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六个聚焦六个工程”,共同推进外国语学院加速发展

  新湖南客户端   2021-12-07 17:56:55

文/外国语学院 文丽丽 段胜峰

学校第四次党代会吹响了决胜建成“百强大学”的号角,外国语学院将准确把握学院发展新阶段、精准锚定学院发展新目标,自觉肩负起为学校特色人才培养提供语言服务与支撑的历史任务,自觉肩负起建设湖湘文化国际化传播前沿阵地的时代使命。

学院明晰了“教学为先、育人为本,服务学校特色人才培养;专业为要、科研并重,带动学院特色学科建设”的办学思路,坚定了“三个发展”的治院理念,即坚持转型发展,从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转型;坚持特色发展,将公共外语教学和专业外语人才培养与学校行业优势紧密结合,强化“文化摆渡”与工程特色;坚持共同发展,夯实内部治理,激发广大师生参与发展、共同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十四五”期间,学院将对标发展任务、聚焦发展问题、依托六大工程,着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力争建成省内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特色鲜明的外国语学院。

聚焦增强意识,实施基层组织建设工程。提升班子谋大局、谋发展的坚强领导能力,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抓实党委中心组与教职工理论学习,精选学习内容、丰富学习形式,突出学习针对性与实效性。二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爱我外院、兴我外院”主题教育和“三个发展”大讨论,推动师德师风、学风院风建设,常态化推进课程思政。三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落实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的议事规程,每年签署分管工作发展责任状;加强系部班子建设、样本支部和特色支部建设、党建品牌建设等。四是加强骨干队伍建设,落实“双带头人”培养,通过骨干培训班、基层述职会和发展建设研讨会等形式培养、选拔干部。五是加强文化引领,进一步挖掘和凝练“文化摆渡”精神内涵,在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以无形文化实现有形育人,提升学院整体形象。

聚焦激发动力,实施内部治理夯基工程。学院将加强内部治理,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强化支撑保障。一是完善民主参与治理体系。切实发挥教代会、团代会、学代会、民主党派会议等在意见征集、政策宣讲、参与动员等方面的参政议事作用,广泛听取师生意见与心声,真正做到问计于民;充分发挥教授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内设机构在相关工作领域的指导、评审、督查等作用,倡导教授治学。二是完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层层传导压力,层层压实责任,分管领导签署发展责任状、组织基层系部发展述职会、每位教职工每个聘期提交职业发展规划,从班子成员、中层骨干到普通教师,人人都有发展目标、个个铆足发展动力。三是健全目标考核和绩效分配体系。完善《专业技术岗位基本职责及考核办法》《教辅管理岗位基本职责及考核办法》等,从教学、科研、公共事务等方面明晰岗位职责、量化岗位考核,分阶段推进绩效改革,建立导向鲜明、评价科学、推动发展的绩效分配方案。四是完善奖励激励体系。有侧重实施评奖评优,设立“文化摆渡”育人奖,修订教学奖励办法、科研奖励办法、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等。

聚焦鲜明特色,实施人才培养提质工程。构建“大学英语+特殊用途英语”的公共外语课程体系,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语言支持;秉承“课程衔接、文化传承、实践导向”的育人模式,完善专业外语人才“外语+X”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科研”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一是推进课程建设。组建特殊用途英语教材编写团队,分阶段完成交通、电气、水利、经贸等专业英语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依托校级“金课”提升课程质量,加快“一流”本科课程建设。二是推进教研教改。以核心课程群为单位形成10-15个教研团队,实施“八个一”教研计划。三是推进学科竞赛。以外研社杯、大学生英语竞赛、“双创”赛事为依托建立创新培育机制,稳步提升竞赛成绩。四是推进实践创新。培育具有工程行业和文化译传特色的优质实践教学基地若干,实现课程育人和实践育人的有机统一,切实提高本科生就业率和研究生科研贡献率。五是推进三全育人。建好“文化摆渡者”协会,依托“摆渡讲堂”和“文化摆渡、语理同行”融媒体等平台,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与其他工作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

聚焦调整结构,实施师资队伍优化工程。人才是学院发展的关键和根本,学院将通过外引内培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一是加大外联力度。发动全院力量,有目标、针对性地挖掘优秀人才,引进具有省级人才称号的学科带头人和若干优秀博士。二是实施青年教师指导责任制。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帮助青年教师创建成长档案,做好职业规划,助推青年教师成长成才,力争2025年博士化率达35%。三是稳步推进教师工程化和国际化。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确保教学安排的前提下,每年派出多名教师参加工程实训,鼓励教师外出访学与交流,力争2025年工程化率达25%、国际化率达30%。四是有序推进转岗分流。依据教师岗位职责、有效用好考核结果,积极引导不适合专任教师岗位的教职工转岗分流。

聚焦产出成果,实施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常态化开展科研活动,制度化激励科研创新,激发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提升科研能力与高质量产出。一是建好一个学科交叉创新平台。依托新建脑电实验室推动心理学、语言学、脑科学交叉研究。二是抓实三个科研团队。基于3个研究所建好3个科研团队,建立“三个一”学术交流机制,即一年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一月一次科研经验交流会、一对一精准帮扶指导;与3个科研团队负责人签订协议,设定团队目标任务。三是加强学术交流。有针对性邀请业内专家来学院讲学,帮助全体教职工提升学术素养。四是制定切实可行的科研奖励制度。奖励高层次科研成果,支持科研工作突出的教师,优先考虑其职称评定、转编和评优。五是积极开拓和立项横向课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引入横向课题经费,并逐步设立相应奖励机制。

聚焦文化传承与创新,实施社会服务形象工程。围绕建设好“湖湘文化国际传播前沿阵地”,大力推进“五个三”计划,提升传播文化与服务社会的能力:一是建好三个平台。以孔子学院为平台,向外输送汉语志愿者,广泛深入开展汉语言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工作。以湖南省非洲文化交流与研究中心为平台,加强区域国别研究,产出高质量跨文化研究成果;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全方位参与会务志愿服务工作,树立长理形象、讲好湖湘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以湖南省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为平台,设立“翻译工作坊”,开展湖湘文化、红色文化等主题翻译实践。二是提供三个服务。聚焦“一带一路”战略需求,提供语言、智库和志愿服务。三是打造三个品牌。每两年召开1次湖湘文化外译国际学术会议、每五年出版1套湖湘文化外译系列作品,不断丰富“文化摆渡”项目,树立湖湘文化传播品牌。四是加强三大合作。加强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湖南省分会、湖南省经贸合作研究会和浙江师范大学非洲院的合作,扩大湖湘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影响力与美誉度。五是推进三个实践。持续开展翻译医生、红色使者翻译团和翻译工作坊的社会实践活动,将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社会服务有机融合。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院师生更加坚定: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学科专业人才一体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人民至上,一切为了师生、一切依靠师生、一切成果师生共享。

责编:刘宇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