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标兵丨长理电气学院唐欣:正人先正己,育才先育德

  新湖南客户端   2021-09-08 20:21:34

新湖南客户端9月8日讯(通讯员 刘飘逸)今年6月,由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唐欣教授负责的本科生课程《电力电子技术》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这一成果,是他多年来在教坛辛苦耕耘、不断创新的缩影,也彰显出他在教学实践中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深厚情怀。在16年教学生涯中,他始终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奋斗在教学、科研一线,恪守着“正人先正己,育才先育德”的教育誓言。

△唐欣(左五)和学生们在一起。

心系讲台,勇于开拓的“探索者”

2005年,唐欣从中南大学博士毕业,受导师罗安院士的影响,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成为一名高校教师,进入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学院任教。“我认为教师是一份幸福感很强的职业,不仅能和朝气蓬勃的学生们为伴,还能自由探索感兴趣的知识领域。”从那时起,唐欣便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最重要的使命和从未动摇的信念。

他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站上讲台时内心的忐忑与不安:“面对大教室里黑压压的100多名学生,哪怕讲课内容已经事先演练了十几二十遍,还是会很紧张。因为身为老师,必须把最好的课堂呈现给学生。”

对教学工作的敬畏之心让唐欣十多年来始终勤学苦练教学基本功,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完善教案,更新教学内容,在各种平台上学习和吸收新的教学方法,为的就是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课堂上,唐欣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一项电力技术,他不会仅仅局限于讲解其概念,而是会把这项技术的历史脉络、产生原因、优势劣势、应用范围都梳理清楚;对于各类复杂难懂的公式,他也不会强迫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耐心细致的一步步推导为大家分析其中蕴含的原理。

“听唐老师讲课,我们能了解到各项电力技术的‘前世今生’,跟着他的思路走,不知不觉就把知识点吃透了。”电气学院18级本科生陈恩泽说。

即使是在去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唐欣也没有停止对特色教学方法的探索。

在网络直播教学中,他采用视频、动画、虚拟3D模型等手段,将抽象的原理可视化地展示出来,化繁为简,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为了增加和同学们的互动交流,他还特地去学习了一些网络语言,比如“懂的扣‘1’,不懂的扣‘2’”,还有“666”“2333”等等,引导学生们在讨论区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自身探索线上教学最佳模式的同时,作为教学副院长的唐欣看到了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学院内进一步推广的契机。

他大力支持学院教师们尝试不同的教学直播平台、改进课件,并积极组织线上教学经验分享会,请懂得如何“玩转直播平台”的年轻教师们传授线上教学经验,促进不同代际教师之间的交流,引发了良好反响。

承担3项省级教改项目,获得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三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发表的教改论文被SCI收录……这些成绩印证了唐欣对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求索的成果,也激励着他在这条道路上专心致志继续前行。

厚植情怀,潜心铸魂的“筑梦者”

唐欣在电气学院主讲的《电力电子技术》,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培养专业人才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中涉及的功率半导体器件,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等概念和原理,常常会绕晕不少学生,被大伙戏称为“天书”。

如何让学生在上这门课时克服畏难心理?唐欣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发现,“讲故事”是一个好方法。

“学生们都爱听故事,当他们发现这些艰深复杂的原理原来都与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就会更加感兴趣,更加愿意投入到课堂中来。”唐欣深知,只有打动学生,才能引导学生。

于是,在讲解融冰技术时,他会以2008年南方冰灾期间因覆冰引起的大规模供电中断为背景,通过讲述电力人抗冰复电的故事,深入比较机械除冰法、自然除冰法和热力融冰法,帮助学生理解融冰技术发展的现实意义;在讲解电力电子变换电路和控制系统相关知识时,他会以“复兴号”高铁的电力供电为例,阐述不同形式的电能或能量如何转化……渐渐地,电力行业科技前沿的工程案例、专业故事、相关时事热点,都成了唐欣讲课的素材,《电力电子技术》这门课也越来越受到学生欢迎。

“大一刚进校时懵懵懂懂,还不太知道自己今后要做什么,但是上了唐老师的课后,我对专业学习有了更清晰的目标和更强劲的动力,也更加坚定了专业报国的决心。”电气学院18级本科生李旭说。

“电力行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我们必须让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过程中强化对于国家和民族的责任和情感,才能保证他们在毕业后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动人故事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折射的正是唐欣对于家国情怀的坚守与传递。

为了让课程思政教育更加规范化、体系化,2018年开始,唐欣结合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组建了《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建设团队,从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将知识传授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电力工业大发展背景下,提炼出鲜活丰富的思政素材,建设了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课程思政案例库,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后的课程由原来的32课时扩充至40课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整合了慕课、多媒体教室和智慧教室平台,还建立了专门的电力电子技术实验室。通过课前线上观看视频与练习、课上进行成果展示、小组讨论和合作、课后整理作品和群体分享等形式,同学们的实践动手、团队协作和创新发展能力普遍提升,在近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中,电气学子连续获得电源组一等奖。

抱诚守真,甘为人梯的“教育者”

从2016年开始担任电气学院的教学副院长以来,唐欣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成就感也更多了,“教学管理工作虽然难做,但它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学院立身之本,我得担好这份责任。”

他连续主持了电气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两个专业的工程教育认证和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申报工作,最忙的时候会议从早开到晚,有时接近午夜时分还在和老师们沟通交流。两个专业顺利通过工程教育认证,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他方才松下一口气:“我们的传统优势专业必须保住,进了‘国家队’,才能为学院师生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教学、科研、管理工作齐抓并举,唐欣一样也没有落下。

承担3门课程的教学及课改任务,手头好几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横向项目,指导本科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建设学院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同时还得负责院内的专业教学计划及任务统筹、各类专业教材审核、师资队伍建设、日常教务督促检查……多重身份和角色的不断转变、庞大工作量的繁杂琐碎,很容易让人焦头烂额、手忙脚乱,但唐欣始终保持着自己的节奏,有条不紊地应对着工作中的各项挑战。

电气学院青年教师邓丰感慨地说:“唐老师总是为我们争取最好的平台施展才华,他对年轻老师的帮助和培养是不遗余力的。”在唐欣的指导下,邓丰于2020年摘得“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能手”称号。

令电气学院研究生彭超印象最深刻的是,从研一到研三,每周一唐欣都会给近20名研究生开组会,听取大家的科研进展,为大家解疑答惑,每次一开就是三四个小时,三年间风雨无阻、从未间断,“唐老师是我见过最谦和亲切的老师,他不会给我们讲太多大道理,但总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应当怎样学好本领、学好知识。”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得主、电气学院17级本科生庄晓洋也对唐欣的谆谆教导铭记于心:“大学四年我最想感谢的老师就是唐老师,无论是在课题研究中还是平时的生活里,唐老师都给了我事无巨细的关心和指导,在读研还是就业的选择上,也是他为我耐心深入分析,帮助我选择了一条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师生群体中有口皆碑、好评如潮,归根结底是唐欣始终怀抱着一颗对集体的热爱和感恩之心,不辞辛劳对待每一项工作。但他认为,这还远远不够,“比起团队和集体带给我的荣耀和成就,我做的还是太少,只要还能在岗位上干得动,我就会一直奋斗下去,坚守下去。”

责编:刘宇慧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