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智库丨心怀“国之大者”培育时代新人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5-06 06:48:49

导读

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深情寄语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如何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重要讲话精神、推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湖南日报《理论·智库》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王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湖南历来是人才培养的沃土。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湖南高校更应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应国家之所需,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作出应有贡献。

立足“两个大局”,凝聚思想伟力,引领青年学子建功新时代

各类高校须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升思政工作实效,引领青年学子建功新时代。

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为青年成长培根铸魂。应加大宣传力度,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学子中“火起来”,引导青年志存高远,把个人追求同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使他们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应努力创新形式,通过组织开展集体入党宣誓、主题式体验党课、参观党史博物馆、“诵·讲·演”红色系列活动等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在青年学子中“活起来”。

积极构建“大思政”格局,为青年发展启智润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通过榜样示范、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等,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打好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组合拳”,充分发挥学生社团、校园媒体等媒介打造红专融合、贴近学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汇聚各方力量,实现“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培养,真正让每位青年学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涵养家国情怀,激荡成才动力,助力青年学子展现新担当

引导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就要厚植家国情怀“价值底色”,激荡青年学子的成才动力源泉,助力青年学子在时代洪流中展现新担当。

挖掘湖湘文化资源,为育人赋能。充分利用湖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与产业融合、与市场互动、与教育共振的湖湘红色文化发展链条,以文化人、以文培元;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湖湘优秀传统文化中融入新时代精神,引领青年学子从当下做起、从小事做起,带着家国情怀创造出不平凡业绩。

创新教育教学形式,为学习增趣。积极运用网络学习平台,融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创新教育情境、丰富教学手段、增添学习趣味,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宣讲有温度、接地气、有情怀的红色经典作品,在严肃性与趣味性的统一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

构筑思想道德高地,为发展续航。通过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论坛等校园活动,进一步浓郁校园文化氛围,提升育人实效;通过开展区校共建、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等打造育人品牌、强化阵地建设、构筑思想道德文化高地,增强青年学子实干本领,彰显青年学子新担当。

聚焦科技发展,勇于创新创造,推动青年学子奋发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基础研究,加大自主创新力度”。我省高校人才培养须把握好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和“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努力为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国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着眼基础学科建设,加快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打造一流教师队伍。高校应以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优化资格准入、改革分配机制为突破口,更好保障基础学科发展所需要的师资力量;营造基础学科发展良好生态。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通过“政策支持一批、优先发展一批、着力打造一批”,推进高校基础学科发展;积极探索基础学科人才培养新模式。高校应紧密对接中学与社会,通过探索联合式、复合式培养深化基础学科课程体系改革、提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优质成果转化落地。高校应通过破除“四唯”机制、开放优质资源、优化教师队伍等举措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开展创新性研究;应整合各方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青年学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形成具有代表性、前瞻性、原始性的优质成果,并加快优质成果转化落地、应用实践。

增强对外交流合作,促进协同共育平台建设。加强高层次对外交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为青年学子施展抱负提供国际舞台;加强协同共育、多元实践平台建设,实现高校与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目标共聚、设施共享、经验共用,多路径提升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品读红色故事 筑牢崇高信仰

刘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红色故事是丰富生动的教科书、丰沛充盈的精神富矿,蕴含着共产党人的深邃智慧、无穷魅力和强大力量。品读红色故事是学习党史的重要形式、有效方式,一个个具体生动的红色故事可起到激荡心灵、触动灵魂的效果,进而激发青年大学生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

品读红色故事,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一个个红色故事,生动折射了革命先辈坚不可摧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正是因为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对民族解放事业的执着追求,才会有毛泽建“要革命成功了,就是万死也无恨”的豪言壮语,才会有刘绍南“刀放头上不胆寒”的慷慨泰然,才会有邓贞谦“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的狱中绝笔,才会有方志敏的千古绝唱《可爱的中国》。为了革命成功,毛主席牺牲了6位亲人,徐海东大将家族牺牲70多人,贺龙元帅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为了建立新中国,共有2100多万革命者捐躯,有名可查和其家属受到优抚待遇的烈士有370多万人。“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信仰,让共产党人凝聚起来,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愿意为之舍身奋斗。“只有在立根固本上下足功夫,才会有强大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

品读红色故事,保持对党忠诚不含糊。一个个红色故事,彰显着革命先辈对党的绝对忠诚。“天下大德,莫过于忠”——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李大钊被捕后,面对敌人的种种威胁和利诱,始终大义凛然、坚贞不屈,没有说一句有损党的荣誉、有损革命利益的“供词”,没有向敌人泄露党的任何机密。开国大将黄克诚1925年加入共产党,是不折不扣的党内元老,他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先后9次被错误批判、降职,甚至险些被杀头,面对这一切,他丝毫没有动摇对党的忠诚。这都充分体现了革命先辈矢志不渝、一心向党、对党绝对忠诚的优良政治品质。“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品读红色故事,践行初心使命不懈怠。一个个红色故事,鲜明印证了革命先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说:“为什么要革命?为了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的幸福。”从毛泽东高呼“人民万岁”、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江泽民强调“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要求“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再到习近平深情告白“我将无我,不负人民”——这些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言行无一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深厚的人民情怀和历久弥新、历久弥坚的初心与使命。“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正是因为有一批批秉持初心与使命的革命先辈,他们勇于奋斗拼搏、甘于吃苦奉献,甚至不惜牺牲生命。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历史大发展机遇时期,在此进程中,青年大学生应以高度责任感和强烈使命感进一步强化初心使命意识,大力发扬革命先辈“苟利社稷,不顾其身”的历史担当精神,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既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胸襟,更要有“成功路上必有我”的决心和作为,创造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作者系怀化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坚定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信心

艾楚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指出,“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这是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新发展,为当代中国青年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正确方向。

当代青年有着比历史上任何时代青年更广阔的视野、更敏捷的思维、更新颖的观念、更强大的实现人生目标的动力,并且其人生黄金期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高度叠合。基于此,应教育引导当代青年坚定与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信心,使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方向不偏、颜色不变、初心不改。

厚植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这是坚定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信心的前提。一是坚定理想信念。深入推进理想信念教育,使青年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树立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二是热爱伟大祖国。持续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全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听党话、跟党走,不断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三是坚持人民至上。青年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须热爱人民、立足人民、奉献人民、服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以一生的真情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之中。

锤炼当代青年的品德修为。这是坚定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信心的基础。一是锤炼道德品质。引导青年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启润心智,加强道德修养、培育高尚品格、涵养人生境界。二是明辨价值是非。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腐朽思潮的侵蚀渗透,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明辨是非曲直,不为时尚所惑、不为积习所蔽、不为名利所累。三是加强道德实践。当代青年须在积极的道德实践中打牢道德根基,注重品德与才能相辅相成,在积极的道德实践中增强自我定力,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

练就当代青年的过硬本领。这是坚定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信心的关键。一是潜心求知问学。“求得真学问”是“练就真本领”的基础,应积极矫正当代青年阅读无纸化、知识消费快餐化、知识记忆碎片化等现象,教育引导青年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原理和方法,通过刻苦求知问学掌握系统科学技术知识、打下扎实专业基础、不断增强知识储备。二是勇于创新创造。引导青年树立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敢试敢闯的创新思维,坚持“四个面向”开展科研攻关,敢于攀登科技高峰、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三是积累知识本领。当前知识更新的速度、广度与深度前所未有,使人类认知趋于信息化、数据化、数字化,催生了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对当代青年的知识本领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须引导青年深刻理解把握时代潮流和国家需要,不断积累知识本领,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过硬本领服务社会。

涵养当代青年的奋斗精神。这是坚定青年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信心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都是奋斗得来的。一是在实学中坚定奋斗意志。实现奋斗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前进的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许多当代青年社会阅历较浅、内生奋斗动力不足,容易一遇挫折就看山不似山、看水不似水。为此,须教育引导青年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在实学中坚定奋斗意志,不畏艰难、不惧逆境、不怕挫折,敢于直面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善于开拓奋进。二是在实干中笃定奋斗行动。奋斗精神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具体的实践行动。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当代青年须将奋斗精神转换为实干行动,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笃定前行,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锻造事业精神、绘就出彩人生。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长沙理工大学五四精神研究中心、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抢占科技制高点 产出原创大成果

秦裕辉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一流大学建设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原始创新主战场、人才培养主阵地,应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抢占科技制高点,产出原创大成果,努力为关键领域自主创新提供源头供给、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创新驱动力。

创新科技体制机制,解决好“牛鼻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科技创新,必须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须打破校内外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和围墙,让机构、人才、资本、项目、信息、技术等创新因素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

完善科技机构运行机制。整合高校科技资源,科学设置研究机构,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提升科技管理与服务效能;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研究、人员交叉聘任、人才交叉培养、资源交叉共享的环境和机制,形成以科研为主体,科教协同、政产学研联动的新型科技运行体制。

优化科技人员评价机制。建立专职科研队伍,以注重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以体现学科差异为原则,构建以科研成果的社会价值、横向资助、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为主要指标的科研人才评价标准。

健全科技创新分配机制。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奖励制度,释放各类人才创新活力。

创新科学研究手段,解决好“卡脖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高校应积极挺进国家科学技术和学术前沿,着力破解关键技术问题。

强化基础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国际科学研究前沿及未来可能产生变革性技术的基础科学领域展开深入研究;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着力培养拔尖人才、强化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推动产出重大成果,加大自主创新力度。

加强交叉研究。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进行大跨度、多层次的学科整合构建,优化升级学科专业体系;搭建交叉学科公共研究平台,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种子基金”;以学科集群、交叉新兴群建设带动学科水平整体提升,以多学科协同研究、交叉融合的特色研究带动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

深化产学研融合。建立科技协同攻关机制和校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科研成果与大学科技园、孵化器、众创空间无缝对接,与创新创业、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研成果产品化、市场化、产业化;建立校企“共建、共享、共研”机制,推动高校成为行业产业技术发展的研发转化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创新社会服务方式,解决好“花架子”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当前,求大求全、定位不准、千校一面,是高校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高校要更好服务社会,就必须改变同质化趋势。

发挥学科专业优势,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学科链、科技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服务链紧密对接,创新校企、校研、校院等合作机制,建立高校科研成果、技术服务与企业对接机制,大力拓宽合作领域,加快高校科研成果与技术服务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提供智库支撑。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科技库、人才库作用,强化理论、政策、实践、战略研究,主动对接、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与各级政府的全方位联系,更好成为所在区域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引智借智的基础平台,助推相关区域、所属行业产业提升竞争优势。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解决好“扣扣子”问题

高校应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立足自身办学定位与学科专业特色,找准人才培养定位,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面向全国乃至世界进行人才辐射;既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又在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上花力气;创新科教协同、产教协同、医教协同育人模式,完善高水平科研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党史宣讲 促进青年知党爱党

陈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指出,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在高校师生中开展党史宣讲既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青年大学生知党爱党的重要方式。当前,我们应创新党史宣讲,更好激发青年信仰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以“党史+理论”唱响主旋律

开展党史宣讲,不能简单地以史论史、就事论事,而是要着眼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注重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提升境界。进入新时代、面向新征程,开展党史宣讲应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前提,原汁原味地学、深入浅出地讲。

一是坚持唯物史观,把握主题主线。各级党委把关定调,指导老师跟进指导,避免似是而非、杜绝哗众取宠、防止“低级红、高级黑”。二是尊重历史、还原历史。百年党史波澜壮阔、扣人心弦,应指导学生博观约取,广泛收集资料、深入调查走访,让场景更立体、人物更鲜活、故事更感人,避免党史宣讲变成干巴巴说教或材料介绍。三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对象和场合,选择相适应的内容。对一些尚没有定论或边界模糊的内容,应仔细甄别,避免产生歧义、引发误解。

以“党史+党建”构筑主阵地

党史是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面向学生开展党史宣讲、组织学生参与党史宣讲,是促进青年学生不断增强“感党恩、念党情、跟党走”使命感的有效方式。

一是将党史宣讲与党员发展、学生党支部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在党史宣讲中考察、锻炼青年,促使他们在思想上、行动上入党;将党史宣讲纳入党支部“五化”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实现党史宣讲在大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中的长效化、常态化。二是将党史宣讲和教学院部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综合考核评价结合起来。鼓励各二级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演讲比赛、朗诵比赛、歌咏竞赛宣讲党史,提升师生政治觉悟和精神风貌。三是将党史宣讲与区域党建工作结合起来。打造高校、社区、政府、企业联动的党史宣讲合作机制,将地方的老战士、老专家、革命后人“请进来”,将高校教师、学者、优秀学生“送出去”,让青年在广阔社会天地中感受党的领导带来的蓬勃生机与巨大变化,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决心与信心。

以“党史+校史”讲活育人篇

每一所高校的发展史,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生动缩影,是开展“四史”教育的典型案例与活教材。应鼓励高校结合校史开展党史宣讲,不断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是将校史置于党史的宏大视野中。梳理校史小细节与党史大事件的内在联系,通过旧建筑、老物件讲述发生在校史中的党史故事,增强校史的厚重感、荣誉感。二是结合学校的学科特色、区域特点、行业属性等开展党史宣讲。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让社会大众和学校师生通过所在行业、优势学科的发展,感悟到党的领导在具体行业与领域中的落地与转化,培植爱校情怀。三是增强党史宣讲的目标导向和问题意识。将校史、党史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挖掘身边典型、树立身边榜样,鼓励广大青年不断克服困难、奋勇前行,提升党史宣讲的感染力和育人效果。

以“党史+创意”引领新高地

当前在校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2000年左右,是“网络原住民”,发挥党史宣讲的育人作用,必须占领互联网传播高地。

一是选取党史中的青年元素,采用讲故事的方式,通过艺术加工形成适合互联网传播的短视频、H5、音乐、漫画等创意作品,增强党史宣讲的趣味性、共情性。二是借鉴互联网思维的交互性、扁平化、精准性,通过“视频号”“头条号”、两微一端等形成党史宣讲的新媒体矩阵,打造党史信息线上宣讲、线上分发、线上传播的生态链,实现线上党史宣讲全覆盖。三是充分利用融媒体传播可视化程度高、沉浸感强等优势,给党史教育加入更多生活场景和服务功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网化人。

(作者系湖南工商大学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

责编:唐煜斯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