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厨·乡宴③|乡村喜宴进城来

  大湘菜报   2021-08-24 10:06:26

大湘菜报·新湖南客户端 实习记者 罗艳 记者 何婷 图/周佳珉

李安导演有一部电影《喜宴》,故事的背后揭示了一个真相,中国家庭里的大大小小全在一场喜宴里。

浏阳小乡村,一场喜宴正在进行。刘家小儿子大婚之日,喜宴厨师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师傅,邻里乡亲李家、张家、廖家都来帮忙张罗,垒起灶台,在晒谷坪大摆数桌酒席,宾客尽欢……这是许多人记忆中农村喜宴的场面,也是七号喜宴场景打造的巧思。

长沙橘子洲大桥畔,大红灯笼高高挂,喜庆花轿门前抬,乡味十足的流水席,“三书六礼”、“射箭压床”等古式婚礼仪式,复刻了七八十年代农村办喜事的热闹场景。这是去年十月,在七号喜宴举行的一场传统婚礼,也是当下城市年轻人“国潮”消费的体现。

两场喜宴,一实一虚,个中情思耐人寻味。把乡村喜宴搬进城市,让宾客们体验农村喝喜酒的淳朴快乐,七号喜宴开辟了在城市中开办乡村喜宴主题餐厅的先河。

乡愁中的 场景 场景中的 柔软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在乡下办酒席,或吃酒席,没有富丽堂皇的厅堂,也没有精美讲究的布置,无非是在主人家大院、屋旁空地或晒谷场搭起棚子,摆上桌椅,就可以立刻办起一场规模或大或小、时间或长或短的宴席。

七号喜宴,可以说是将乡宴移动至城市,并进行场景化还原的范例。就是这样一家集复古怀旧元素于一身的乡宴主题餐厅,将上个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场景高度还原,把吃饭当作一场情感栖息处,让食客在90年代浏阳喜宴的体验中过把瘾。

整个餐厅按照浏阳七宝山乡井泉村场景还原,进门就是村口的小卖部,旁边是刀切牛肉铺,再往里走,榕树下的李家禾塘既是晒谷坪也是宴席地。门口的火钳、箩筐、吊水壶……左边的刘家灶屋竟是那般亲切熟悉,无一不勾起人心底的老家记忆;包厢按照村里刘家、廖家的姊妹命名——“爱国”“爱民”“爱军”,像是家乡的亲友名。

作为七号喜宴的负责人之一,浏阳人张岚不无感慨,初衷是想把农村慢节奏的生活搬到城市来,“小时候最喜欢别人家办酒席那种热闹的场景,这种乡愁永远是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希望通过喜宴来表达内心的情怀。”

味道中的记忆 记忆中的 熟悉

“喜鹊叫喳喳,喜事来到家……”一份头碗摆上桌,宴席便开始了。

七号喜宴的厨师团队大多都来自浏阳,他们时常深入乡间实地调研、采买食材,才得以深度还原浏阳宴席的特点。据介绍,浏阳宴席一般以头碗定席。根据调研,喜好喜宴推出了以什锦和菜为头碗的和菜席、以平肚为头碗的平肚席、以蹄筋为头碗的蹄筋席、以甲鱼为头碗的甲鱼席等。根据主人需要,席面丰俭由君。

浏阳宴席通常是一席十菜,最常见的席菜有喜宴平肚头碗、喜宴红烧肉、喜宴黄焖鸡、粉皮羊肉、刀切牛肉、干蒸八宝果饭、豆辣蒸鳊鱼、墨鱼猪肚汤、墨鱼笋丝、盐菜猪肘等。在这里,备菜和上菜的过程如同乡里流水席一样,垒砌的灶台前,烟熏火燎,菜都是现洗现切现做,所有环节尽收客人眼底。

泡着浏阳烟熏茶叶,嗑着刚炒好的瓜子花生,扯上几句闲谈,果壳随手往地上扔,等着开席上菜。这般随性放松,乡下办酒席的热闹场景立马浮现出来。还有米汤、玉兰片、绿豆冰棒、蛋奶雪糕,都是不少70后、80后记忆中的味道。

味道总是最容易深印在记忆中的,它所夹杂的场景、情感,会一下子从单薄的2D变成丰满的3D,立体而真实。

因而,七号喜宴,也刷新了城市宴请的新模式。这里不仅是结婚嫁娶、乔迁过屋、宝宝满月、升学谢师的聚集地,也成了战友重逢、校友叙旧、同学相聚、家庭活动、年轻人打卡的好去处。

坚守中的改变 改变中的回归

将农村喜宴搬到城市,七号喜宴也会面临着艰难。“一些风土人情与情景再现,在湖南本地食客看来都能有所触动,但外地游客,其实不太能理解。”针对这个问题,七号喜宴也在积极解决,希望让客人更能产生共鸣。

为提高客人体验感受,门店在农村原版宴席上做了一些微调。浏阳以蒸菜出名,但小碗蒸菜摆上桌上不够大气,于是改小碗为大碗。以前农村使用的方桌较小,有些食客反应桌子太小,不够坐,于是小桌换成了圆桌。

在极具年代感的农村情景下,可能有人会担心卫生和食品安全问题,七号喜宴在“旧”环境设置了两个现代化的“家伙”,消毒柜摆在显眼位置,而“重金打造”的厕所甚至比一般的店都要上档次。

此外,自2020年1月开业以来,七号喜宴接连经历疫情重创,一方面团队坚持创业初心积极破局,一方面在经营方面也做出了一些改变,新媒体推广正在酝酿中。除了宴席,散客和游客也被纳入其目标客户范畴。“我们店旁边有橘子洲和岳麓山两大景点,游客来到七号喜宴,既能吃到纯粹的湘菜,还特别能出片。”

近年来,像七号喜宴这样将农村的味道、小时候的记忆搬到城市的餐厅日益增多,越来越多餐厅回归本源,回归乡情,同时也吸引了更多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忙碌穿梭的侣行者,回到记忆中最珍贵的那个场景,去吃一场热闹的酒席。

责编:陈潇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