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培有获 学技有得——参加2021怀化学院南方山地民族织绣培训班学习收获和体会

    2021-11-10 15:28:10

参培有获 学技有得

——参加2021怀化学院南方山地民族织绣培训班学习收获和体会

作者:吴胜平

(作者吴胜平,2021怀化学院南方山地民族织绣培训班学员)

一、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微观,中观和宏观三大系统,并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文化与旅游部非遗司原副司长张兵在怀化学院党委书记刘望的陪同下考察研培项目)

狭义的微观系统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承载者,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基本点。广义的微观系统,除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承载者外,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支持者。这类支持者涉及的对象很多,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收藏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及其技艺的宣传者,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借用”者等等。本次参加培训的学员赖雷,就是凭借着自己对自己民族侗布的热爱和执着,将侗布织造技术改良,向社会推出了高品质的侗布,引领了自己的侗布品牌走出寨门,走出侗民族,走向现代生活,走向国际舞台,让世界感受到中国蓝侗布的肌理文化和价值。

中观系统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联结微观系统和中观系统的社会组织或机构或学校。特定的社会环境需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最大动力。如溆浦花瑶的传统服饰,在花瑶地区流行并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的穿着之中,且深受花瑶民族群众喜爱。这种带有历史传承性和民族习俗性的服饰,在特定的环境中被生活需要,其制作技艺及作品,就能得到有效地传承,并能根据时代需要变化改进。

中观系统的另一个重要的存在,就是联结微观与宏观的组织或机构或学校等。微观系统中,人力资源单薄,往往只有少量的传承人;市场资源有限,一般局限在特定民族地区的少数人群;政策资源落实不到位,导致微观与宏观脱节,不在一个前进的轨道上。基于此,只是凭借个人能力或少数人的行为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其所作出的贡献极其有限。

中观系统应该像一座桥梁一样,联结起因河流断离的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合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正是因为中观系统的作用,使得微观系统与宏观系统的联通顺畅,确保了国家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地传承和发展,甚至代表国家,代表民族走出国门,赢得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

(赖蕾团队在开班仪式)

怀化学院开展这次培训,就是在行使中观者的责任。上通国家政策,下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既做国家政策的传达者和落实者,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者开拓视野,改变其传承的狭隘观念。

(学员参观五溪流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实践中心)

参加这次“文化与旅游部 教育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习培训计划——2021怀化学院南方山地民族织绣技艺培训班”,从受训者的角度来看,主要实现了以下几个目标:

第一,改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受训人传统的传承观念。

第二,普及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介绍了国家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现状,扩大了受训者的视野。

第三,受训人的合理选配,使其有机会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与碰撞,产生了许多火花,为传承创新打下了基础。

宏观系统,就是国家制度的相关政策,专项资金和人员培训。而这些政策的具体落实,资金的有效运营,人员的全能培训,都依赖中观系统具体操作实施。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必须由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系统共同合力,才能实现预想目的。

(项目主持人姚禹伯与学员们进行非遗文化交流)

二、参培收获与体会

近一个月的培训学习,我的收获和体会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三句话点醒,三个碰撞反省,实际行动落实。”

(一)三句话点醒

(织绣技艺传承人在培训中学习交流不同的织造方法)

第一句话,是侗布研发团队的代表人物赖雷的宣言:“专业的事情要专业人员做。”

赖蕾团队,有来自生产一线号为“金梭子”的织娘,有来自发达地区长期蹲点一线的产品设计师,有推介侗布取得卓有成效的合作者。这是一个集织娘、设计师、合作者和研究成员的团队,真正地实现了“专业的事情专业人士做”的事业目标,使其产品逐步优化,走进现代人生活,走向市场,走向国际。

通道织锦织娘,是一个擅长织侗锦的团队,其优势在于老中青结合,形成了地域内部的传承梯队,打造地域民族品牌侗锦。

第二句话,是土家族在苏州有自己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工作室的伍文婷说:“我需要作品的故事。”这里的“故事”,指的就是文化。文化才是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杠杆,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的生命张力和价值。文化有时比作品本身更能打动人。在受训期间,我曾向伍文婷解说了苗族银饰来历的历史故事,并借此推究了少数民族银饰来历的最初原由。期间,也解答了张娟娟关于三宝侗寨,女性主家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并从动物界内找到旁证。通过文化内涵的交流,受训者对不同少数民族有了更深入地了解,能够更全面或者更深化地去理解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和价值。

第三句话,是溆浦花瑶挑绣传承人杨尖妹的心声:“我离不开挑花,挑花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对的,就是这份热爱与执着,成了杨尖妹不放弃的坚持。她从7岁开始挑花,到现在50岁,坚持不懈,挑了娶嫂子的筒裙,挑了自己的嫁妆,挑了大女儿的嫁妆。现在她家里,收藏了至少200条花瑶满绣的筒裙。她最得意的是成功地将大女儿培养成传承人,小女儿也在学习之余,也能独自拿针挑花了。

这三句话点醒了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热爱,需要一个合适的团队,需要文化的支撑。

(二)三个碰撞的反省

第一个,思维的碰撞。

花瑶挑绣传承人杨尖妹和张叶青是母女俩。母女传承模式是中国乃至世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最原始也是最基本的一种模式。在这次培训中,母女俩常常发生“冲突”:配色的民族传统喜好和现代审美的冲突,构图的传统模式与现代需求的冲突,传统挑花材料与现代材料多样化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在实践课中,变成了她们母女俩常常争论的话题,甚至有时会为这些问题争得面红耳赤。但正是这种争论式的对话,使她们不同的意见渐渐地趋于认同,也使她们这次参培绣品,既能保留了花瑶挑绣的传统技艺,又增添了现代元素,使之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这样,她们的绣品深受师生的欢迎。

不同技艺的碰撞。

(侗族学员在织侗锦)

(侗族学员在织侗布)

在培训过程中,三个团队相互学习,积极主动交流各自的经验。贵州侗族织娘善织侗布,湖南侗族织娘善织侗锦,湖南花瑶善挑花。贵州织娘脚踏多板织布机,有效地提高了织侗布的效率;湖南织娘卷帘式织锦方式,提升了织布提花的效率。两个团队的织娘,交流取长补短。三个团队的织绣,在构图方面,各有特色,也在相互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在自己的织品或者绣品中融入对方可借鉴的内容。

民族崇尚与现代审美的碰撞。

民族崇尚只是区域性的,现代生活需求才是普遍性的和发展性的。如何保持民族性的生命力,又使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融合现代生活需求,这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要求。赖雷团队的成功经验,无疑值得其他团队借鉴。

一次次地碰撞,一次次地破裂,一次次地反省,又一次次地重组。思维重组了,观念重组了,技艺重组了,这是传承的发展和创新的基础。

(三)实际行动落实

学习,实践,交流;交流,实践,学习;思考,反省,再实践。循环往复。在这一过程,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

(学员们及怀化学院教师一起学习交流侗布织造时的图纹、配色设计)

织锦老师粟利浓和粟利常,不厌其烦地演示“卷帘”式提纵织锦要领全过程,也在关健处指点正在操作此法的人员,使其掌握了“卷帘式”提纵方法,并学会独立操作。赖雷老师毫不保留地介绍自己的团队的组合成员及其分工,并将团队使用的织布机从贵州榕江三宝侗寨,搬运到学院织布操作室,供学员见识与学习使用。

(侗锦织造技艺)

织娘们,中午都不肯休息,晚上也加班学习,目的就是想将自己学到的知识与技能用于实践之中。赖雷团队的侗寨织娘,“金梭子伯妈”一天织两条围巾;并不断地探索借鉴有价值的图案,尝试融入到自己的织布作品中,力求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的织造技艺,研发出更多的侗布样式。

(花瑶传承人正在制作花瑶吉祥粽)

花瑶绣娘,因绣工精湛,绣品精美,深受欢迎,找其合作制作绣品的老师多,来拜师的学生也多。白天往往教学生,耽误了时间,晚上常常加班到十一点钟。即使这样,任务还是一个接着一个地来。

三、绣太阳花的感受

小时候,曾被外婆的纺纱机声催眠,曾姨在妈的织布机声中酣眠。也曾跟着外婆纺过纱,也曾跟姨妈织过布,也曾跟表姐织锦带,但那只是一种好奇行为。之后我便游离在民族生活的外围。

直到那天去怀化学院东校区五溪流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实践中心参观,当看见铜鼓上太阳花的图案时,我瞬间心里就填满了民族感,尽管我生活的侗区不绣太阳花,但民族的同理感和文化同质内涵已经深深地扎入心里。

在实践课中,我拿到了一块有太阳花图案的侗布,选了针,挑了线,我居然不敢下针开绣,尽管我有侗绣的基础。课后,我回到宾馆,在自己的睡衣上试绣满意之后,才虔诚地祈祷下针。

在一针一针行绣中,我似乎听见了外公留在历史中的声音:“我爱高山近太阳”;我仿佛看见了留在历史中的画面,如向日葵般的笑脸;我深深感受到民族沉淀的历史文化,侗族崇尚自然,生活中融合自然,心地干净明亮,性格勇敢爽朗,太阳花就是侗民族生命价值和文化价值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意象。

每每提针穿线,一针一针地挑,一针一针地绕,一针一针地拉的时候,我的心灵就格外平静,哪怕刚刚还有生活琐事烦心,太阳花一落如眼中,我仿佛就成了民族信仰的布道者,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我就是一个侗族人,就是一朵侗族的太阳花。我生在自然里,开在民族中,遵循自然的次序,守护着民族的信仰,承载着民族前世今生,以及来世传承的使命。

责编:王灵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