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推动高校党建与高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看看专家怎么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9-10 06:57:01

导 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为推进高校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日召开的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扎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何推动高校党建与高校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加强新时代高校党建 迈向立德树人新征程

胡艳香 商利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党建。今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新时代高校党建提供了基本遵循。近日召开的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再次强调扎实推进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深刻认识加强党建的战略意义、准确把握新时代党建总要求,精心抓好党建工作、不断提升党建成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深刻认识加强高校党建的战略意义

加强高校党建具有“巩固阵地”效应。“欲筑室者,先治其基”。目前,高校党员发展人数超过全国发展总数的1/3,是壮大党员队伍的重要来源。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高校党建是确保高校始终作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的必然要求。只有站在“巩固阵地”的政治高度,高校才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才能牢牢把握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激活高校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确保党建和办学治校沿着正确轨道前进。

加强高校党建具有“固本培元”效应。“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目前,我国高校拥有在校大学生4000多万人,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思想交汇的复杂程度及当代学生的共性特点,增强了高校培根铸魂的紧迫性。只有站在“固本培元”的前瞻高度,高校才能确保其核心功能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需要同频共振,才能引导广大教师成为先进文化传播者、民族精神传承者、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才能教育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精心抓好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

坚定信仰,牢牢把握新时代高校党建“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并强化党对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加强党组织在高校思想、政治、组织、制度及文化建设方面的领导地位。二是坚持并强化全面从严治党。坚定不移抓好思想教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党员干部头脑、凝聚心魂;抓好纪律执行,使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抓好选人用人,形成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良好生态;抓好组织生活,增强高校党组织活力。三是坚持并强化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内法规实施,实现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化、规范化,加强高校依规治党文化塑造,积极推进依规治党带动依法治校。

强调学习,着力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两种能力”。“非学无以广才”。高校须高度重视党员干部的政治和业务学习,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学习教育体系,针对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加强培训研讨,形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风气。通过学习,不断提升高校党员干部的政治和业务能力,使其既能明辨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又能准确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规律及主要矛盾,科学阐释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高效解决时代提出的新问题新要求。

健全制度,切实保障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正常规范。“善治”需“良法”。高校应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师德监督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党的组织制度,健全党员干部选拔、任用及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民主科学决策制度,明确学校内部事务决策权,把师生参与、专家参考、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确定为重大决策合规程序,建立重大项目建设和政策制定评估机制,健全决策失误纠错和责任追究机制;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建立党务校务责任清单和签字背书制度,深入推进党务校务公开制度,认真落实党组织书记述职述廉、接受评议和质询制度,完善学校作风建设制度、纪检监督问责制度。

加强共建,合力拓展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宽度厚度。“独木难成林,百川聚江海”。新时代高校应突破传统思维和体制模式束缚,在协同共建中实现效用叠加。一是要有全局观念,善于激发各级基层组织发挥各自优势通力合作,实现校内组织、人力、物力等党建资源优化配置和集约运用;二是要有战略眼光,精心谋划与政府部门、对口企事业单位开展党建深度合作,推行“党建+”合作模式,切实发挥高校与共建单位资源优势,着力阵地联用、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共享、工作联动,以党建促发展。应通过重点项目合作拓展高校党组织的智慧和影响力,让高校成为共建单位的决策智囊库、人才蓄水池,形成党建共建共享共促新局面。

(作者分别系湖南工商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法学教授;湖南省廉政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特约研究员)

切实发挥高校党建的育人引擎作用

刘立光

中共中央今年4月下旬印发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是新时代高校党建的基本遵循。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党建主体责任,把党的政治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内在动力。

立德树人须强化党建引领

强化高校党建育人作用,是高校政治属性、职责使命、发展形势的内在要求。

高校政治属性决定。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有用人才的政治使命。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建育人引擎作用,是由高校的政治属性决定的。

高校职责使命要求。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是现代教育的最高层次。高校必须强化马克思主义在育人中的指导地位,开展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高校发展形势所需。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高校发展正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应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价值引领作用,创新高校发展思路、模式、工作机制,勇于直面新挑战、善于开拓新格局。

党建育人须抓基层强基础

强化高校党建育人,抓基层强基础是关键,应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感召力、提升课堂渠道释惑力、提高环境氛围浸润力。

增强基层党组织感召力。一是以组织全覆盖增强感召力。把党支部建在学科专业、科研平台、年级班级、学生社区等领域,让党组织深入学生学习生活。二是以引导精准化增强感召力。师生党支部应精准分析不同青年学生群体特点,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方向、用党的奋斗目标照亮人心。三是以服务全方位增强感召力。在党支部对学生学习、生活、就业、成长的全方位服务中,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起来,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让学生感受到党的关爱暖意。

提升课堂渠道释惑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着力提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释惑力。一方面,办好思政理论课。从青年学生现实关注的角度出发,着力丰富思政理论课堂内容;从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出发,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增强政治理论阐释的吸引力;依托地方红色资源推出“行走的思政实践课堂”,用好“两微一端”等新媒体,提高思政课程亲和力。另一方面,全覆盖抓好课程思政。系统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增强课程思政的渗透力,使专业课程教学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导的综合效能。

提高环境氛围浸润力。让党建育人元素融入教学楼、宿舍楼等校园环境每一个角落,营造高校党建育人文化空间;探索开展党员示范寝室、党团活动室进学生宿舍等创新实践,让党建育人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神经末梢,发挥潜移默化的铸魂作用;有意识地赋予校园文化活动党建育人元素,把党的理论教育、党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有机融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旗仪式、节庆纪念等校园文化活动。

党建育人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在高校党建育人中,应正确处理党建与思政、业务,专职与兼职党建人员之间的关系。

党建与思政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有的高校把党建与思政工作割裂开来,造成了工作重复、成效不高。实质上,高校党建是“体”,思政是开展党建的“用”,即思政是开展党建的重要抓手,两者统一于立德树人。因此,高校在开展党建过程中,应一体化开展思政工作,并以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高校党建工作的根本标准。

党建与业务之间的关系。高校党建与教学事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两者统一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要把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

专职与兼职之间的关系。高校党建育人,应充分发挥思政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组织员、党务工作人员等专职人员的作用,也要大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细化工作机制,强化高校教学、管理、服务等兼职人员的育人职责,创新交互式育人模式,实现多方联动,在全员全程全方位中提升党建育人实效。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郭秀娟

思想政治工作是党的优良传统、鲜明特色和突出政治优势,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特点,对思政工作进行系统谋划、作出战略部署,为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形势下,推动高校思政工作高质量发展,可从优化供给侧、紧盯需求侧、织牢联结网三方面入手。

优化供给侧,提高思政工作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一是提升思政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高校思政工作关乎办学方向、育人根本,高校党委和广大教职员工应充分认识思政工作的重要性,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政工作紧紧扛在肩上、抓在手上。二是抓好队伍建设。构筑大思政格局,发挥高校行政系统、群团组织、学术组织和广大教职工作用;抓好高校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教职工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从严从实守好师德师风关,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在教师招聘引进、培养发展、考核评价等各环节加强思想政治考察和师德师风考评。三是丰富思政内容。除通识思政课程外,高校各院系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专业设置添加思政教育内容。比如医学院校可加入医学人文关怀、医德医风、医疗卫生改革、卫生法制知识、医学人文素养、伟大抗疫精神等内容,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充分融入知识传授全过程。可综合运用正反两方面事例,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理论与实践角度,把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紧盯需求侧,增强思政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一是及时回应关切。高校应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思政工作,思政教师要深入思考、主动发声、明辨是非、正确引导,理直气壮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理性思考能力。二是重视人本诉求。思政工作是“暖心工程”,要多做实事好事。比如定期分析师生思想动态,坚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解决事关师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教师职称评定、各类评先评优、奖学金助学金评定等;在专业学习、考级考证、社会实践、就业创业、心理辅导等方面及时答疑解惑,做好“引路人”。三是抓好课外活动。开展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影响人、陶冶人、塑造人,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积极组织各类寓教于乐的活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觉悟;强化实践教育锻炼,有针对性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思想洗礼,引导学生长才干、作贡献。

织牢联结网,强化思政工作的可及性与广泛性。一是用好互联网。强化互联网思维,熟练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网言网语、互动互粉等技能;善于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了解师生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师生关切、解疑释惑;加强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资源的整合利用,打造横向覆盖多领域、纵向贯穿多层次“时时可见、处处可及”的优质网络思政教育资源与平台,形成资源互通互联共享的高校网络思政工作联盟与品牌。二是管好自媒体。坚持用健康向上的信息教育引导广大师生,用好、管好、引导好师生的微信朋友圈、微博、QQ群等自媒体,严守法律边界,服从管理、诚信传播,有效抵制各种负面、片面、低俗内容,积极弘扬先进文化、新风正气,切实发挥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作用。三是筑好战斗堡垒。高校基层党组织处于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是加强校园思想政治引领、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坚强战斗堡垒。要选优配强教师、学生党支部书记,利用中心组学习、谈心谈话、主题党日活动等,通过领导联系基层、教师联系学生、党员联系群众,搭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平台。

(作者单位:湖南省肿瘤医院)

大力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

李雨燕 凌云

今年4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要求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着力点。

坚定立场,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判断力

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前提。

一是认清大势。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基层党组织须深刻理解并牢牢把握国内国际发展大局,积极引导广大师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势不可挡,清醒认识到当前我们仍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二是把握规律。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政治上的“显微镜”和“望远镜”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各种思想交融交锋、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时代背景下,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曲直。

三是见微知著。高校师生思想活跃,善于接受新事物,也是意识形态渗透和浸染的重要对象。高校基层党组织要深入广大师生,提升“一叶知秋”的能力,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发现苗头性问题,警惕少数学生受到错误言论影响、敌对势力蛊惑,对潜在风险进行科学预判,确保高校师生始终对党和国家保持高度认同感。

融会贯通,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悟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提高政治领悟力,关键在于融会贯通,引导广大师生始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一是加强学习。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政治领悟力的提升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引。基层党组织要组织广大师生深入学习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组织师生党员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尤其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是善于领会。面对新精神、新任务、新问题,基层党组织要认真学习领会,注重把握方法抓落实。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应强化联动配合,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统一起来,做到事事有目标、有对策、有载体,切实解决好政策落实问题。

三是主动看齐。应大力宣传优秀党员事迹,发挥先进模范的带动辐射作用,引导激励更多基层党组织成员和广大师生向先进模范看齐,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四是胸怀大局。基层党组织要做好工作,必须胸怀大局,始终以问题为牵引、以中央精神为准绳,坚持治标与治本两不误。

真抓实干,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执行力

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执行力,就是要确保教学科研推进到哪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一是加强社科研究中的政治性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引导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牢记使命和初心,正确把握意识形态与学术研究的关系,正确理解“学术自由”和“研究中立”,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是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构建高水平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能;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教育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加强“三全育人”。聚合校内外各类育人资源和各种新媒体平台,实现育人主体、时间、空间三个维度的有效协同,形成人人、时时、处处育人。

四是推动实践育人。高校基层党组织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将实践活动常态化、组织化,融入到高校师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引导他们通过实践奉献服务社会,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

(作者均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加强课堂一体化建设 提高党史学习教育实效

王艳 李桂梅

最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指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做好党史教育。学校小课堂、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都是高校大学生不可或缺的课堂,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应系统推进这些课堂建设,充分发挥这些课堂的整体效应。

把学校小课堂做“精”

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坚持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步,将党史知识、党史人物、党史事件以及伟大建党精神、党的精神谱系等党史资源融入思政课程和其他专业课程之中,注重思政课程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课程思政的针对性和鲜活性,形成全课程育人格局,实现党史学习教育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

让课程教学紧贴大学生思想实际。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向上、充满活力,基于此,一是把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放在首位。百年党史,是一部理想信念史,高校应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使大学生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不断补足精神之“钙”。二是把培养大学生的人民情怀作为根本点。高校应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使大学生深深懂得“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树牢心系人民、热爱人民、敬仰人民、服务人民的“人民情怀”。三是把强化大学生的时代责任感作为关键点。高校应通过党史学习教育,使广大青年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把社会大课堂做“大”

建立和完善社会大课堂机制。社会大课堂是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部,“大思政课”要善用社会大课堂。各高校应在政府主导下,与政府、社会团体、企业建立协同育人机制:一是建立主导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制定相关政策、正确引导社会;二是建立创新机制,组建专兼结合的创新团队,打造富有教育意义的实践活动品牌;三是建立监管机制,制定监管内容和标准,实行技术监管与人员监管相结合;四是建立保障机制,切实提供教育基地、专兼职教师队伍以及经费等方面的保障。

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应进一步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规模,确保每名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一次以上社会实践活动;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推动大学生全面深入农村、工厂、街道等基层,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研究;引领大学生努力践行艰苦奋斗精神、牺牲奉献精神、创新创造精神,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生动实践中弘扬、践行伟大建党精神。

整合利用湖湘红色资源。高校应用好湖南本地丰富的红色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纪念馆、博物馆和红色文化遗址等场所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因地制宜设计实践教学课程大纲,使大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体验,实现党史理论认知与思想情感、实际行为的有机统一。

把网络新课堂做“实”

建立特色鲜明的网络课堂。科学运用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多样性特征,有利于提高党史学习教育成效。一是设置党史专家网络讲坛。着重讲清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系统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及当代价值。二是建立网络党史信息资源库或虚拟党史馆。以学习强国和教育部主导的易班网等为基本平台,把党史资料、红色文物、革命旧址等搬上互联网,为党史学习教育和党史研究提供服务。三是将党史知识和建党精神等融入网络课程。慕课是最大的网课,应根据不同课程的要求,将党史知识、建党精神等有区别地融入进去,更好发挥慕课的育人作用。四是发挥好手机新媒体的特殊功用。利用手机微信、微博、视频、抖音、快手、知乎等平台,对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进行统一策划、分类制作、多元发布,使党史学习交流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大力提升教师队伍的网络媒介素养。高校教师的网络媒体素养决定了网络教育的质量和水平,政府和高校应高度重视教师网络技术培训工作。一是培养互联网思维。互联网具有很强的智能性、存储性、虚拟性、交互性特性,互联网思维是开放联系的思维、是超越时空的思维,是颠覆传统思维的思维。运用互联网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不能把互联网简单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载体。二是提高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力。这是开展网络教育的基本功,主要包括网络文本阅读能力、网络信息选择能力、网络语言表达能力、网络工具使用能力、网络软件开发能力等。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教师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应不断提升。

(作者分别系湖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湖南省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湖南科技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责编:万枝典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