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02 22:22:19

梁威

古人说:“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乡村来说,教育既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塑造文明乡风的功能,更承载着为乡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给予智力支持的基础性作用,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

准确把握乡村教育不平衡不充分这个痛点。新发展阶段,我国乡村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校际不平衡,即乡村教学点、教学中心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的不平衡,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比较明显。二是结构不平衡,即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之间的结构配比不平衡,幼儿园班数仅占全省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专任教师数量为城区教职工数量的三分之一,高中入学率和大学升学率有待提升。不充分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条件不充分。网络到校不到班、信息化设备老旧、配套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团队不足。二是教育模式不充分。死记硬背式读书、应试教育现象比较严重,信息化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有待提高,教育质量还不理想,体制机制改革仍需深化。

抓实、抓牢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目前我国乡村教育最核心的问题是缺老师,缺专业、专职、专科老师,缺有情怀、有能力、有担当的老师,一人多岗、教非所学、老龄化、断层化现象严重。抓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千方百计稳定教师队伍,保证教师数量。乡村地区条件艰苦,收入偏低,优秀老师不足且流失严重。要严格落实教育主管部门政策规定,从完善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教师生活水平、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加强教师定向培养、双向交流和定期轮岗等方面着手,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引导和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任教,解决体音美等学科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确保教师“下得去”“留得住”。二是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提高教师质量。充分发挥新技术新手段,搭建教师智能研修平台,构建乡村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送教下乡”和“走出去”培训力度,组织城乡学校结对建立智能同步课堂,帮助乡村教师“教得好”“看得远”。三是激发教师奉献乡村的内生动力,严抓师德师风。加强乡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选拔并培养一批有情怀、有担当、肯奉献的青年骨干教师,融合本土风俗文化,因地制宜开发校本教育教学资源、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具有中国乡村特色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

抓好、抓严乡村课堂教育这个重点。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景,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抓乡村课堂教育,一是要转变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以德为先、因材施教、知行合一,广泛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二是要优化教学方式。坚持教与学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结合,融合运用互联网、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乡村地区深化“三个课堂”应用,推广OMO教学,重视情景教学,制定符合学生学情和发展需求的个性化教学方案,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的有机结合。三是要加强内容建设。根据教材和新课标要求,分级、分层、分类研发打造适合农村地区学情的内容资源解决方案,提供微课程、直播课程、讲座式课程等开放式线上课程,尤其重视美术、音乐、体育、法制等素质教育配套资源的补充与开发,强化学科教育,提供见识教育,探索未来教育。

兼顾乡村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乡村教育振兴是个综合课题,应方方面面综合考虑、统筹推进。一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家庭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景,对学生教育启蒙、品德养成、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发挥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和传播文化的作用,积极开展对家长的指导工作,定期组织家长会或相关讲座,定期走访,帮助农村家长正确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教会家长正确理解学生的心理,推进家庭学校共同育人,从源头上助力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要发展学前教育。健全乡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机制,依托现有教学网点、教学中心或小规模学校,加强普惠制幼儿园投入和建设力度,改善幼儿园基础设施和卫生环境,提高玩教具、图书、体育设施、户外基地等配备比例,探索建立校车接送服务体系,提高学前教育教学质量、保障学前教育安全质量。

(作者系省委党校第61期中青一班学员、中南传媒战略投资部部长)

责编:陈龙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