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的强大动力?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1-25 07:01:47

导读

百年奋斗,砥砺前行。百年辉煌,再启新程。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我们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两个一百年”交汇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如何切实把全会精神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谱写新篇章的强大动力?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黄云清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党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党的百年奋斗锻造出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迈步新的征程,党中央号召全体党员“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将伟大建党精神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理论研究阐释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着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穷伟力。高校应充分发挥智力资源集聚的突出优势,不断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的研究阐释。

一方面,强化学理性研究。充分发挥社科研究优势,把伟大建党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核心要义阐释清、重要作用和时代价值阐释透,系统阐述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和深刻内涵,为解码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坚实理论支撑,激活伟大建党精神蕴藏的强大精神动力,引导新时代青年奋力建功新征程。

另一方面,注重通俗化阐释。青年学生需要的是鲜活、生动、具体的理论,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年,用通俗化的方式阐释伟大建党精神,才能使其最大范围地深入人心。应坚持从当代青年的理论需求出发,善于用青年话语、时代话语、生活话语讲述、阐释理论,紧贴现实,找准理论与青年交互的共鸣点,把理论普及同生动具体的学习生活实践相结合,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才能使抽象化理论变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入脑入心。

强化理论教育实践

伟大建党精神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应结合新时代的特点与要求,拓展创新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途径,深入开展传承伟大建党精神的教育实践,不断增强新时代青年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守好思政课堂阵地。在思政课上,要讲好中国共产党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政治品格,引导学生从百年党史中感悟真理和理想的思想伟力、精神伟力,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让学生感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的辩证关系,从而“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同时,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机融入其他各类课程,加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设计,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实现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的全课程覆盖,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

融入日常思政教育。整合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资源,全面挖掘伟大建党精神育人元素,通过打造校园红色景观等,让学生以直观形式感知红色历史。发挥校园文化日常育人功能,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滋养。把体现伟大建党精神的动人故事、苦难辉煌融入第二课堂,广泛开展实践教育,提供红色精神养分,促进青年学生加深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体验感悟,增进其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

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高校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普及教育,须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综合借助丰富的形式、技术、手段,创新多样化传播,活用网络和新媒体技术开展党史宣传教育、解读伟大建党精神,增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教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注重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两个聚焦”充分激发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一方面,聚焦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应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系统推进,推动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齐头并进,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协调统一,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另一方面,聚焦思政课教师评价改革。坚持以思政课教学为核心的科研导向,强化对思政课教学实绩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基本要求,丰富科研成果认定形式,坚决扭转“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等不良倾向。同时加大思政课教师激励力度,把思政课教师纳入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推动将思政课教师作为学校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引导思政课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上,潜心从教、热心从教。

(作者系湘潭大学党委书记,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湘潭大学基地研究员)

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李钢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需要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奋斗,必须抓好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高校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五育并举”,引导新时代青年读好真理之书、党史之书、时代之书、人民之书,把信仰之基、事业之根、人生之魂牢牢扎在祖国大地上,培养造就堪当时代重任的接班人。

读好真理之书,筑牢信仰之基

一百年来,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博大胸怀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用科学理论引领伟大实践。新时代青年要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更加主动地感悟真理的味道、感受信仰的力量、倾听理想的召唤。

在领悟“两个确立”中坚定信仰。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公报提出的“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毫不动摇忠诚核心、看齐核心、紧跟核心、维护核心,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

在强化理论武装中坚定信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在加强实践磨砺中坚定信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善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新的实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读好党史之书,汲取奋进之力

一百年来,党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绘就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壮美画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广大青年要从党的百年辉煌中感悟政治伟力、思想伟力、精神伟力、实践伟力,凝聚起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以伟大成就鼓舞青年。党和人民用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新时代青年要以此砥砺初心、激励使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以伟大精神激励青年。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迫切要求青年一代从百年党史中掌握“我们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找准“我们到哪里去”的精神路标,把革命精神内化为理想信念和品德修为,转化为学习动力和强国行动。

以伟大梦想引领青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正领导中国人民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青年一代要始终听从党和人民的号召,以梦为马、不负青春。

读好时代之书,砥砺强国之志

新时代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涵养爱国之情。爱国是激昂的时代主旋律,是激励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强大力量,唯有爱国才能忧国、报国。

砥砺强国之志。我们曾经有热血的“救国一代”、实干的“兴国一代”,如今,时代正召唤“强国一代”。新时代中国青年要自觉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使命,笃定“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雄心壮志奏响时代强音。

实践报国之行。青年一代要主动融入历史进程、顺应时代潮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积极参与“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出绚丽之花。

读好人民之书,厚植为民之情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新时代青年蓬勃向上、富有朝气,大有希望、未来可期,要站稳人民立场,激发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担当的内生动力,与人民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命运与共。

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涵养为民情怀。站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根本立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在实践中涵养为民情怀。走出书斋,走向社会,以“面对面”的方式去接近群众、联系群众,在实践中受锻炼、练本领、长才干、塑品质,在服务人民中厚植为民情怀,从广大群众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力量。

在劳动中涵养为民情怀。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青年一代要在劳动中“知稼穑之艰难,察民生之疾苦”,真正脱稚气、长才气、接地气,不断涵养为民情怀,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

(作者系湖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教授)

准确把握中共百年党史中的三个历史决议

彭艳艳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党内规范性文件体系中已出现三个以“历史决议”命名的文件:第一个是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二个是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三个则是日前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三个历史决议都彰显着铭记历史、启迪未来的深远战略考量。

历史视域中的历史决议

我们党历来高度注重总结历史经验。194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上;1981年,在改革开放大潮初起、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转折时期,我们党先后制定两个历史决议,都对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5年的《历史决议》,从政治、思想、组织和军事各层面高度评价了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为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做好了准备。

1981年的《历史决议》,既重点纠正指导思想上“左”的倾向,也对右的倾向发出了警告,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立于百年华诞的历史坐标,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步之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第三个历史决议。它同前两个历史决议一脉相承,又独具特质。

三个历史决议的共通性

其一,三个历史决议在党的历史和中华民族历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三者都诞生于党和民族重要历史关头,都注重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建党以来最为重要、权威的历史文献,起到了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统一全党思想、对未来发展提供指导理论等一系列重大作用。

其二,三个历史决议贯穿并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关键节点。1945年《历史决议》加强了中共全党的团结,有力支撑了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的建立,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1981年《历史决议》标志着拨乱反正任务胜利完成,中国进入“富起来”的快车道。第三个《历史决议》则是中国进入“强起来”新时代之后又一集结号与动员令,它与前两个历史决议一同贯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其三,三个历史决议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纲领性文献。1945年《历史决议》第一次从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原则,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创设了重要基础。1981年《历史决议》发展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创设了条件。第三个历史决议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从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第三个历史决议的独特性

其一,从时间维度来看,前两个历史决议是分别站在阶段性的时间节点上做出的;第三个历史决议贯穿百年,涵盖了前两个历史决议的时间阶段,具有更全局的视野和更宏观的角度。它是我们党第一个百年征程的里程碑和第二个百年征程的动员令,为把全党意志更加凝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下,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发挥重要作用。

其二,从认知维度看,前两个历史决议的主题词是“历史问题”,既总结成功经验,又强调从历史教训中汲取智慧,目的是廓清迷雾、正本清源;第三个历史决议主要是为了全面总结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这是因为,从建党到改革开放之初,党的历史上的重大是非问题,前两个历史决议基本都已解决。

其三,从思想溯源维度看,第三个历史决议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它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注入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在继承和发扬斗争精神中昂首阔步新征程

刘望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传承不息的红色基因,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战胜一切强大敌人、赢得一切伟大胜利的独特优势和宝贵经验。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少数领导干部斗争历练不够、斗争精神不足、斗争本领不强已成为加强领导能力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初心使命,不断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做到在复杂形势面前不迷航、在艰巨斗争面前不退缩,以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精神姿态昂首阔步、砥砺前行。

筑牢政治忠诚,厚积斗争底气。共产党人的斗争底气源于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一是坚定理想信念。只有在理论上清醒,才能有政治上的坚定,党员干部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入学习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更自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在风险考验和伟大斗争中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二是永葆政治忠诚。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党员干部要把稳思想之舵、绷紧政治之弦、校准政治之标,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领悟力、政治判断力、政治执行力。三是树立底线思维。坚决克服精神萎靡、贪图安逸、得过且过、知难而退等消极心态,破除“温水煮青蛙”效应,以底气激发勇气、以士气成就风气,唤醒全党斗争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敢于斗争的风骨、气节、操守、胆魄。

掌握斗争艺术,增强斗争本领。斗争是一门艺术,不仅要敢于斗争,更要善于斗争。一是讲究斗争方法。坚持增强忧患意识和保持战略定力相统一、坚持战略判断和战术决断相统一、坚持斗争过程和斗争实效相统一的原则,谋全局、观大势,有效地进行斗争。二是把握斗争策略。根据形势需要和斗争任务,既坚持原则、坚守底线, 又富有弹性、保持韧性,把握斗争的时、度、效,及时主动调整斗争策略,开展斗争实践。要善于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有重点、有策略地开展斗争。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多数,粉碎少数国家对我国的打压企图。要善于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坚守原则问题不妥协的基本立场,坚持以斗争求合作的斗争方向。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呈现出新特点,要善于抓主要矛盾,着力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牢牢掌握斗争的主动权,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在斗争中谋求合作、在斗争中争取共赢。

强化实践锻炼,涵养斗争品质。斗争精神、斗争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自发产生的,需要长期的实践历练过程。一是把火热的实践作为最好的课堂。广大干部要自觉在实践锻炼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真正锻造成烈火真金,克服遇到大风大浪就脑发蒙、腿发软、心发慌的本领恐慌。二是在艰苦环境中磨练。越是形势严峻、情况复杂的时候,越能磨练斗争本领。党员干部要主动到艰苦环境中练胆魄、磨意志、长才干,锻造坚强性格和顽强意志,培养在艰苦环境、恶劣条件、复杂形势下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斗争品质。在急难险重任务一线历练、发展和完善自我,在矛盾聚集地淬炼敢于斗争的风骨、勇气和底线。三是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作者系怀化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创新红色文艺创作 讲好百年党史故事

陈果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全面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系统总结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诠释了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创造的伟大飞跃,号召全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奋斗。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党和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红色文艺创新的源头活水。

——以党的重大成就为着力点,凸显党的百年历史经验。

红色文艺创作应立足当下、回望历史、着眼未来,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刻画党的百年重大成就,大力弘扬和传承党的百年历史经验。

立足当下,正确认识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红色文艺创作者要以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为创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把中国共产党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贯穿于作品之中,引导受众正确认识党的百年历史经验。

回望历史,弘扬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红色文艺创作要以党和国家事业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为主题主线,呈现党对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对马克思主义、对人类进步事业、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比如电影《长津湖》以抗美援朝为背景,再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敢于斗争的壮烈场景,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初心、追求民族独立自主发展的伟大精神。

着眼未来,传承党的百年历史经验。红色文艺创作要以新时代党的奋斗目标和总任务为号音,激励一代代中华儿女传承党的百年奋斗经验,埋头苦干、勇毅前行,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

——以“小人物”“小故事”为切入点,呈现三次伟大飞跃。

红色文艺创作应打破聚焦英雄人物、重复政治命题的创作常态,善于用生活化、情景化的叙事展现历史真实,生动描摹党带领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场景。

刻画“小人物”的生活变迁。红色文艺创作可以从“小人物”的曲折命运反映旧社会对人民的压迫,凸显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实现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以“小人物”的喜怒哀乐、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一穷二白,凸显党领导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迈进社会主义的伟大飞跃;用蒙太奇手法对比刻画“小人物”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再到全面小康的生活变化,凸显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比如《理想照耀中国》通过描摹40组普通人物形象,勾勒出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深刻反映了个人与时代的“互动”。

表现“小故事”的精神价值。红色文艺创作应善于用“小故事”刻画伟大历史人物“生活的毛边”,创造具有生活质感、历史质感的细节,把伟大历史人物的精神气质内化于人性化、生活化的情感互动、细节真实之中,让历史人物“活”起来;善于通过小切口叙事展现时代巨变,表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以历史和人民为落脚点,彰显党的百年征程。

百年党史是党带领人民奋斗的历史,红色文艺创作者要走进历史深处、走进人民内心。

走好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长征路。红色文艺创作者要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党的百年征程,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比如《不忘初心》歌词作者朱海在创作过程中踏遍中国革命根据地以寻找创作灵感,最终创作出这首脍灸人口的歌曲。在革命根据地,他看到当年小战士们写下的口号“让革命骑着马前进”;在航天集团,他看到1000多名博士正成长为国家航天事业的中流砥柱;在纪念“七一”晚会上,他看到现场鼓掌最热烈的是年轻人。实践证明,只有亲近大地耐心倾听、走进历史深入思考,才能写出时代的涌动和历史的回响。

走好群众路线。党的百年征程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的百年历史经验关键在于坚持人民至上。红色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创作一旦离开人民,就会变成无根浮萍、无病呻吟、无魂躯壳。只有关注群众生产生活的作品,才会有沉甸甸的厚重感。比如彭文斌为写好写活《绽放》中一群“天降神兵”,长时间深入驻村干部帮扶点与村民促膝长谈,深入了解扶贫干部的工作细节,谱写出红土地脱贫攻坚的动人篇章。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俯下身子、迈开步子,从人民群众这个创作的源头活水中汲取灵感,用生动、鲜活、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精品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讴歌历史的创造者、见证者和推动者,惟有如此,才能鲜活地彰显党的百年奋斗征程。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责编:姚懿轩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