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中国社会报   2021-10-20 09:28:43

她,命运坎坷,7岁时被遗弃,进入浙江省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生活。

她,活泼开朗,集体生活、精心养护让她变得阳光自信,勇夺全国特奥会冠军,并且站上央视舞台寻找家人。

她,懂得感恩,毅然回归儿童福利院,用所学所知帮助更多的弟弟妹妹。

她,就是杭州市儿童福利院按摩师余依娜。

融入,这就是“家”的样子

“我的回头率比那些大明星还要高。”余依娜从出生起就显得与众不同。因为患有先天性白化病,她的皮肤、头发、眉毛,甚至眼睫毛都是白的。

对于6岁前的记忆,余依娜记得不多,但她知道,家在农村,有姐姐和弟弟,村里的孩子有时会围着她指指点点,让她有些不知所措。

1996年的冬天,爸爸突然带着她出门了。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出远门,虽然有些奇怪为什么只带自己,但还是兴奋地跟着爸爸,坐上了长途汽车,来到了一个陌生城市。“你在这里等着,我去给你买糖吃。”这是爸爸对她说的最后一句话,从此就再也没有回来。

汽车站里的场景,她记了好久,对面院子里有两条大狗,是一个骑自行车的叔叔送她去了派出所。

在派出所住了一夜后,她被送进杭州市儿童福利院。当时,院里按百家姓排列给孩子们取名,不同年份姓不同的姓,1996年到院的都姓余。从此,她便有了余依娜这个好听的名字。

“院里有很多患有不同疾病的孩子,也有人像我一样,白皮肤、白头发,我很快就适应了。而且,福利院吃得饱、穿得暖。阿姨对我们跟亲闺女似的。”余依娜笑得特别开朗,“我还记得,杨碧阿姨特别喜欢我,每到周末就会把我接回家里,给我做好吃的、买新衣服。杨阿姨的女儿也对我很好,还教我做功课呢。”

和儿童福利院里其他孩子相比,余依娜心智正常,身体没有任何缺陷,白化病对她唯一的影响就是视力较弱,无法像正常孩子那样到学校上学。在院内的集体融合教育中,余依娜喜欢唱歌、跳舞和运动,每到春节都会上台表演,是院里的小明星。

一年暑假,院里开设了轮滑课程,这是余依娜第一次接触这项运动,一起参与学习的小伙伴挺多,但凭着那股拼搏劲儿,她被选中参加全国特奥会。为了能在比赛中夺得好名次,余依娜苦练了好几个月,每天早上6点起床跑2000米练习体能,上下午再各练习速滑2小时。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6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办的第四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比赛中,余依娜抱回了三金一银一铜的奖牌。“拿到奖牌,我觉得就像是完成了一项任务,没有辜负我自己,没有辜负院里的栽培。”余依娜说。虽然此时的她还没有完全理解“虽非亲骨肉,依然父母心”的大爱情怀,但是看到院里阿姨和小伙伴们为她欢呼、喝彩,她发自内心认为,这就是“家”的样子,这就是家人们的支持与鼓励。

寻亲,我不恨你了

2007年,余依娜17岁了,搬出儿童福利院,搬进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回想儿童福利院的生活,这是我一辈子都值得珍视的礼物和财产。大家生活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余依娜这样认为,也正是这段经历,让她在人生路上走得更加勇敢、更加坦然,“我不会因为自己的肤色、发色而自卑,我不会遮盖,这就是真实的我。”

那一年,自信的余依娜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药厂做保洁,每个月800多元,干了8个多月就辞职了。“我觉得自己还年轻,不能一辈子就干保洁,我想学点东西。”此后,余依娜四处打工,服装厂、饭店,她都干过。

当她得知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开办了按摩培训班时,抱着学得一技之长的想法报了名,并考取了保健按摩师(四级)资格证,确定了自己今后的路——做按摩师。

2014年,恰巧余依娜失业在家。闲极无聊时,在朋友的建议帮助下,她在百度贴吧上发布了一条寻亲帖:“我叫余依娜,出生于1990年3月5日,是一位来自杭州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的孤儿,也许是患有白化病的缘故,父亲把我丢弃在了杭州汽车东站,我记得我的家在山东的一个农村,我希望可以在有生之年找到你们。”

中央电视台《等着你》栏目看到帖子,找到了余依娜。当年5月,余依娜来到北京,第一次登上电视节目,向大众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寻找久别的家人。她的一句:“不论他们怎么对我,始终是我的家人,是生养了我的父母,哪怕他们抛弃了我,但是我还是希望能找到他们,分享我的每一分开心与荣耀。”感动了现场的观众与主持人倪萍,遗憾的是,当天她并没有寻亲成功。

然而,命运是眷顾余依娜的。时隔5个月,热心观众提供线索,称余依娜很像自己的同乡丁女士的女儿。根据线索,栏目组工作人员找到丁女士,并且为两人进行了DNA亲子鉴定,最终结果显示她二人确实存在血缘关系。

在《等着我》的舞台上,余依娜终于见到了久别的母亲。母亲哭着拥她入怀,而她则拍了拍母亲的肩膀:“我不恨你了。”而此时,她的父亲因为心怀内疚已经在几年前去世了。

也正是因为这次寻亲,余依娜终于知道自己是安徽亳州人,原本的名字叫魏芳,真正的出生日期是1990年9月。

回归,我想在这里付出爱

虽然找到了亲人,但余依娜并没有回老家,而是选择继续留在杭州工作生活。“我回去看过,家里变化太大了,姐姐弟弟都有自己的生活,在那边我反而觉得自己是个异乡人。”余依娜说,“而且我们福利院出来的孩子,独立惯了,自己能做自己的主。”

2016年春天,余依娜回亳州探亲时,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一位老师打来电话:“依娜,院里在招护理员和按摩师,你不是学过按摩嘛!来不来?”这通电话让余依娜异常开心:“能回到成长的地方,我当然愿意,也马上问妈妈,要不要和我一起去。”

也许是心怀对杭州市儿童福利院的感激之情,妈妈同意了。

就这样,2016年4月,余依娜带着妈妈一起回到杭州,回到了那个养大自己的大家庭,成了一名按摩师,而她的妈妈也成为院里的一名护理员。

每天早上7点不到,余依娜在妈妈的陪伴下早早来到儿童福利院,走进按摩室,开始一天的工作。“这些孩子特别可爱,特别喜欢问我小时候的生活,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再对比一下自己,满意地说一句‘嗯,还是现在好。’跟小大人似的。”

“按摩也是治疗,有些手法是很疼的,我会一边给孩子做按摩,一边跟他们聊天,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孩子们也喜欢跟我聊天,聊奥特曼、喜羊羊、光头强,这个时候,我就是一个听众,听着就行。”

说起现在的工作,余依娜滔滔不绝。每天她要给9个孩子进行按摩,上午6个,下午3个,虽然工作很累,但她很踏实,同时也收获了院里孩子们的喜爱。

看到这些孩子,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我在这里得到爱,也想在这里付出爱。在这里工作,就像是回家,为这里的孩子们服务,就像是照顾家人。”余依娜说。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最近,余依娜特别喜欢哼唱这一句歌词,她就像歌词那样,成了妈妈,守护着自己的家,守护着像自己一样的孩子们。

责编:杨鸿雁

来源:中国社会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