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丨初心如炬·长沙印记⑭丨穿越时光 浩气长存——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

欧阳倩 范远志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5-20 06:45:54

初心如炬·长沙印记⑭丨穿越时光 浩气长存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文物背后的故事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欧阳倩

(刊载于《湖南日报》2021年5月20日03版)

纪念一段历史,缅怀一代伟人,方式有很多种。文物作为历史“亲历者”、“见证者”,重新审读它,可穿越浩瀚历史,可烛照光明未来。

位于长沙宁乡市花明楼镇的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是全国唯一一座完整、系统地介绍刘少奇同志生平业绩的传记性专馆,也是全国最大的刘少奇文物资料收藏中心。

5月中旬,我们走进刘少奇同志纪念馆,从那些不曾言语的物品中,感知历史的点滴和刘少奇同志崇高的人格风范。

托物言志:从写满批注的《苏联共产党历史》看刘少奇信仰

长22.5厘米,宽15厘米,深红色硬壳皮质的《苏联共产党历史》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是刘少奇的藏书之一。

《苏联共产党历史》的阅读环境,并不宁静。1939年9月15日,刘少奇受党中央嘱托从延安再次南下,前往华中敌后根据地。

卡车在崎岖的山岭中穿行,一路颠簸摇摆,刘少奇却好像浑然不觉,眼睛始终盯着书籍。

下了车后,要骑马,刘少奇在马背上仍然手不释卷。同志们心疼他,多次劝他休息一会儿,他总是说:“没事,我看书就是休息。”

话音未落,大家就笑起来。刘少奇听到大家笑,才想起这句话已经多次讲述被人们所熟悉,不由得也笑了,解释说:“工作忙,没有整块时间学习,我只好利用这种零碎时间了。”

就这样,从延安到华中,一路上刘少奇读完了厚厚的《苏联共产党历史》,还读完了有关中国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方面的几本书。

在这本厚厚的书上,刘少奇在多处用铅笔、红笔划记内容和记录笔记。如在第421页,上面批注着:“马列主义不是死教条,而是发展着的科学,行动的指南。”

这是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解。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让中国共产党的成长与国家的重生融为一体,在动荡百年历史中写下不朽的传奇。

以物言情:从望远镜看刘少奇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一架黑色望远镜,静静趟在陈列展厅里。它见证了刘少奇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1961年,党中央确定为调查研究之年、实事求是之年。当年3月,63岁高龄的刘少奇行装简易,带着这架望远镜到湖南农村,开展44天的调查研究。

在长沙县广福公社天华大队,刘少奇向老百姓征求意见时,一连几次座谈会都听不到真话,干部与群众反映的情况都别无二致,十分相似。

刘少奇决定改变调查方式。他不用社队干部陪同,径直到王家塘对面的施家冲生产队,请来8位社员开座谈会,来人都是老人和中年人,还有两名妇女。

刘少奇站着,请大家入座,他说:“中央起草了一个六十条,是个草案,想问问你们的意见。请大家向我讲真话。”说完,取下蓝布帽,露出满头银发,恭恭敬敬地向大家鞠了个躬。刘少奇说:“希望大家帮助我,向我提供真实情况。”

脱帽、鞠躬,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在向他的普通老百姓行礼,与会人员感动不已。于是,多年来不敢讲也没地方讲的话,像倒田螺壳一样滚滚而出。

当刘少奇了解到天华大队因大炼钢铁、大办公共食堂烧柴多,破坏了山林时,刘少奇决定亲登天华山实地考察。

他一步一步登上了430米的山顶。他拿起那架一直带在身边的望远镜,极目远眺,环顾这里的山山水水,痛心地说:“山光了,破坏严重呀!”当时正是春耕季节,这里本来应当是一幅美丽的景象,可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田地荒芜,山林稀疏。

在调查期间,这台望远镜一直陪伴着刘少奇,成为其不可缺少的调查工具。

后人看到它,总会想起那个特殊的年代,想起在天华山上刘少奇手持这架望远镜,心系人民群众,神情忧郁地眺望远方的镜头。

窥物探史:从刘少奇同志乘坐的飞机看大国外交

我国于1959年购买了一批伊尔-18型飞机,作为中国民航主力机型,同时也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专机使用。刘少奇乘坐过的这架编号为240,是目前仅存的一架。

它曾伴随刘少奇参加过许多重要的外事活动,既是刘少奇革命生涯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新中国外交发展史上重要的历史见证。

1963年4月12日至5月16日,为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促成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召开,刘少奇出访印度尼西亚、缅甸、柬埔寨、越南四国时,就是乘坐该专机出访的。这是刘少奇作为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出访东南亚,对于新中国冲破国际封锁,打开外交新局面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印尼出访时,还有个小插曲。出访第二天,刘少奇夫妇、陈毅和中国代表团应邀参加印尼航空节庆祝活动时,表演发生了意外,一架飞机坠毁。

刘少奇宽慰印尼领导人说:“这样的事在哪个国家都难免发生,谨请总统阁下代表我和中国人民向死难者表示哀悼,向其家属表示慰问。”刘少奇处险不惊、临危不乱的风度,体现了大国领袖的风采,令印尼主人深为折服。

该飞机外观构件保存较完整。后被被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和湖南最大的可移动文物。

以物寄思:从多个捐赠物品看老百姓的缅怀与追寻

在刘少奇同志纪念馆,我们看到了不少文化艺术作品。有的是铜像,有的是湘绣、绒绣、水晶雕像等物品。它形式不一、形态各异,却寄托着老百姓对刘少奇同志的爱戴与思念。

湘绣《刘少奇与毛泽东》,湖南湘绣城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完成,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神情状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画家邵家声将连环画《刘少奇与长沙》原稿捐赠出来,记录了刘少奇青少年时代和革命早期等事迹;河南许昌阳光福利院院长、著名农民慈善家牛志远,打造一尊刘少奇铜像后捐赠给纪念馆……

时光场景几经转化,红色脉搏依然强劲跳动。我们从物品中,感知精神的支撑、信仰的坚守、价值的导向。

我们从物品中记取那些历史、纪念伟人;我们也在这条继往开来的道路上,挺立起精神的脊梁,跑好接力赛中我们这一棒。

出品 湖南日报社长沙分社 新湖南长沙频道

总策划 曹辉

监制 王文隆 周小雷 滕斌

本期出镜记者 欧阳倩

摄制 范远志 欧阳倩

本期鸣谢

长沙市委宣传部 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

宁乡市委宣传部 宁乡市委党史研究室

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