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女山下“羞山面”

  大湘菜报   2021-06-04 10:15:27

羞山面,因产自桃花江畔羞山脚下而得名。其制作工艺独特,品质优良,口感纯正,早在清道光年间已成为上奉贡品。200多年来,羞山面历久弥香,已成为湖南名优特产品。

陶澍泊舟求购100斤羞山面

1836年(清道光16年)秋,时任两江总督陶澍回益阳老家省亲。一行人走水路,从长沙过湘江,逆资江而上,至益阳境内,知县汤鹏全程作陪。

一日清晨,舟至修山码头,麦香飘来,陶澍随从下船找面馆。随后,一碗热腾腾的面端来,陶澍吃完赞叹不已:“吾平生食面不少,此面柔软爽口,是哪处何等佳品?”汤鹏道:“此乃羞山官厅面,源于嘉庆爷四年,本地人钟后哉开九如章磨坊,并用当地山泉水和面所产之面条。”即遣随从去购面100斤,随从打转禀报:“此面畅销已无现货,现场赶制还需1天。”陶澍说:“遇此美味,吾愿等上一天并亲眼看看如何得来。”

于是,陶澍一行便装拾阶至九如章磨坊。店东不明来者何人,但见来人器宇轩昂,不敢怠慢,遂吩咐老伙计钟合元带4名机灵之人做面。

水牛背磨磨麦,筛料、和面,由手摇面机制成条、上架晾晒……陶澍看得津津有味。至100斤面条完工,已是金乌西坠,银盘高悬。

两个月后,道光皇帝巡江南,召陶澍觐见。问及家乡山川风物,陶澍一一作答,并奉羞山官厅面100斤。道光令御厨现做,膳后龙颜大悦,遂钦定羞山官厅面为贡品。

可煮可炒可拌,不糊不软不扯淡

羞山面面体油亮光洁,色泽奶黄,断条少,有韧性,久煮不浑汤,不沾口。它飘汤如带,回锅如初,还是一种健脾养胃的传统美食,当地的吃法更是百家百味,大体上离不开这几类:

比较常见的是煮。煮修山面的门道有二:一是所放水量要比其它挂面多一倍;二是下锅的开水三滚,不硬心、不糊汤、不黏、面条清爽,才算煮得好。

煮好一碗羞山面后,烧得最多的浇头还是葱油汤面。锅中下辅料青菜、香菇等炒至五六成熟,添水烧开,下面煮沸。3到5分钟后盛碗,洒葱花、淋热猪油,碗里清澈的汤汁上浮着淡黄色的面条,青绿的葱花点缀其间,鲜亮美味。

在羞山面被大众所熟知的吃法中,还有炒和拌来平分秋色。

炒,沸水将面条烧至8成熟起捞,冲凉水,防止结成团。再炒熟油锅中的配菜,和沥干的面拌匀,加调料上盘。而拌,即为沸水将面条烧至9成熟时起捞,放入已制好的佐料搅拌后即食。

不论何种吃法,都是在给羞山面作配。张开嘴,深深吸气,面条的馥郁咸香扑鼻而来。

百年品牌历久弥新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羞山面,是老饕们心目中的“放心挂面”,不添加任何防腐剂和食品添加剂。就连所用水,都是产自修山山麓的泉水,色清、质纯、味朴,是制作优质面条的天然原料。

近年来,修山面业在各级政府的扶持下提质升级、扩大规模。据2020年数据显示,这里的制面企业和手工作坊达10余家,年产量3.9万吨,产值约2.6亿元。

修山面业在注重口感的同时,不忘建设品牌文化,生产品种已扩至礼品系列、强力系列、高筋系列、杂粮系列、营养面系列等,走多元化发展路线。产品不仅顺利打入长沙、常德、益阳等地市场,部分还远销北、上、鄂、赣、粤等。面业越发展,对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又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作为羞山面的代表“羞山官厅面”,获得过“湖南省著名商标”“湖南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诸多荣誉。1990年还被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列为国宴佳品。

整理/曹婕妤

(附注:文中“修山”为当地地名,“羞山”为山麓名)

责编:达庆玙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