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传播能力和文旅融合发展指数,更好展示湖南新形象?专家建言献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8-05 06:54:47

导读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是一片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热土。

中共湖南省委十一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决定,提出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面向海内外讲好湖南故事,展示湖南形象;充分发挥红色、绿色、古色资源优势,健全文旅融合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擦亮“锦绣潇湘”品牌。

如何提升传播能力和文旅融合发展指数,更好展示湖南新形象?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建言献策。

讲好湖南故事 助推现代化新湖南建设

邓天文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湖南规划到2035年“基本建成经济强省、科教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健康湖南,基本实现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美好愿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在国内外讲好湖南故事,引导和吸引各类要素协同向湖南流动并形成集聚效应,对于助推现代化新湖南建设至关重要。

讲好湖湘文化故事,助推文化强省建设

湖湘文化历经先秦湘楚文化孕育和宋明中原文化洗练,造就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人材半国中”“半部中国近代史由湘人写就”等盛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更高舞台上讲好湖湘文化故事,是加快湖南文化强省建设的现实要求。

讲好湖湘文化故事,相关职能部门须做好文化传播的顶层设计,建立协同联动的激励机制;研究人员应充分发掘湖湘文化中正面、积极、优秀元素,这些元素往往蕴含于人物、作品、技艺、故事之中;传媒领域应统筹利用大众传统媒体和新兴立体媒介渠道,充分发挥社交媒体平台的分众传播优势,通过在国内外刊发、出版、播放、展览湖湘文化优秀作品实现有效传播;创作人应汲取湖湘文化精髓,推出更多为目标受众喜闻乐见的原创艺术佳作;翻译工作者应根据目标受众语言文化习惯和现实需求翻译推介更多优秀湖湘文化作品。

讲好创新引领故事,助推“三高四新”战略实施

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湖南新篇章,需要讲好创新引领故事,引导和吸引国内外人才、资本、技术、资源等各类创新要素协同流向湖南。

“十三五”期间,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快推进,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了60%,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集聚引领作用强劲,超级计算机、超高产杂交稻、超高速列车、中低速磁浮等标志性创新成果已领跑世界。我们应动用各种传播资源,建立政府、企事业单位、个人等积极参与的多主体、立体式对外传播模式,广泛宣传我省的创新产业扶持政策,及时披露创新发展动态和取得的重大创新成就,营造良好的“创新引领”舆论氛围,努力在未来5至15年内把我省打造成人人向往、资本涌动的创新热土。

讲好娱乐休闲故事,助推第三产业发展

近年来,湖南多地日益成为全国旅游胜地,长沙更是迅速升级为全国网红城市之一。张家界、衡山、橘子洲、坡子街等共同打造了湖南的娱乐休闲名片,为湖南带来高涨人气的同时,也为全省第三产业发展带来极大机遇,提升了发展要素的向心力。继续讲好娱乐休闲故事,对于助推湖南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讲好娱乐休闲故事,可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力:一是由文旅部门牵头,举办年度湖南旅游节、湖南美食节等大型活动,配套多主题的立体宣传;二是由宣传部门牵头,举办年度网络湖南对外传播大使评选、湖南美食和湖南旅游推文与图片竞赛等活动;三是发挥“媒体艺术之都”优势,系统规划和拍摄制作大量以湖南本土人文景观、消费文化为主题的影视娱乐作品。

讲好开放崛起故事,助推湖南更好融入国际大循环

“十三五”期间,湖南实施“五大开放行动”,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航线覆盖到了五大洲,国际经贸“朋友圈”拓展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湘投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170多家,对外经济合作国别(地区)发展到94个,国际友好城市超100对;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获批,中非经贸博览会、世界计算机大会永久落户湖南——这些行动和成果为湖南继续讲好开放崛起故事、在“十四五”期间更好融入国际大循环打下了坚实基础。

讲好开放崛起故事,我省可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由外事部门牵头,制定国际传播工作管理办法,规约和指导各单位国际传播工作,同时出台相应的奖惩机制;二是加强对涉外企业相关人员的宣传和引导,鼓励各单位积极开展国际传播工作;三是压实省内各高校的国际传播责任,充分发挥其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和来华留学生教育、外语人才优势,支持高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数字化资源积极主动开展国际传播工作。

(作者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班戈学院院长、亚投行国别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构建数字化国际传播体系 大力传播湖南好声音

李成静 范武邱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湖南省“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围绕“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着力建设“8个现代化新湖南”。在此背景下,无论出于文化理解与沟通的需要,还是更好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需要,湖南都应充分利用数字化传播优势,加快构建数字化国际传播体系,及时有效地对外传播好湖南声音,在国际上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湖南新形象。

——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数字化国际传播意识。

数字化国际传播因其信息的实时性、准确性、大容量、易检索和多通道属性,具有投放精准、使用便捷、传播迅速、受众广泛、可塑性强等特点。社会各界特别是有关职能部门、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提高政治站位,提升数字化国际传播意识,深刻认识新形势下构建数字化国际传播体系对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与国际话语权、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吸引各种优质国际资源正向流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好数字化国际传播工作。

——做好顶层设计,建立有效的数字化国际传播机制。

应尽早出台鼓励开展数字化国际传播活动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我省开展国际传播的原则、目标、任务、对象和要求,建立完备的数字化国际传播机制。应压实有关部门、单位的主体责任,建立操作性强、赏罚分明的考核制度,将国际传播工作开展情况纳入有关部门及单位负责人年度、任期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其开展数字化国际传播工作的积极性。

——注重协同联动,形成多主体、立体式的数字化国际传播体系。

有关职能部门、传播单位和人员应紧密结合各自职责、权限和工作特点协同联动,在数字化国际传播体系中开展好组织引导、资助管理、创作编辑、开发利用和直接传播等工作,形成社会广泛参与、高效有序的多主体、立体式数字化国际传播体系。

政府职能部门应把准方向,发挥好组织、统筹、协调作用,为强化数字化国际传播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省市外事侨务、科技社科、教育教学等部门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和竞赛项目,引导和支持数字化国际传播平台建设、作品开发、活动开展。比如近日中共湖南省委外事办、湖南日报社共同主办了“热LOVE新湖南”2021湖南省线上英语短视频大赛,就是值得借鉴推广的做法。

出版与传媒机构应做好国际化数字平台搭建工作,整合各种数字化资源,以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为依托,组织创作更多不同形式的优秀数字化作品。同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出版媒介的合作,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国际出版合作和中南传媒的国际版权代理合作,实现“借帆出海”。

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发挥其学科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和国际化优势,主动充当数字化国际传播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我省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冶金工程、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实力雄厚,创新引领作用明显,可利用数字化媒介与技术,在上述学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加强对湖南形象的传播。同时加强数字化国际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掌握数字化国际传播规律,提高国际传播艺术,并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高校学生是使用各种新兴社交媒体的主力军,他们思想开放、观念新潮、跨文化能力强,所创作的数字化作品更符合境外年轻受众的喜好,国际传播渗透力强。此外,高校拥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外教和留学生,其传播往往更有说服力,可鼓励和支持他们适时创作一些数字化专题作品、短篇作品,反映在湖南学习与工作的真实经历,并在国际化社交媒体中传播。

涉外企业可成为数字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力量。湖南拥有一批涉外企业,这些企业涉外业务量大,对外经贸合作与交流活动频繁,他们的数字化传播通常更具针对性和说服力,更能反映中国文化、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更能体现湖南的新发展新形象,应鼓励其在经贸活动中加强数字化国际传播工作。

(作者分别系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强化守正创新 推动湖南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吴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资源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个红色旅游景点都是一个常学常新的生动课堂,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湖南是红色热土、革命圣地,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红色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截至目前,全省共有红色旅游景区(点)310个,其中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点)28个、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点)81个、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57个,红色旅游发展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踏上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新征程,应进一步强化守正创新、推动湖南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丰富思想内涵,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学习教育功能。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可以说“旅游是过程、教育是目的”。发展红色旅游应抓住这个根本,把爱国主义教育、党性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旅游活动中去,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鼓足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为此,应深入发掘湖湘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思想内涵、时代价值,持续组织开展红色旅游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系列活动,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学习教育功能。

创新产品开发,提升红色旅游的体验感和参与度。近年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典型特征的智慧旅游逐渐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近日出台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开发体验性强、互动性强的旅游项目”。红色旅游产品开发须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广大游客的新兴消费需求及资讯获取习惯,积极突破单一参观场馆、聆听解说等传统产品形式,善于借助5G、全景影像、三维影像、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科技手段,让厚重的历史得到更加灵活的展现,大幅提升游客的沉浸式体验感;构建可供游客参与其中的线上虚拟场景,使其在角色互动中深刻认知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舍生忘死、艰辛求索的奋斗历程;组织游客参加线下模拟军事训练、野外生存训练、户外拓展训练,增强体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建设湖南红色文旅产品创意中心,推出兼具地域特色、教育功能、时尚元素的红色旅游纪念品和研学旅游产品。

加大融合发展,形成“红色旅游+”体系。《“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完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推出一批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湖南红色旅游资源单体规模不大、空间分布比较分散,更要加大融合发展,尽快形成“红色旅游+”体系,进一步增强发展动能、提升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红色旅游与乡村旅游、研学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相融合,开发红色旅游与峡谷漂流、避暑休闲、寻根祭祖、温泉旅游相结合的复合型旅游产品;推动红色旅游与文化、科技、工业、农业、教育等领域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由单一性向复合性转变;建设红色文化教育、研学基地,打造红色文旅小镇和精品线路,提升红色旅游吸引力、影响力和综合效益;推进湖南红色旅游开放合作,既强化省内资源整合、强强联合、抱团发展,又与国内其他省份联合推出旅游产品线路,在国际合作层面以友城关系为纽带,推动红色旅游“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补齐要素短板,确保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湖南红色旅游资源大都分布在老少边远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建设资金不足,且全省红色旅游高素质从业人员短缺,亟待多措并举,补齐这些要素短板。为此,应继续将红色旅游景区改造升级作为全省旅游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立项、用地、融资、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完善交通、建筑、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健全旅游公共服务新体系,推动当地将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与此同时,应大力推进“政治思想好、知识储备好、讲解服务好、示范带头好、社会影响好”的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具有文化创意、旅游运营、市场营销、民宿管理、文创商品、数字化建设等多方面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更好满足广大游客对红色旅游的需求。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加快湖南中医药文旅产业发展

焦珞珈

中医药文化旅游产业属于绿色环保低碳产业,符合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湖南是中医药资源大省,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株洲有中药鼻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长沙有医圣张仲景“坐堂行医”的史证,湘中有药王孙思邈“龙山采药”的佳话,郴州有苏耽“橘井泉香”的典故。湖南应加快中医药文旅产业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力文化强省建设。

整合优势资源,做精中医药文旅产业

应深入挖掘中医药文化内涵,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推动中医药与湖湘文化、地域特色、生态文明深度融合,放大中医药文旅产业效应。

用好湖湘文化这一品牌。通过对湖湘戏曲、文玩、女书、湘绣的关联基因发掘,对草生福地、天下药山、道水洗药、橘井佳话等历史遗迹进行系统挖掘整理,凝练好新时期湖湘中医药文化精神,开发以炎帝神农文化等为主体的系列中医药文化产品,将湖湘中医药文化渗透到湖南地方经济发展中。

挖掘好地域文化这一特色。依托株洲炎帝陵、长沙马王堆汉墓、郴州苏仙岭、湘中龙山药王庙等资源,建立中医药健康旅游标准化体系,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

利用好中医药生态文明这一资源。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大力推行“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促进中药材种植标准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推动中药材产业化。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引领,以武陵山片区和罗霄山片区为重点,以道地药材和地理标志认定为依据,加快白术、金银花、茯苓、杜仲等一批湖南道地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

推动融合发展,打造中医药文旅品牌

应推动中医药健康服务与旅游产业有机融合,发展以中医药文化传播和体验为主题,集中医疗养、康复、养生、文化传播、商务会展、中药科考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健康文旅。

打造中医药文旅服务品牌。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治未病、互联网、旅游、体育、餐饮等产业融合协同发展,推进中医药体验式服务融入健康旅游、传统文化等主题项目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博物馆、中医经络按摩馆、太极运动馆、养生馆等,实现集团化发展或连锁化经营,推广中医特色治疗、康复理疗、针灸推拿、情志养生等服务项目,研发中医药保健品、功能食品、药酒、药妆等高附加值产品。

打造特色化文旅高地。鼓励浏阳社港、邵东廉桥等地建设康养产业研发基地、医疗旅游休闲度假基地、中医药特色小镇,打造集医疗、养生、休闲功能于一体,健康服务、健康产业、文化旅游等融合发展的集聚区。

打造康养旅游品牌。以张家界、宁乡灰汤等地为依托,加快开发森林康养、温泉浴养、研修康养等健康旅游业态,推动医疗、健康、养老、养生与旅游深度融合。

打造农业文旅品牌。依托湖南农业大省资源优势,推进中医药文旅项目与种植养殖基地、农耕文化、民俗风情融合,开发田园观光、农耕民俗体验、乡村度假等多种乡村休闲业态,设计田园休闲健康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建设一批休闲农业公园和田园康养综合体。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医药文旅繁荣

中医药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重要的生态资源,挖掘利用好中医药资源,具有重大的现实、长远意义。

加强中医药文旅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文旅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中医药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加强中医药文化公共设施建设和文化传播新媒体建设。

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传统文化、生理卫生课程,让中医药文化在国人中入心入脑。

重视中医药文化传播和科普宣传在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中的先导作用。组织实施中医药海外文化推介和科普宣传工程,在境外举办中医药文化巡展和巡回科普宣传,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医药理论和医疗保健服务作用的认同。推进中医药的海外应用,大力发展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对外中医药文化产业,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申请获得国际知名保险机构的认证。

(作者系湖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委员、组织人事部部长,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下好“四新”先手棋 激活文旅消费新蓝海

段爱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据统计,文化旅游关联国民经济109个产业、行业和39个部门;文旅收入每增加1元,可带动相关行业增收4.5元,文旅投资每增加1元,可带动其他行业投资5元,可产生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为促进文化旅游成为全省经济发展重要增长极,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今年3月印发《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激活文旅消费新蓝海,关键在于下好“四新”先手棋,着力培育新业态、夯实新基础、打造新品牌、优化新环境,不断提升文旅消费品质、拓展文旅消费空间。

着力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一是推进产业融合催生新业态。加强文旅产业与农业、工业、体育、康养等产业的融合,构建更加完善、功能复合、多元共生的“文旅+产业”体系,重点围绕休闲度假旅游、体育旅游、健康养生旅游、研学旅游、写生旅游等领域打造新产品、培育新业态。二是推进数字文旅提升新体验。加快数字技术在文旅产业的应用,大力培育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动漫游戏、数字创意、电子竞技、网络娱乐、数字阅读等新兴文化消费业态,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扶持一批成长型、创新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IP。三是发展夜经济拓展新空间。依托精品景区、特色街区、文旅小镇等大力发展夜经济,通过夜间造景、民俗节庆、商街夜市、旅游演绎等方式,构建夜游、夜赏、夜食、夜购、夜宿“五夜”产品体系,满足游客多元夜间消费需求。

着力夯实文旅消费新基础。一是在旅游集散中心、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等游客集中区域,规划建设图书室、演艺场所、展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二是增加和完善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旅游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文博经济。支持文化单位和旅游企业通过展会进行产品展示、信息推广。三是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建好“锦绣潇湘·湖南文旅”云平台,逐步实现文化旅游智慧监管、智慧营销和智慧服务,引导演出、文化娱乐、景区景点等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售票。四是加快园区平台建设。按照旅游产业化发展要求,推动单一旅游要素规模化发展和多种旅游要素聚集发展,着力建设文化和旅游创意产业园区,推动康养旅游、旅游商品产销、餐饮体验集聚区建设。

着力打造文旅消费新品牌。一是打造城市文旅消费品牌。在长沙市、株洲市、郴州市成功创建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继续支持长沙市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张家界市、常德市、湘潭市等市州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创建一批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二是打造山水休闲度假消费示范品牌。比如怀化可开发以雪峰山为中心的高山度假、乡村民宿、户外运动、冰雪运动、医药康养等产品,依托穿岩山景区、山背花瑶梯田景区形成山地休闲度假消费示范区;开发以千里沅江为中心的水上运动、滨江民宿、演艺娱乐等产品,依托黔阳古城景区、洪江古商城景区形成水上休闲度假消费示范区。三是打造乡村文旅消费示范品牌。加大开发乡村文旅资源,着力提升食、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大力发展商、养、学、闲、情、奇六要素,建设一批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业集聚发展示范村和休闲农业示范农庄。

着力优化文旅消费新环境。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引导作用,重点围绕数字文旅发展、文旅消费培育、市场主体创业就业等方面出台支持政策。二是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保障职工有充足休闲度假时间,探索职工每周2.5天弹性休息时间。三是积极推动降价惠民。继续推动公共文体场馆免费、低收费、夜间开放,推动景区门票降价和节假日优惠促销活动,加大全域旅游卡宣传推广力度。四是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围绕“锦绣潇湘”品牌,建立健全全省旅游营销联盟,建立全媒体宣传矩阵,加大营销经费和地接奖励投入力度。五是净化消费市场。持续深入开展文旅市场综合执法和联合整治,进一步净化文旅市场环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旅市场综合监管,营造良好的文旅市场秩序。

(作者单位:怀化市中方县委党校)

责编:曾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