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铁城建挑战极小作业面 精雕细琢“再探”深基坑

  湖南住建   2021-11-10 09:36:31

在闹市区的狭小作业面,不仅要建起高200多米、深26米的大楼,还要对已超期服役2年的基坑继续深挖细作,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中铁城建集团总承包分公司湖南文化广场的工地得到实现。近日,其《紧临高层建筑的超期服役深基坑再开挖施工工法》荣获中国铁建优秀工法一等奖。

湖南文化广场位于长沙市CBD核心发展带,建筑总面积8.23万平方米,包括地下4层、地上35层、裙楼7层,涵盖商业、剧院、办公、公寓于一体的超高层综合体,作为湖南省十大重点文化工程之一,它的每一步进展都牵动着长沙市人民的心。

△复工前施工场地

模型创建

挑战极小作业面 每步建设都要“精算”

从工地现场朝外不到20米,就走到了城市主干道,南侧的百米大楼距离施工边缘仅5.7米,紧临天然气管道、学校和医院,基坑外几乎没有可利用施工场地。

如此狭小的作业面,工程如何才能有效运转?“干一段、埋一段、挖一段,每步建设都要‘精算’!”项目总工肖金明说道。为了充分利用有限作业面,防止土体倾覆,他们建立土体蠕变模型,计算出的土体位移的时间效应,评估判断安全的开挖顺序和范围,把地下室工程划分为5个区域,分两阶段,顺时针转移场地施工。

工地无可用的加工场地怎么办?“办法总比困难多,那我们就把基坑‘借’出来,搞个流动的材料加工区!”为此项目部在基坑内巧设材料加工区,根据施工需要不断转移。施工区挖出的土方,也被项目部利用起来,用来平整材料加工区。

土方开挖

支护结构加固

鸡蛋壳上面打洞 精雕细琢“再探”深基坑

由于湖南文化广场项目还要把原15米深基坑中继续开挖11米,并与旁边高楼地下室接通,使本已经超期服役的深基坑施工再次受到挑战,复杂的施工条件,有专家称相当于在鸡蛋壳上打洞,大大增加了施工难度。

“打到强风化和中风化岩层了,不行,不能破坏护壁桩稳定!我们采取预留部分人工修出桩柱,再机器挖土;基坑支护用预应力锚索喷护网支护方式,在紧邻护壁桩的临空面喷射一道钢筋混凝土面板,防止桩间土被挤出和雨水冲刷。”回忆起湖南文化广场项目深基坑继续开挖,门彬至今至今记忆犹新,据他回忆,为保证南侧大楼的稳定性、安全性,他们采取“先核心筒部位筏板,后塔楼区域筏板”方案。

由于塔楼核心筒部位开挖深度大,且不能一次开挖到位,为此他们将挖机开至核心筒基础的底部,从东往西分层开挖。为保证挖机能够正常施工,他们将核心筒西侧斜坡坡度放缓,间隔2米设置一道土钉。边坡混凝土垫层施工不满足现场实际施工要求,他们就边挖边喷射混凝土,尽量缩短土体暴露,必须做到见底覆砼。

门彬感叹:“没有这一道道间隔密切的土钉,没有完善的开挖、支护方案,这就不可能实现基坑的再探,成功的背后是我们一批批工人的精益施工。”

基坑监测基点

深基坑装上“安全眼” 严控安全保生产

“我们不仅作业面小,工程进行的每一步都相当之险。”在现场,高处坠落、物体打击、交叉作业等安全风险点多达上百个,施工安全等级为一级。“踏入工地的那一刻,哪怕丝毫的行差踏错,都可能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项目负责人门彬说道。尤其是现场深基坑同时作业,存在土体渗透、地面沉降、塌方等风险点,一旦支撑体系破坏,围护内倾,就会像包饺子一样将在基坑里作业的人员和机械包裹住,甚至影响到旁边重点医院、小学,造成安全事故。

为此,项目部技术攻坚小组与中南大学联合成立《超期服役深基坑再开挖对周围环境影响研究》课题科研小组,应用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数值模拟模型,进行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变形分析,成功构建了超期服役基坑安全评价体系,用于指导施工。

深基坑的深层水平、位移、沉降等实时监测,是项目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而国内深基坑工程监测大多采用人工测量方法,但随着基坑开挖越发复杂,就算增加监测频率和点位,监测数据也时常出现延迟、误差等问题。为了确保施工及周边环境安全,项目部与监测单位决定采取“信息化监测”,前置监测系统,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进行预警。很快,项目部在基坑周边布设工作基点,高频率进行监测,一旦达到预警阈值,系统将精确定位预警位置及预警因素,同时向现场工作人员手机端发出报警信号。

通过测试,科研小组最终将预警时间最长提升到4小时之前。“预警哪怕提前1秒钟,对于抢险也是宝贵的。”肖金明掩不住内心的激动。“监测基点就像基坑里的‘眼睛’,让各类隐患无处藏身。”

科研小组还根据每个级别,制定了模拟解决方案,将连同预警信息一并发送到指定手机上,帮助现场抢险人员快速解决问题。

责编:张云龙

来源:湖南住建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