能力与水平,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强大的学理支撑。同时,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注重教学的逻辑性与系统性,防止表面化、浅薄化、娱乐化、碎片化,使学生在真理的魅力中学懂、弄通、真信。

以人格的感召力增强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

“欲人勿疑,必先自信”。思政课教师只有对于自己所教的内容真信、真懂、真用,才能让学生真学、真懂、真用。信仰不在说教中延续,而是在言行中传承。“六个要求”启示我们,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魅力、思想魅力,更要具备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只有自己先做到信仰崇高、信念坚定、人格正直、立德为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增强教书育人的效果。

以创新的深入性增强思政课教师的批判力

办好思政课,必须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系统、深刻把握其精髓要义和科学方法。思政课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其中建设性是“立”的过程,而批判性是“破”的过程。凡事不破不立,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是非鉴别能力、勇于发扬斗争精神,在思政课教学中敢于同各种错误思潮和观点进行辨析和批判,用理论底气和理论创新能力去抵御外部思想侵扰,才能理直气壮地上好思政课。

(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主任)

用好红色文化,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颜福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去年召开的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号召全党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强调教育引导青年党员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上论述明确了高校思政课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发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必须用好用活红色文化,增强教育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凝练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中每个历史事件、每位革命英雄、每种革命精神、每件革命文物,都生动展现了我们党的梦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利用好红色资源、宣讲好红色故事、弘扬好红色文化,不但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举措,也是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用好红色文化,在增强思政课育人功能上具有独特优势。

(3月5日,长沙地铁携手开福区打造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厅”亮相。主题站厅共分四个篇章,介绍了8处位于开福区的红色文物旧址。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行 摄)

用好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增强自信。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充分彰显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极大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四个自信”。

用好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条关键经验,就在于我们党培育并坚持了一整套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学习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学习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便能生发不畏强敌、不惧风险、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勇气。

用好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深化对党的建设和执政规律认识,能够从认识和把握历史规律中找到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用好这些丰富的红色文化,让大学生感同身受,灵魂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从而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用好红色文化,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重在全面精准。教学内容上,结合教材内容讲好党的历史、革命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上,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政治性、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设计符合青年大学生认知特点的教育活动,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将“红色经典”转化为“思政话语”,增强红色文化教学的表现力、传播力、影响力,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教学模式上,充分发挥红色故事感染力强、吸引力强等特点,利用当地富有特色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实施“走出去,请进来”体验式教学,通过红色文化考察参观、专题学习、专题党课、专题宣讲等形式,运用“故事化”“情景式”“沉浸式”等方式,让学生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和辉煌成就。

(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

以历史思维

贯穿思政课堂的“情”“义”“理”

苏同欢

一堂好的思政课,应当做到“情”“义”“理”的有机结合。思政课堂缺少“情”,容易出现隔阂;没有“义”,容易产生动摇;不辩“理”,容易陷入迷惘。思政课老师要上好一堂“情”“义”“理”相结合的思政课,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求”,养成历史思维,具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回顾过去、审视当下和展望未来的系统性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龙兵老师在长沙会战旧址岳麓山爱晚亭开展“移动”思政课堂教学。通讯员 摄)

以历史思维贯穿思政课堂,做到以史叙情、以情动人。情感是连结人与人心灵的天然的纽带,教师的情感倾向及其表达,能够最直接地影响学生。思政课教师要避免枯燥的理论灌输和政治宣教,就要善于从历史中广泛选取素材、汲取营养,特别要抓住浩瀚史卷中最能打动人心的历史场景、历史情节和历史人物,在叙述中自然而然地流露真情,增强课堂感染力。“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其关键就在于通过富有情感的历史叙述打动学生,引发共鸣,在学生心里镌刻下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基因。

以历史思维贯穿思政课堂,做到以史证义,以义化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生动实践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把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让中华民族以昂扬的姿态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史,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始终不渝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让我们党始终占据道义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将价值判断寓于历史情境中,化抽象的知识为鲜活的事例,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信仰,在历史与大义的感染中实现教育的最佳效果。

以历史思维贯穿思政课堂,做到学史明理,以理服人。真理的存在正如石中之玉。玉本来隐藏在石中,只有剖开石头才能取出宝玉;客观规律本就蕴藏在种种现象背后,只有透过现象才能抓住本质。思政课教师授业解惑,要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扎实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思政课教师要善于借助历史的案例解读深刻的道理,把理论性教学与历史性启发有机统一,即以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线索,引导学生层层剖析,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出历史的经验、历史的规律和历史的选择,在润物无声中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作者系湖南信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室主任)

来源:《湖南日报》

责编:杨兴东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