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家的温暖 照亮心灵归途——湖南建立完善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康复与关爱服务体系

  中国社会报   2021-12-13 15:38:18

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和康复服务是重要的民生工作。近年来,湖南各级民政部门把关心关爱这个特殊困难群体放在心上、落到实处,通过强化制度供给、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推进各方协同参与,形成了多维度、有支撑、可持续的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康复与关爱服务体系,有效促进了患者家庭幸福、社区和谐、社会稳定。

强化兜底保障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初冬时节,天气渐冷,但位于罗霄山片区的宜章县五岭敬老院里却暖意浓浓。60名患有精神障碍的特困人员,在医生、护士和护工的组织下,有序走到病房外,锻炼身体,享受阳光。

2019年,宜章县将这所敬老院改造后升级为县精神障碍特困人员集中供养中心,并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入宜章县仁辉精神病医院的医疗团队,对服务对象实行药物维持治疗、康复训练及自理能力训练。来自该县关溪乡沙市村的邓某患有精神疾病,曾在家伤人毁物,因为家人年事已高无法照料,于2020年1月住进了五岭敬老院。看到逐步好转的儿子,他母亲说:“压在心里的石头总算放下来了。”

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湖南各地正在加速完善特困精神障碍患者的集中照护体系。湘潭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专门优化特困人员中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流程,与医疗机构联合建立“县特困人员精神疾病康复养老中心”,为这个群体开展治疗、康复、养老等服务。

为了让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庭享受到更多政策保障,湖南在推进社会救助改革中,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将低保保障范围扩大到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共保障7.13万人。还提高照料护理标准,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对象由一、二级残疾人向三、四级智力(精神)残疾人倾斜,直接让21.5万多人受益。

与此同时,湖南还整合多部门资金加大救助力度,在临时救助、医疗救助中对困难精神障碍患者采取“一事一议”,患者住院治疗平均自付部分比例降至10%以内。

及时救助安置 开展“四个主动”服务

强化对“三无”流浪精神障碍患者这个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安置,是城市精细化治理、人性化服务的重要一环。从2012年开始,长沙市民政局在所属的第三社会福利院(市第九医院)梅花分院里,建立精神康复综合服务中心和100多亩的精神障碍农疗康复基地,组建了一支由康复医疗人员、社工、农技人员、爱心企业、志愿者组成的跨专业服务团队,为长期滞留的300余名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开展治疗与康复服务。

长沙市第三社会福利院院长贺吉清说,正是在这种不抛弃、不放弃,将绣花功夫做细做精的理念下,我们让流浪到长沙且暂时找不到归途的“三无”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感受到了家的温度与社会的关爱,他们除了享有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外,还能很好地恢复社会功能,为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做好技能储备。

长沙市提升救助管理温度,是湖南全省服务“三无”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省实施以“主动救助服务、主动安置服务、主动收治服务、主动寻亲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主动”服务模式,在管理服务中见功夫、见情怀,为更有序、更安全的城市运行贡献了力量。

据了解,湖南近年来通过加强与公安、城管等部门联动,积极开展“寒冬送温暖”“夏日送清凉”等专项救助行动,将城市街头发现的流浪精神障碍患者第一时间送往医院诊疗,目前共收治“三无”流浪精神障碍患者、三级以上风险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精神障碍患者5100多人;针对这个群体中滞留达到3个月的报公安部门申请落户,目前已累计安置1756人;充分利用人像识别、DNA数据比对等手段,累计帮助包括精神残疾人在内的638名流浪人员回归家庭。

聚力康复服务 开启回归社会大门

社区康复服务是精神障碍患者摆脱疾病、回归社会的重要途径,是精神障碍患者由医院向社会过渡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湖南紧扣“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康复服务理念,探索多学科多专业融合发展的社会服务路径,让更多精神障碍患者奔向更好的明天。

这样的探索在湖南已有15年。2007年,湖南省民政厅指导长沙市第三福利院建立“长沙心翼精神康复所”,搭建从医院到社会的“中转站”,由医务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爱心企业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职业训练、心理辅导、行为矫正、辅助教育、社交就业等支持。长沙心翼精神康复所主管罗月红介绍说,这里的服务对象都是“会员”,工作人员都会以“同事”的身份为他们提供指导,内部的设计也是模拟工作环境,通过个性化、阶梯式的康复服务,向过渡就业、融入家庭、回归社会迈进。

小小(化名)是这里的首批会员。18年前,年仅17岁的他被医院确诊为未定型精神分裂症,从此陷入出院、停药、入院的循环,家庭不堪重负。在坚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小小在家人的陪伴下走进康复所,开始了康复训练。小小的爸爸说:“每天的进步也许只是往前走了一毫米,但长久下来,我们感受到孩子最大的改变是打开了心房,开始接纳社会,在生活上实现了自理。”

正是这些点滴改变,湖南为恢复期的精神障碍患者找到了重拾信心、重拾健康、重构幸福的出口。2018年10月11日,湖南省民政厅建立全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孵化基地,编制《湖南省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会所服务规范》,组建由25名专家参加的专家委员会。截至目前,已依托城乡社区、托养机构、福利设施等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机构81个,发展康复会员2.1万人,培训患者家属3.8万人次,开发线上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平台,实现了“医院—康复机构—社区—家庭”康复服务体系的无缝对接。

注重协同参与 凝聚更多社会力量

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的短板需要政府补齐,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爱与支持。湖南近年来注重协同参与,全省精神障碍患者康复服务工作向专业化、规范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为了将管理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家庭,湖南各地组建由监护人、片警、康复员、残疾人专干等参与的综合管理小组,将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纳入依法自治事项,定期开展入户走访。依托全省2069个基层社会工作站,对辖区内重症精神障碍患者登记造册,与专业志愿者一起,定期入户开展精神关爱等服务。

同时,围绕精神障碍患者治疗和康复,积极培育公益慈善品牌。为了对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实施长期救助,湖南省慈善总会于2017年建立“太阳光精神康复慈善专项基金”,4年来累计募集专项资金1000多万元,救助精神障碍患者6000多人,惠及门诊、筛查及健康科普20多万人次。

此外,湖南各地还依托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关爱服务精神病患者的社会组织131家。湖南省四叶草慈善基金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致力于为贫困精神障碍患者提供救助,已投入2000多万元,组建1600多人的志愿者团队,累计资助7000多名贫困重症患者入院治疗。(王 铭)

责编:杨鸿雁

来源:中国社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