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湘鄂赣如何协作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金三角”?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10-09 07:04:27

导 读

湖南、湖北、江西同属中部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省情相近、经济相融,在地理位置上构成了一个稳定的“三角形”。

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在湘鄂赣三省布局实施系列重大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工程。

湘鄂赣如何协作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金三角”?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挺起长江经济带“龙腰” 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

邓子纲 李广

湘鄂赣三省同处长江中游,历来是协同发展的好伙伴。近日召开的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开启了中部地区向更高层次、更广领域、更深内涵协同发展新征程。

未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大舞台。面临国家促进中部崛起、长江经济带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多重战略机遇,中部三省应坚持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共同走出一条优势互补、共享机遇、共促发展的新路子。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湘鄂赣三省应携手推进公路、铁路、水运、物流通关、航班航线无缝衔接与合作共享,构建多层次区域综合交通网络体系。

一是加强长江中游地区港口资源整合和重组力度,加快形成长江中游航道网,推动沿江城市多式交通快速联运,构建完善的长江中游水运交通圈;二是构建以高铁和城际铁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联合争取更多基础设施项目纳入国家新一轮中长期发展规划,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主要城市之间高铁互联互通;三是编织互联互通、深度融合、安全高效的公路网络,优化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省际通道布局,打通省际“断头路”“瓶颈路”。在信息资源共享、安全应急、联合治超、路域环境整治等领域展开进一步合作,着重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推动产业科技联动

中部三省产业实力雄厚、工业门类齐全、创新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创新基地,应强化科技联动。

一是加快三省主导优势产业进一步聚集,突出区域产业优势,建立分工明确、层次合理的产业体系,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主导产业扩容提质、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二是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中试研究基地等研发服务平台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三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优势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促进优势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四是围绕提高中部制造业效率效益,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共享平台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重点加快中部地区优势装备制造业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推动制造业资源高效利用和价值共享。

深化文化旅游合作

旅游资源是中部三省的宝贵财富,合作共探势在必行,三省应做好做足“红色、绿色、古色”三篇大文章。

一是整合优质景区(景点)资源,探索联合发行旅游一卡通。建立旅游“客源互送”联席奖励机制,统一研究制定相互包机、包列、包车、包船等大型旅游团队活动的政策补贴;二是成立旅游产业发展联盟,联合开展旅游市场营销、举办文旅招商推介活动,引导鼓励投资者独立或联合开发三省旅游项目;三是共同开发和整合文旅资源,共同塑造长江国际文旅品牌。打造武汉、长沙、南昌“周末游”产品,互开武汉、长沙、南昌三地周末游专列,组合“酒店+景区(点)门票+演艺节目”等资源,研发形式多样的半自由行产品。

推进生态环保联防联控

长江中游三省生态优良,是长江经济带生态安全重要屏障,三省应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一是完善长江流域省际协商合作机制,建立跨区域监测预警体系、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定期会商机制;二是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红线协同管理,建立跨部门跨区域保护协作、规划协调、联动执法、技术协同、信息共享的合作机制;三是加强省际交界地带管控合作,提升流域共治能力,推动构建全方位保护、全流域修复、全社会参与的长江生态共同体;四是依托洞庭湖、鄱阳湖等省际生态资源成立一体化生态合作示范区,在示范区内建立土地使用权、排污权、用能权、产权、技术等要素综合交易平台,并在条件成熟时扩大到全域范围;五是落实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推动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扩大行业和地区覆盖范围,共同推进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促进公共服务共享

湘鄂赣三省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不同收入人群之间差距还比较明显,需要深化信息化在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领域的融合应用。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纵向贯通、横向协同、覆盖三省的“数字政府”体系,提高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水平,全面推行“三省通办”业务,丰富公共服务渠道;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协同构建三省智慧公共服务体系,聚焦医疗、教育、社保、就业、养老服务等民生领域,拓展数字惠民应用、完善数字惠民服务、提升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能力,更好满足三省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九三学社湖南省委员会参政议政处助理研究员)

加快构建“中三角”产业创新发展共同体

付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中部地区发展大有可为,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乘势而上,扎实工作,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再上新台阶。湘鄂赣“中三角”崛起出路在协同,构筑长沙、武汉、南昌为中心的产业创新发展共同体势在必行。

提升区域增长极功能,激活“中三角”产业发展引擎

发挥产业优势,形成中部城市增长极。三省中心城市应集聚企业、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辐射带动周边,形成同频共振、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动力源;做大做强做精江西有色金属、航空、精密仪器制造及电子信息,湖北“光芯屏端网”、汽车、钢铁,湖南装备制造、冶金、化工等主导优势产业,形成中部城市增长极;综合运用财政、土地、金融、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政策,协同支持“中三角”产业集群建设、领军企业培育、关键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项目,打造产业集群发展新高地。

多领域协同合作,增强“中三角”发展活力。以湘鄂赣已有行业协会产业联盟为基础,加大产业推介、合作对接,实现互利共赢;助推长沙58科创小镇等与江西基金小镇协同发展,形成资金支撑产业、产业增值基金的良性循环;推进“中三角”旅游协作,实现旅游规划、产品开发、客源互送、宣传推介、企业发展、市场监管等全方位互动,共同打造湘鄂赣旅游品牌。

破解竞争大于合作局面,实现“中三角”产业协同共赢。湘鄂赣各大城市功能定位相近,钢铁、建材、汽车产业势均力敌、重合度高,竞争大于合作,比如武汉、长沙都在争相发力“车都”,南昌汽车产业也在冲刺千亿大关。三省市应化同业竞争为协同发展,建立区域统一市场,形成精准互补、错位竞争、协同合作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中三角”工业“1+1+1>3”的整体效应。

提升区域资源配置功能,强化“中三角”产业管控能力

建设区域功能大平台。积极构建推动“中三角”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平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区域合作格局,加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资源联动,推进“中三角”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合发展;不断提升对“中三角”的区域专业服务能力,完善金融、信息、法律等服务体系;大力建设覆盖“中三角”的专业服务网络体系,完善信息互通共享,实现“一张网”服务全平台。

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三角”应加强交通建设整体规划,加快推进大通道、大枢纽建设,打通省际断头路;进一步畅通“中三省”水路、陆路、桥路,全力支持昌九高速复线建设,加快筹划湘鄂两省“四改八”高速扩容,推进赤壁长江大桥、武穴长江大桥投入使用。同时依托长株潭“三干两轨”联通工程,积极探究开展“中三角”轨道交通建设。

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以产业协同发展为纽带,促进“中三角”之间构建利益协调机制、要素和市场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建立跨行政界线的区域创新共同体;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创新行政管理,建立联合办公机制,探索营商环境重点领域“一次办理”;着力构建覆盖决策层、协作层、执行层的协调机构与机制,加强区域内区与区、局与局等各层次对接。

提升区域科技创新功能,增强“中三角”新型产业动能

重视产业技术转化,孕育新产业。三省应发挥各自科技优势,将“永磁高铁”电机、复兴号高铁“芯片”、量子导航等尖端科技成果转化为“中三角”产业发展新动能;积极推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努力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支柱产业;健全“中三角”技术交易市场及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实现“中三角”技术资源优势互补。

攻坚关键核心技术,点燃创新“第一动力”。应充分发挥长沙岳麓科技产业园、武汉东湖高新区、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资源优势,围绕关键芯片、高端元器件、工业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进行技术攻关,以突破制约产业升级的瓶颈和短板;三省市应结合自身定位,聚焦比较优势产业,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规模和质量,打造立足湘鄂赣、辐射全国的“高精尖”产业策源地。

积极推进基础科学研究。“中三角”应加强基础研究统筹布局,重点解决产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共性基础问题,为重大技术创新提供支撑;完善学科布局,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协调发展;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依托三省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等部署建设一批集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于一体的“中三角”联合实验室。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培育汇聚高端人才 构筑“中三角”开放型人才高地

李蒙蒙

在近日召开的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建议三省高站位深化战略规划对接合作,高质量推进产业发展协作互补,高水平打造内陆地区开放高地。高水平对外开放离不开高水平开放型人才。近年来我省开放型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来势喜人,从海内外集聚吸纳了大量优秀人才,但仍存在一些瓶颈制约,主要表现在开放型人才资源总量不足、开放型人才资源结构有待优化、开放型人才培养和教育资源投入不够、开放型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等方面。当前,应将打造内陆地区开放高地与构筑“中三角”开放型人才高地统筹起来把握、贯通起来落实、结合起来推进,全链条系统发力,提升人才工作实效,充分集聚开放型人才资源。

引“高”建“高”,建设外向型发展高地

应以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凝聚开放型人才“强磁场”。

坚持市场化配置。坚持以全球化视野、市场化手段广招贤才,坚持湘鄂赣三省融合共进、互联互通,促进人才要素的市场一体循环,对于“中三角”紧缺特殊人才,可实行“使用弹性、管理软性、服务个性”。

坚持项目化推进。加大“项目引才”“柔性招才”“股权留才”力度,探索“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校机构”三方合作模式,引导高层次人才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中三角”协作项目集聚。湖南应全面聚焦“三高四新”战略引才汇智,持续推进“百人计划”“千人计划”“湖湘人才发展支持计划”等人才工作项目,有效搭建起引才育才和服务发展载体。

产研融合,让人才助力外向型产业腾飞

应紧盯打造内陆开放型高地功能定位、当前与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加强产业链和人才链连接,以人才优先发展打造新一轮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

围绕综合性国家创新平台建设聚才。围绕湖南自贸区、长沙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开放型平台引才育才,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孵化功能;围绕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打造的国家实验室、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等,面向海内外广泛招贤引才;鼓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与外方共建研发中心,实现跨国界、跨地区同步研发,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水平。

围绕做大做强商贸物流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聚才。重点围绕“中三角”智慧物流、新型电子商务、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平板显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能源、大数据等事关开放转型、打造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产业,提高引才育才精准度。

进一步加大人才对外交流力度。积极推动国内人才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创立国际人才合作组织,完善国际人才培养推送机制,构建层次分明的人才体系,促进人才国际交流与合作。

激发活力,健全激励、评价、成果转化机制

应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着力构建更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进一步用足用活对外开放政策,完善和落实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政策,鼓励开放型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探索各类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新途径、新办法。

着力构建更可行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中三角”协商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和考核评估体系,改革职称评审方式,逐步增加海外专利、外向型发展、成果产业化等要素权重。

着力构建更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完善开放型人才各类成果转化配套政策,搭建转化服务平台,引导更多成果与“中三角”及“一带一路”外向型发展相融合。

优以待才,优化开放型人才创新创业综合环境

应牢固树立“不拼资金拼环境”理念,持续优化开放型人才创新创业综合环境。

全方位完善人才服务管理体系。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健全人才工作协调推进机制,为开放型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空间。

精准化推进人才引进政策制定与落实。将湘鄂赣三省资源禀赋与人才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完善区域人才政策,找准各省政策着力点,细化相关配套措施,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强化人才引进政策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多领域完善各类人才生活保障。进一步完善高层次开放型人才落户、住房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以及海外高层次人才签证居留和出入境等服务,加大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等建设力度,从细节入手营造国际化氛围。采取“一事一议”,满足特殊人才或团队个性化需求。

(作者单位:湖南省开放大学)

深化湘赣鄂红色文旅合作 助推中部高质量发展

张森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近日,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武汉召开,会议提出深化湘赣鄂文化旅游合作,签署《长江中游三省文化旅游深化合作方案》,成立了长江中游三省旅游产业发展联盟。加速湘赣鄂文旅对接合作,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湘赣鄂三省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的摇篮、红色政权的发祥地。目前三省红色文旅合作已有良好基础,已成立“韶山、井冈山旅游战略合作联盟”,共同建设湘赣边无障碍旅游区,举办了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交流系列活动暨首届湘赣边红色旅游节,探索联合发行湘鄂赣文旅一卡通。同时建立了三省旅游“客源互送”联席奖励机制,统一研究制定相互包机、包列、包车、包船等大型旅游团队活动的政策补贴。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继续深化三省红色文旅合作——

深化合作理念,合理统筹,科学配置。深化三省红色文旅合作,相关职能部门须深化合作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合理统筹,科学配置,实现“1+1+1>3”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确共建机制,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健全跨省联络工作体制、跨区域协作机制;进一步整合优质红色资源,串联三地红色旅游节点,实现湘赣鄂红色文化资源共享互补;注重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实现交通网络末梢覆盖到位,解决文旅“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旅游业各要素的交流与合作, 共同开拓客源市场并实现客源互送;搭建湘赣鄂红色文旅服务平台,建立共享机制,加强沟通和协同,做好信息共享服务,实现实时发布、区域共享;在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上增强交流与合作,利用三省整合化的红色文旅品牌招商引资,扩大投资力度。

创新跨省联动合作模式,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深化三省红色文旅合作,应强化协同合作、横向联动,对三省红色资源进行集成式开发运营,共同研发设计红色旅游主题精品路线,共同打造知名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共同创建红色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区,使各景点由“形合”走向“心合”,实现三省景区之间的红色文化联动,比如目前已开通的“韶山——井冈山”红色旅游专列,共同开发的长江国际文旅品牌等。应以丰富的文化底蕴、红色精神串起三省文旅资源,使其不再是单个的、独立的红色故事,而是连成一部生动壮阔的现代革命史,更好地讲述和传播红色文化。在整合三省红色文化资源的同时,须深入把握和彰显各自资源的特点和优势,避免同质化倾向,不笼统复刻经营模式,不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积极推动三省红色资源优势互补和可持续发展。

做好红色文旅品牌的跨省传播,联手营销,共同推介。深化三省红色文旅合作,须进一步加大对优质文旅品牌的推广宣传。应加强三省之间的合作运营和推广,打破地域界限,对重要的红色文旅项目产品,联合相关地区和部门实施联手营销、共同推介,形成强大合力;加快构建更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市场营销机制,确保重点项目产品在推动三省红色文旅深度合作中形成支点效应;用好各种载体,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在联手营销上所具有的广泛影响力,以各种形式、多个渠道实现跨省传播;以红色文化景点为中心,在文艺演出、艺术创作、书画展览等方面开展常态化合作,助力红色文旅品牌的推广宣传;从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的实际需求出发,努力扩大三省红色文化旅游知名品牌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培养造就新型红色文旅人才,协同培育,专业支持。深化三省红色文旅合作,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新时代红色文旅人才队伍建设,需要三省相关部门通力合作,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人才培养协同联动机制;注重与各高校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培养和引进复合型、创新型高水平文旅人才;联合三省重点院校,组建由多个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组成的团队,以研讨会、课题项目、艺术创作等形式进行红色文旅品牌的研究、策划和推广,为深化三省红色文旅合作提供智力支持;三省协同合作,建立科学系统的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系统,构建合理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推动湘鄂赣抱团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向鹏

在今年9月召开的长江中游三省协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湘鄂赣三省进一步明确将合作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基于此,三省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共享科教资源、强化创新引领,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快优势产业合作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深化科技协同,形成地域“金三角”

湘鄂赣三省审议通过的《深化协同发展 加快绿色崛起——长江中游三省战略合作总体构想》,一改此前三省主要集中在交通、旅游等领域合作的局面,提出把抱团合作延伸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作为三省协同发展的“起跳板”和“压舱石”,应担负起进一步激发区域创新活力的重任。

一是发挥长沙、武汉、南昌等重要中心城市和长株潭、武汉东湖、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用,依托湖南超高产杂交稻、超级计算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标志性创新成果,湖北“光芯屏端网”、光谷科创大走廊等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江西有色产业、航空产业、触控屏优势力量,推动武汉、长株潭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二是以构建长江中游科技创新共同体为目标,支持湘鄂赣开展跨省科研协作,支持三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围绕重点产业构建“三核多链”区域协同创新布局,高水平建设中国光谷、中国“V”谷、中国稀金谷,推进以大健康、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产业集群为纽带的“三走廊”构建,进一步抱团提升“中三角”科技创新力量,携手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

深化高校联盟,形成科教“金三角”

湘鄂赣共有三百余所高校,科教资源各有特色,加快三省高校人才联合培养、科技资源共享势在必行。

一是促进人才的流动与共育。通过名师资源共享、互认学分、统一人才评价标准等手段和方法,促进三省高校间人才健康有序流动,共建技术力量雄厚、服务功能完善并可共享共用的科技人才库、专家库;二是建立长江中游城市群高校联盟,在重要领域开展科技创新联合攻关,建立长江中游高校联合实验室,共同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构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产业创新平台,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成果池、专利池;三是完善三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功能,推动区域内大型科研仪器、科学数据、生物种质等科技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共建区域性综合科技服务平台,实现技术、仪器、人才等各类技术创新资源共享。

深化融通创新,打造转化“金三角”

湘鄂赣三省制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需要进一步“差异互补、趋近趋同”,以加速推进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构建。

在宏观层面,应对科技成果异地转化给予差异化支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网络,推动区域内科技成果供给与重点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一是推进区域创新改革、政策先行先试,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互认制度,设置区域内科技创新券通兑,方便企业异地购买科技服务;二是以湘鄂赣三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示范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以技术交叉许可、技术支持标准建设、专利池构建等方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和科技成果池,推动建设技术成果需求库,形成技术市场交易集散地。

在微观层面,应积极拓展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设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队伍、构建合理科技金融体系,优化整合“政产学研金服”各要素。一是在湘鄂赣推动双创活动“共办”、双创载体“共建”、双创孵化“共推”,通过大学科技园、企业联盟等拓宽成果转化渠道;二是用择优支持、政府购买服务等激励方式,引领区域内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做好成果的筛选、梳理、推送、对接等基础性工作;三是建设一批中试熟化基地,推广技术成熟度评价,促进科技成果规模化应用;四是探索推进政府引导的科创基金在湘鄂赣范围内互投,联合设立创投基金、中试基金、知识产权运营基金、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科技风投资金等,通过建立跨省联合授信机制推动信贷资源流动,以天使投资、知识产权质押、科技贷款、科技保险等多种形式为高校和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五是探索区域内成果转化与科研评价一体化机制,对三省科技成果转化业绩突出的高校、企业或中介机构实施多元化奖励。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姚昕玥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