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九迁秋瑾墓

  方志株洲   2021-04-21 17:21:19

原创: 申解生 方志株洲 5月27日

“鉴湖女侠”秋瑾从株洲近郊的王家大屋秋瑾故居踏上了救亡图存的反清征途

方志之声:

危局如斯敢惜身 ,

愿将生命作牺牲。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1907年7月15日,一位女英雄从容不迫走向刑场,英勇就义。为了挽救民族存亡,推翻封建统治,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她就是辛亥革命先驱、巾帼英雄、反清志士,曾在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大冲村王家大屋生活8年的“鉴湖女侠”秋瑾。

秋瑾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由于清朝政府腐败卖国,亿万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秋瑾怀抱救亡图存之志,不愿与世浮沉,碌碌而终,她热望着把裹在妇女头上的头巾换成战士的盔甲,效命于疆场,匡济时艰。因安庆举义事泄,被残忍杀害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年仅30岁。秋瑾被杀后,大通学堂一名洗衣女工感念秋瑾生前恩待,深夜将秋瑾遗体席裹送往同善堂,草草成验,缟葬于绍兴府城外卧龙山西北麓。在此后的70余年里,秋瑾灵柩辗转大半个南中国,忽而绍兴,忽而杭州,忽而湖南,一埋九迁墓,令人扼腕不已!直到1981年,浙江省和杭州市为秋瑾重建墓园,棺厝仍落葬于杭州西湖西泠桥畔,秋瑾灵魂方得安息!

秋瑾(1877~1907),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先驱。1907年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凡到过杭州西湖的人,大约都见过西泠桥畔那尊白色的“鉴湖女侠”雕像,然而,在已经过去的一百多年里,秋瑾的灵柩在绍兴、杭州和湖南等地多次迁移,这是世人所不知道的,也是中国葬仪史上不可多见的现象。

(一)

1907年7月13日下午16时,一阵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和几声零乱的枪声惊起,浙江绍兴大通学堂出事了。有三百多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层层围住了学堂,他们大叫着抓秋瑾,接着便鱼贯而入冲进学堂。学堂里又传来几声枪响后,不一会儿,秋瑾穿着白汗衫,双手反绑,被士兵们鱼贯而出地推了出来。士兵们乱哄哄的,前面几个兵开路,又有几个兵紧跟在后面,他们的枪都上了刺刀,这群人席卷着秋瑾冲锋似的奔过范家门旁的锦麟桥,向绍兴知府衙门的路上奔去。

大祸就这样来临了。就在这天早上,大通学堂来过两个乔装打扮的人,他们是反抗清朝统治的革命党人,他们的到来是为了通知秋瑾避开刀锋。刚刚七天前,秋瑾的革命同志徐锡麟在安徽起事失败被杀害,连心肝都被清兵吃了,负责浙江起事的秋瑾自然成了奸细告密的对象。

浙江省绍兴市城南塔山南麓秋瑾故居

这位美丽的浙江女人,也许是嫁给了湖南人的原故吧,她浑身散发着烈性。此时的秋瑾更是心意坚决,她说:“革命要流血才会成功,如满奴能将我绑赴断头台,革命至少可以提早五年。”真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凛冽和坚定。

秋瑾一被带到府衙就接受了三堂会审。绍兴知府贵福和被徐锡麟刺死的恩铭有亲戚关系,所以对徐的同党秋瑾自然一心谋害。而山阴县令李钟岳却对秋瑾同情有加,他爱惜这名有才有勇气的女子。大堂上,秋瑾对贵福的提问针锋相对。当被问到同党时,秋瑾对着贵福说,你也常来大通学堂,你也便是同党之人!贵福听后大怒,对秋瑾动了“拶指”的酷刑。7月14日,知县李钟岳提审秋瑾,他在花厅屏退众人,让秋瑾坐在椅上,缓缓对谈。县衙内外唯见长日流转,鸦雀无声。秋瑾向父母官讲了自己的家庭、婚姻和留学日本的经过。当李钟岳问她有什么话想留下时,秋瑾忍着手痛,在纸上先写下了一个指盖大的秋字,之后,便续出一联,“秋风秋雨愁煞人”!李钟岳看得一片黯然。当晚向贵福禀明秋瑾之案无凭无据,不该定罪。然而一定要置秋瑾于死地的贵福竟立即起身前往杭州,向浙江巡抚谎称秋瑾已伏案认罪,立时得到了就地正法的手谕。

反清志士“鉴湖女侠”秋瑾塑像

7月15日凌晨三点到五点,一夜未眠的李钟岳来到大牢。秋瑾身上穿着她来时穿的白色汗衫,脚上穿着一双皮鞋。两人都知道大限将近。秋瑾从容静气地对父母官提出了三项请求:一、临刑前不可解衣带;二、不要枭首示众;三、作书别亲友。李钟岳慨然应允了前面两个请求。黎明在即,鸦雀绕树。秋瑾四顾茫茫,死于刀下。68天之后,被革职的李钟岳,闭门在家,心怀忧愤,自缢身亡。

秋瑾殉难之时,家人都已躲身在外地,慑于清政府的淫威,留在绍兴城内的族人也无人敢出面承领这位亲属的尸体。挨过3个时辰,直到巳时(10时左右)时分,才由几个当地仗义的士绅出面,先雇了一个鞋匠缝合了秋瑾身首异处的尸体,大通学堂一名洗衣女工,屡受秋瑾生前恩待,深夜将秋瑾遗体席裹送往同善堂。同善堂把烈士遗骸殓进一口白木棺材,雇了小工抬到郊外卧龙山(俗称府山)西北麓张神殿背后的山脚下面,停厝在一堆荒冢乱坟旁边。一个月之后,秋瑾的哥哥秋誉章看看风声稍息,便返回绍兴,用重金雇了数人,把秋瑾的棺柩偷偷转移到了严家潭殡舍暂时停灵。

反清志士徐锡麟和秋瑾为同乡,1907年策划浙皖起义失败而壮烈牺牲

秋瑾之死,感到最悲切的是秋瑾的两个结盟姐姐徐自华和吴芝瑛,两人恸哭生病,流泪写下悼念文字。秋瑾身后能葬于西泠桥畔,全靠她们二人的努力。秋谨希望自己葬在杭州,事情起于1907年的春天。正是柳芽吐绿的时候,秋瑾与盟姐徐自华爬上吴山、凤凰山,她们一边踏青,一边把杭州的街道、路径绘入军事地图,以便为日后革命党人攻克杭州做准备。下得山后,她俩又一起去了白云庵、孤山、西泠桥,当来到岳王坟时,秋瑾在坟前久久徘徊,不忍离去。她忽然对徐自华说:“妹妹有一事相托,倘若妹为革命牺牲,愿埋骨西泠,傍岳飞英灵,这是人生最大的福分了。”此时的盟姐姐却把这句话当做戏言,她笑着对秋瑾说:“我俩早有盟约,百年后共葬西子湖畔。”这年夏天,正是夏至,秋瑾为革命筹措资金,来到桐乡石门徐自华家里。盟姐姐慷慨解囊,把自己的首饰等物约三十两黄金取出,赠给了秋瑾。小轩窗下,感动至极的秋瑾从皓腕上退下一枚来自宫中的玉镯子,给徐自华留作纪念。也许是天地感应,秋瑾再次对盟姐姐提出:“万一妹妹不幸牺牲的话,请姐姐能帮我埋骨西泠。”这似乎是非常郑重的托付了,当时,徐自华心中一凛。

秋瑾临终绝笔:秋风秋雨愁煞人

随后,秋瑾又到了上海爱国女校徐自华的妹妹徐蕴华的住处。也是同盟会成员的徐蕴华一听,和胞姐一样也是二话不说,拿出了手中的存款给了秋瑾。秋瑾取出小提包里的一张小照和一方手帕还赠徐蕴华。她略略思忖之后写下“此别不须忧党祸,千年金石证同盟”的绝句。想不到这一别竟是死别!

秋瑾生前希望归葬西泠的心愿,成了徐自华和吴芝瑛的心事。她俩发誓要成全妹妹的夙愿。

然而时局仍然紧张,吴芝瑛说不如她自己在西泠桥畔买块地作为自己的生圹,然后悄悄地在生圹旁把秋瑾的灵柩葬进去,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法子,避免引来祸端。徐自华却提出要在西泠桥畔光明正大地替秋瑾筑墓。最后还是徐自华和吴芝瑛出资在西泠桥畔购置了墓地,然而,要说服秋瑾的家人把秋瑾安葬到杭州并非易事。1月22日,离过年只有十天左右,徐自华一天都不能等,她冒着风雪渡江来到绍兴。徐自华在绍兴待了三天,终于说服了秋瑾的哥哥秋誉章。25日,秋瑾的灵柩被绝密地渡过了钱塘江。它从江干上岸,过南山,经过跨虹桥的时候,看见了前来迎接的徐自华和吴芝瑛。四个农民抬着灵柩,两个戴瓜皮帽穿马褂子的男人一前一后走在灵柩边上。这两个男人一个是秋誉章,一个是吴芝瑛的丈夫廉泉(惠卿)先生。下午一点,灵柩停厝于西泠桥畔。

徐自华,秋瑾盟姐。1908年冒着杀头风险,帮助秋瑾实现了遗骨西泠的遗愿

1908年 2月25日,元宵节一过,徐自华、徐蕴华等人在凤林寺举行了秋瑾的追悼大会。清明前,秋瑾的土冢造好了,土石垒成,芳草覆顶。第一块墓碑上题了“山阴女士秋瑾之墓”,然而两位盟姐姐都觉得用词太温和了,无法体现瑾妹妹的英气与风骨,于是重新刻了一块,上题:呜呼鉴湖女侠秋瑾之墓。她们觉得,唯有女侠的称号,唯有为国为民的侠义精神,才配得上年仅30岁就为革命奉献了生命的秋瑾。碑石的墓表由徐自华撰拟,吴芝瑛书写。徐自华在《墓表》的最后写道:“石门徐自华,哀其狱之冤,痛其遇之酷,悼其年之不永,憾其志之不终。为约桐城吴女士芝瑛,卜地西泠桥畔葬焉。用表其墓以告后世,俾知莫须有事,固非徒南宋为然;而尚想其烈,或将俯仰徘徊,至流涕不忍去,例与岳王坟同不朽云。”在风雨如磐的黑暗日子里,徐、吴两位盟姐姐能如此公开为秋瑾树碑立传,那是胸怀泣感天地的亲情和一种无畏的勇气呵!

1908年7月4日,离秋瑾离世一年的前夕,徐自华和吴芝瑛计划邀集20余人进行私祭。不料有人走漏了风声,祭奠仪式没有办成。这年八九月间,两位盟姐觉得秋瑾香冢还是太过简陋,又在墓葬上增添了墓亭,亭子六个檐角如龙须高挑,亭柱上还镌刻了多副颂扬秋瑾的对联。秋瑾墓在西湖旁巍巍矗立,任人凭吊,徐自华和吴芝瑛终于面露了笑容。

吴芝瑛,秋瑾盟姐。1908年冒险,帮助秋瑾实现了遗骨西泠的遗愿

可惜这气象才保留了一个多月,就泯灭了。清廷御史常徽巡视到杭州,在西泠桥畔发现了“匪首”秋瑾的墓,而且如此壮观,不禁勃然大怒,奏报朝廷立即铲平了墓葬。两位盟姐姐遭到了通缉。徐自华隐避上海,吴芝瑛虽与袁世凯为儿女亲家,也要东躲西藏。为了设法保护墓碑和墓表,尚未公开活动的徐蕴华偷偷来到杭州的西泠桥畔。事情不巧,她竟遇上了西湖巡逻队,清兵用枪托击中了徐蕴华的后背,使她尾椎骨受伤。等脱身之后,徐蕴华与革命党人朱瑞一起,把碑石和墓表起出,藏匿在朱公祠供案下的泥土中。

12月23日,秋瑾的棺柩被哥哥从西湖运回了绍兴,依旧借厝于严家潭殡舍中。这一往复,让极其愤懑哀戚的吴芝瑛奋笔写下了诗句:“风雪渡江去复还,故乡归骨为兄难。挑灯漫记山阴狱,恐有冤魂泣笔端。”她不知道何时才能真正告慰秋瑾的英魂。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隐藏此楼查看此楼。

1909年,秋瑾丈夫王子芳突然病故。办完王子芳的丧事,王氏家族就以年仅13岁的秋瑾之子王沅德的名义,派了两个佣人来到绍兴秋家,提出要把秋瑾的灵柩迎还湖南,与王子芳合葬。当时秋誉章刚刚病故于天津,秋家人也无话可说。经过近一个月的长途跋涉,1909年11月,秋瑾灵柩运到了湘潭。

秋瑾临终遗言“如果不幸牺牲,愿埋骨西泠”。图为西子湖畔秋瑾墓

后来秋瑾的婆婆却拒绝承认秋瑾为王家媳妇,所以王子芳和秋谨夫妇并未合葬。葬在湘潭白马垅(现为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街道大冲村)王家老屋旧宅的后山只是秋谨的衣冠冢,墓碑上写着“先母王门秋氏旋卿孺人之墓,子沅德立”。秋瑾之子王沅德只好将母亲停厝在昭山附近一个叫石坝子的荒郊野外,只在灵柩上结个茅亭,藉避风雨。据说曾被秋谨从妓院救出的谢春红(后嫁于湘潭易家湾纸张文具店里的一刘姓青年)夫妇一直为柩守灵。至此,秋谨女侠遇难还未满3年,其灵柩从初葬卧龙山算起,二迁严家潭,三迁大校场,四迁杭州西湖,五迁回绍兴,运到湘潭昭山已历经六迁。

秋瑾就义前曾说,用她的死换得革命的早日成功。四年后,秋谨的预见成为现实,武昌起义推翻了腐朽顽固、丧权辱国的清政府。1912年,民国政府在南京成立。秋瑾的两位盟姐姐适时提出了让秋瑾遗骸移葬到杭州西泠的议案。这一议案很快得到浙江省议会的赞同,还划拨了经费,并委托秋社具体筹办此事。同时还决议:在秋瑾墓的原址上建风雨亭,亭之西建秋瑾墓;没收原清末湘军将领刘典祠,改建为鉴湖女侠祠。

1912年12月孙中山莅临杭州亲往秋社致祭,题赠挽幛“巾帼英雄”

这时,湖南方面不愿意把革命功臣秋瑾的遗骸还归浙江,就在湖南浙江争葬秋瑾之时,湖南同盟会将秋瑾的灵柩从湘潭昭山移到了长沙岳麓山。王家也只同意把秋瑾的衣衫等物赠给浙江,建个衣冠冢。湖南浙江双方为此事据理力争,相持不下,最后还是秋瑾的妹妹秋珵说服了外甥王沅德,同意秋瑾灵柩还葬到杭州西泠。

1912年10月,在湖南昭山和岳麓山停放了三年之久的秋瑾灵柩从长沙启程,在秋珵和浙江湖南双方代表的护送下,乘长江轮船于10月24日抵达上海,上海各界人士在码头迎灵。秋瑾的灵柩当日寄放于上海绍兴会馆。灵堂上布置了一座彩亭,中间供奉女侠遗像,前有白幡一道,上书“鉴湖女侠灵榇”。10月26日,上海党政军及各人民团体在绍兴会馆公祭。10月27日,秋瑾灵柩经嘉兴抵达杭州,此番备极哀荣。这次秋瑾墓的设计,打破了原来的传统样式,墓基呈平面六角形,墓塔上六面有门,中空置墓碑一方,墓茔上方呈尖顶,像是一柄利剑,直刺蓝天(秋瑾生前是爱剑的)。墓前有石祭台一方,四周种植罗汉松,并用石栏围护,四面柱子上都镌刻了对联。

革命家秋瑾之子王沅德——开明善良,仗义疏财的富商

12月8日孙中山来到杭州,次日到秋瑾祠祭悼秋瑾,并写了一副对联:“江户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 1913年(农历)六月初六,秋瑾英勇就义六周年之际,秋瑾的新墓园落成,石碑上镌刻着“鉴湖女侠之墓”,墓碑由浙江都督朱瑞题写,墓前的一对石柱上刻着“丹心永结平权果,碧血长开革命花”的联句,为冯玉祥所题。自此,秋瑾便伴着岳王,在西泠桥畔,朝看飞霞,暮送归鸿。

(二)

一晃五十年,1964年底,西湖上掀起了一场破旧立新、清理墓葬的运动。12月2日的一个晚上,拆迁队平毁了孤山、西泠桥一带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坟墓30个,碑、亭、石像、牌坊13个。1965年1月初,秋瑾墓也遭到了清理。当正在拆除秋瑾墓顶的青石时,有识之士向有关部门反映,周恩来总理得知后,即刻通知秋瑾墓不要拆,于是墓顶青石重新恢复原样。

但时隔不久,当1月29日早上的太阳升起时,杭州西湖边孤山旁的秋瑾墓,最终还是消失了。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冬夜,杭州园林局技术员陈而扬等人,炸开了混凝土浇筑的秋瑾墓。暗淡的灯光下,秋瑾仰躺在已经腐烂崩塌、只有几根筋柱支撑着的棺木中,骨架完整、发髻完好,发后还有一枚玉簪。但衣着已腐烂不堪,只有脚跟处留着两块皮鞋后跟,骸骨旁有一柄短剑。然后,人们将秋瑾遗骨一块块拾拣出来,放进了一只高约两尺的陶瓷罐内。

革命家秋瑾之女——王灿芝,别号“小侠”,是中国第一位女飞行员

凌晨时分,装有秋瑾遗骨的瓷罐,被一辆卡车载到孤山3.5千米外的鸡笼山马坡岭,安入了一个现挖的土坑中。陈而扬在陶罐上放置了几捆稻草,再盖上一块石板、覆上泥土,掩埋后削平地面,以便将来踩到松软土时,即可确定秋瑾葬处;陈而扬还是不放心,他又就近挖了一棵小柏树种在土堆上,作为将来辨认秋瑾的标记。

秋瑾自1907年殉难后,灵柩辗转大半个南中国,忽而杭州,忽而绍兴,后来又远迁湘潭、长沙,直到1912年再次迁回杭州。这一回,生前只活了30岁的秋瑾,却要在身后的第58个年头又一次迁葬,并且没有墓碑。

陈而扬曾是个草药郎中,他退休后,经常到西湖山里去挖掘草药,有时也会到埋秋瑾骨殖坛的地方去看看。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那棵小柏树长成差不多一人高了。1978年的一天,他在马坡岭一个仓库前与管仓库的年近半百的来政富闲聊,因两人都会抽烟,香烟你递来,我递去,边抽边谈,忽而谈到秋瑾的事情。陈而扬就带来政富走到一棵高约1.5米的小柏树旁对他说:秋瑾的骨殖坛就埋在这棵小柏树下面。这让来政富和所有不知情的人大吃了一惊。对于陈而扬而言,他对秋瑾的独立埋葬大半是因为出于良知。在他的心中,秋瑾是个女子,是个好人。

位于绍兴轩亭口的秋瑾烈士纪念碑

(三)

1980年初秋的一个上午,杭州西湖鸡笼山来了几位寻寻觅觅的人。他们是受邓颖超和中央有关部门的指示,受浙江省委、杭州市委的指派来到鸡笼山,为的就是找到秋瑾的骨骸,重建墓葬。村民来政富清晰地回忆起当年的事情。“当时他们找的带路人是咱们村的汪福泉。他们在一座辛亥英烈墓里,取出了一只骨殖坛,正准备看骨骸时,被我看到了。我问他们干吗?他们说找秋瑾的遗骸。我知道秘密,便领他们到了种小柏树的地方。

当时骨殖坛挖出来后,寻遗骨的人在地上摊开了一块随身带来的白布,将秋瑾的遗骨一块一块在白布上拼接。我看得很清楚,秋瑾的骨骸呈血红色,朣骨较长。我听老辈人说过,先人骨骸血红的话,后辈是蛮发的。一种迷信吧。那些拼接遗骸的人好像是专家,蛮懂的,当拼接颈骨时,他们发现了颈骨上留有的刀痕,于是就初步肯定这是秋瑾的遗骸。

秋瑾牺牲后,70年内一埋九迁墓令人扼腕不已

我那天陪了他们一天。我还仔细看了一下,秋瑾的骨殖坛里面除遗骨外,没有其他任何一点东西。” 所谓因缘际会,天意感人,冥冥中似有一股力量,在实现秋瑾的心愿,众人的心愿。秋瑾的骨骸被取回去后,又做了严格的鉴定和确认,核对无误。当时的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陈安羽极为重视,成立小组为秋瑾重建墓园。墓地仍旧筑在西泠桥畔,同时还为秋瑾树了碑立了像。

秋瑾墓碑的碑座正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为秋瑾烈士亲笔书写的“巾帼英雄”题词,背面镶嵌着当年经徐蕴华冒险保护和1965年1月拆除秋瑾墓时由园林文物部门保管的《鉴湖女侠秋君墓表》。碑座上是汉白玉制成的秋瑾塑像,碑座底下的墓穴内,安放着烈士遗骸,落葬时还随葬了一方砚台。时间是1981年9月5日。

江南四月,正欲清明,我不远千里,来到西泠桥畔探视了这位去世正好102年的神奇女子。远远望去,但见秋谨一身洁白,神采奕奕。她梳着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百褶散裙;左手插腰,右手按剑;眺望西湖,近慕岳王。她永远都停留在了30岁的年纪,把青春烙入了一段为国为民追寻解放的史诗中。

株洲秋瑾故居,秋瑾与丈夫王子芳曾在此生活8年,生育了一对儿女

(此文创作于2019年3至5月。)

责编:颜青

来源:方志株洲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