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溪桥镇:茶情弥久绕古镇 茶旅结合代代香

杨洋 李泓 姜开林   新湖南客户端   2021-09-03 10:52:34

文/图/视频/杨洋 李泓 姜开林

沿G56杭瑞高速行至桃源县乌云界,远处绵延的山峦雾气空濛,如诗如画,近处的小山上茶树葱茏,三两茶农忙碌其间。漫山叠翠的茶梯沿着山势错落分布,自山顶向山脚浅丘规整有序地铺陈开来,远远观去,仿佛是大山的“指纹”,是记录着杨溪桥从古至今、与茶渊源的独特“名片”。

杨溪桥背靠武陵山、雪峰山余脉。

杨溪桥镇背靠武陵山、雪峰山余脉,自古以来便是产茶胜地,清光绪年间《桃源县志》中有记载:“茶唯南乡近安化界者颇佳,每夏至邑,区为三等,杨溪一带而上,水溪则下矣。各溪只隔一山,而味迥殊……”爱茶、种茶深深刻入了杨溪桥人的骨子里,对茶的喜爱从未更改。杨溪桥镇按照“生态立镇、文旅兴镇、特色强镇”的发展思路,将茶叶产业作为富民强镇的重点,打造出一个以茶为主、茶旅融合的特色小镇。

杨溪桥初秋的田野。

近年来,杨溪桥镇不断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建设茶叶基地、茶叶专业合作社,将茶农散户转为集中管理,进一步扩大了茶业的规模。同时扶持茶企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帮扶当地农户,提供生产资料、技术以及信息服务。目前全镇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4.5万亩,为8000余人提供了岗位。

茶叶基地。

杨溪桥人在产茶、制茶的每个环节潜心研究、严格把关,不断提高对茶叶品质的追求,诞生了桃源大叶茶、云岭1028等知名品牌,君和、春峰、仙池界等茶企也走向了“一带一路”国际舞台。

晒茶。

与此同时,为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杨溪桥镇不断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业”。除茶叶外,煌山村的猕猴桃、羯羊铺村的荷花,还有养蜂、岩蛙等产业都茁壮成长起来,给居民增收创造了多样的机会。

煌山猕猴桃。

茶带动了产业的丰饶,杨溪桥镇更是以茶为媒,推动茶产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小镇“一心三区”的功能结构:以茶特色产业为发展中心,形成茶文化传承展示区、茶农生态旅游体验区、茶业研习教育实践区3大特色区域。

煌山瀑布。

茶文化艺术节,是当地打造茶旅文化产业的重要“抓手”。每年四月,春雨滋润,嫩芽初绽,周边游客纷纷慕名而来。舞台不大却情谊浓浓,游客们欣赏完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后,便可来到另一处“舞台”——茶园,茶梯翠浪,生意盎然,掬起春茶一捧,便开启了新一年的采茶篇章。

采春茶。

除此之外,游客们还可以在“净心之旅”生态休闲旅游文化带上,参观岩吾溪富硒茶业生态观光园,在煌山村体验农耕采摘的乐趣,还可以于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桃源屋脊”的自然风光中自在畅游。当地的茶企也纷纷建立起集生态采摘、旅游观光、民俗体验、研学实践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园区。目前杨溪桥镇共有3个省级农业产业观光园,2个生态观光走廊。

里宝山茶园产业扶贫基地。

杨溪桥镇成为了重要的研学旅行、劳动教育基地,周边城镇的学生们走出教室,来到田间采茶、车间制茶、室内品茶、学习茶叶课程。红领巾飞扬在绿色的茶园间,涌动着阵阵欢声笑语。学生们在亲身实践中不断加深着对茶的认知,茶文化代代传扬,散发出历久弥甘的清香。

制茶。

如今的杨溪桥镇早已今非昔比,小镇风貌焕然一新。各村成立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协会,通过植被绿化、道路硬化、菜园平整等一系列措施,大街小巷由“脏”变“净”。同时,为了丰富和活跃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每逢重要的传统节日,小镇都策划了独具特色的文艺活动,举办歌咏、文艺汇演,歌声与茶香一同传出万里,人们的脸上满是笑意与甜蜜。

送戏下乡。

茶韵清幽,如兰在舌;茶情弥久,代代传香。“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这座兼具生态美、产业美、环境美、人文美的“四美”茶旅小镇,以产业为基础,以自身为载体,将茶文化代代传扬。在乡村振兴之路上,还将续写出新的出彩篇章。

责编:周梦菡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