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袁隆平丨袁老师启示我们创新写新闻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5-24 21:47:51

湖南日报高级编辑,原集团编委,现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 刘爱民

教学科研一辈子,袁隆平最习惯人们称他为袁老师。

而本人1981年从湖南农学院进入新闻单位,报道杂交水稻和袁老师已经40余年,也习惯称他为袁老师。最深的体会就是明白了各种科技成果及其推广的关键就是“创新”二字。但和袁老师打交道,每每感念的不仅仅是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更有采访过程中他对搞好科技报道创新的一些特别启示。这,也许是我们新闻行业工作者从袁老师身上获取的一种特别财富吧。

反弹琵琶报问题

1987年初秋的一天,我在广州回长沙的火车上偶遇袁老师。他一个人,也是坐在硬座车厢里,从南繁基地回来。老朋友相见,我问他杂交水稻推广得如何。他说好得很,群众积极性高啊。理所当然,我应该多报成绩,但当我问起,推广当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他毫不隐晦说,是自发制种。“这个你们记者要好好报道一下,千万搞不得啊,会把杂交水稻的前程断送掉”。我边谈边想,就酝酿了一个“反曲”,赶着回来在当时就职的湖南科技报发了一个头版头条《袁隆平呼吁狠刹自发制种歪风》。借袁隆平之口把为什么杂交稻不能搞自发制种的道理扎扎实实地科普了一番。省农业厅长拍手叫好,厅里专门向省领导写出专题报告,附上了这个报道。时任省长熊清泉随即召开了有21个自发制种情况的县市区参加的紧急会议,终于刹住了这股歪风。

反客为主唱正戏

1987年下半年,中央的新闻单位对袁隆平的先进事迹进行了一次集中采访报道。当时我在湖南日报科教部负责,承担的任务是为全国新闻单位带好路。因为有人提出湖南对于袁隆平的报道够多够重了。因此,报道不再是重点,关键是要为全国的新闻单位服务。哎呀呀,报道本省的代表人物,我们岂能当看客?经与袁老师及其所在中心相关人员商量,我们反复策划认为,我们虽然原来报道得多,但系统性和深度还不够,要趁这个机会,把袁隆平及其科研团队,全省各地上上下下方方面面多年对于杂交水稻的努力报道出来。我们不但派出专门的记者,还全部参与,个个写稿。既写袁隆平和科研团队,也写推广人员甚至普通稻农。既写科研攻关不断攀高,也写种业经营基层示范。以讲故事的形式,把杂交水稻研究推广的前世今生写了个够。效果奇特,大家不但看到了这项伟大事业的方方面面,还使袁隆平的宝贵特质彰显得更加深厚。湖南的杂交水稻原来如此功夫了得。

返璞归真赞夫人

2007年6月3日,袁隆平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湖南省委大礼堂举行。会议之前,我和一个文字记者、一个摄影记者在休息室和袁隆平及其夫人扯谈。报告会之前,时任省委书记和省长和袁老师见了面,我马上请记者拍照。书记和省长请袁隆平站在中间,并且邀请袁夫人邓哲一起来拍照。没想到邓哲笑脸吟吟,连连摆手婉拒。袁老师小声对我言道,我们都不习惯这种场合。我决意要找个由头写一下袁夫人。

那天,省委常委全部坐在下面当听众,厅级干部坐了满礼堂。袁老师的同事,学生还有电视台的主持人都讲得生动深刻。最后一个项目是袁老师和小朋友们互动。小朋友用英语问袁老师多大年纪了:“How old are you?”袁老师风趣地开玩笑:“应该说‘How young are you?’这是我的发明,叫做青春几何。我今年青春77岁,还年轻呢。” 一番话惹得大家哄堂大笑。那天的报告会非常成功。满堂喝彩。最后,袁老师神来了一句:“军功章有我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我的那个‘’,就坐在台下一排的正中央。 哈哈,被点名的邓哲老师只好起身向大家鞠躬致意。很少见过袁夫人的听众们笑声掌声响成一片。

那天的报道,我没有当作会议新闻来写,而是用了个别具一格的标题《49次掌声喝彩“圆梦千秋”》,写细节,写掌声,写笑声。这个报道,被评为全国党报好新闻当年我省唯一一个一等奖。

这几年,我退休后,担任了湖南省科技新闻学会理事长。这个学会每年都要牵头评选湖南省十大科技新闻。几乎每年都有袁老师及其科研团队的成果入选十大科技新闻。我们从事科技新闻报道的新闻人相信,袁老师虽然走了。但他开创的杂交水稻事业却会呈现更加波澜壮阔的发展面貌,在保证世界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具中国特色的功用。科技新闻的创新,也会受此激励和启发。袁老师,您好点走,慢点走,等着看!

责编:廖慧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