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捕鱼人”到“护鱼人” ——洞庭湖渔民万小强上岸后的新生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5-01 10:04:1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黄亚文 蒋伟

万里长江,滚滚东流,孕育出灿烂的中华文明,滋养出富饶的鱼米之乡。长江干流洞庭湖十年禁捕,既是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切实之举,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

今年56岁的万小强曾是岳阳市南湖新区湖滨街道黄沙湾社区黄沙队的一名渔民,从1984年中学毕业的第二年开始,就在洞庭湖黄沙湾水域孔家河设置面积350多亩矮围,从事专门的捕捞作业为生。上世纪九十年代期间,万小强每年只捕鱼一项收入就有三四万元,直到2019年退捕上岸,告别长达33年的水上生活。


万小强早年捕鱼时缝补鱼网

前几年,南湖新区湖滨街道办事处成立洞庭湖血防劝导护渔队,万小强因思维活跃,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被社区推荐上岗成为血防劝导护渔队的队长。每天劝阻下湖打草、钓鱼和采摘野菜人员,防止血吸虫疫情感染,并且清理湖面垃圾、拆除废弃渔网,昔日的捕鱼人成了血防劝导护鱼员。

2019年12月27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农村部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 2021年1月1日0时至2030年12月31日24时,长江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

万小强第一时间响应号召,和亲戚朋友们一起主动上交渔船、渔网和捕捞许可证。洞庭湖是湖南第一大淡水湖,在调节长江水位、涵养水源、改善当地气候和维护周围地区生态平衡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洞庭湖畔的渔民大多数都是世代捕鱼为生。

“现在能捕到的鱼越来越小,也越来越少了,小时候随便一捞都是很大的鱼,现在几乎不可能了。”年过半百的万小强从小生活在洞庭湖畔,他眼睁睁看见洞庭湖渔业资源逐渐枯竭,环境不断恶化。

上岸后的万小强如何生活?工作到底怎么样?“五一”前夕,记者与湖滨街道经发办的工作人员一道,来到位于湖滨街道毗邻洞庭湖东岸的的月形湖防汛大堤,探访洞庭湖渔民万小强的上岸新生活。

4月30日上午,谷雨时节的洞庭湖,河风拂面,绿意融融。记者在洞庭湖畔见到了真正湖畔巡查的万小强,当天艳阳高照,皮肤黝黑,身材不高,长得鼓鼓墩墩他身穿护渔队制服,臂戴血防劝导员红袖章,一步一脚印走在洞庭湖岸边进行日常巡护。万小强表示,自己从小捕鱼,深谙水道。作为有着30余年捕鱼经验的渔民,熟悉大多数捕鱼工具及方法,成为护渔队的一员后,工作也较为得心应手。

“刚开始很迷茫,我除了捕鱼什么也不会。”在刚听闻“禁渔十年”的消息时,万小强一时有点难以接受。但没有迷茫太久,万小强便选择了当地湖滨街道办事处提供的公益性岗位,成为了洞庭湖血防护渔劝导队的一员,每个月可以固定拿到2000多元人民币的工资。

当谈到家庭状况时,万小强面露一脸的幸福感。他老婆现在黄沙湾一所特校当一名辅导员,今年28岁的儿子大学已毕业,被南湖新区政府公开招录为湖滨街道城管中队一名城管员。一家三口人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生活得很开心。

血防劝导护渔队每日工作时间是从早上7点到下午7点,职责便是开展湖边日常巡查,遇到涉渔违法活动时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制止违法活动,及时劝导并收集证据并上报。


万小强(右)和同事正在湖边巡查

“除了日常巡护,我们还要把曾经废弃的渔网收掉,现在湖水非常清澈。”万小强称,自血防劝导护渔队成立几年以来,光湖内经年累积的废弃渔网、鱼钩等渔具,就收掉了几千公斤。

“往年每天都是在渔船上度过的,但这几年在岸上工作也别有意义。”谈起自己如今的工作,万小强也是乐呵呵的。“以前靠湖吃湖,总有一天鱼会被捕完的,肯定要支持十年禁渔。”

由于万小强热心公益事业,自2007年被黄沙湾社区聘为黄沙队生产队长,担任队长14年来,他认真履行职责,从不计较个人得失,特别是在去年,他积极报名参加社区组建的防疫、防汛志愿者突击队,每次都按时完成社区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赢得社区干部和居民群众的交口称赞。

在结束采访后,记者从洞庭湖防汛大堤上的血防劝导护渔队的工作室出来,在万小强引导下,踩着松软的草地,来到洞庭湖岸边,看见一片湖水内乌泱泱一片,仔细一看,是数以万计的小鱼正游来游去。这时的万小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责编:谢少杰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