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炬·长沙印记”⑪丨红色记忆: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

唐璐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4-29 07:32:41

“初心如炬·长沙印记”⑪丨红色记忆:李白,永不消逝的电波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唐璐

警笛呼啸,大群特务包围了一座小楼。小楼里传来“滴滴滴”的发报声,只见共产党员李侠从容地发着电报,当他将重要情报发送出去后,便将写着密码的纸张塞进自己嘴中销毁,并向延安发出: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这是1958年上映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里最震撼人心的镜头,影片中的李侠原型就是秘密战斗在“上海至延安”空中通信线上的地下电台发报员李白。

4月21日,记者驱车前往李白烈士故居,从长沙出发,一路向北,穿过大围山,在浏阳市张坊镇白石村,李白烈士故居在久雨初晴的阳光下显得格外耀眼,如同李白的人生一样闪耀着光辉。

李白原名李华初,曾化名李静安、李霞等,1910年,诞生于白石村一户贫农家庭,因家贫交不起学费,他13岁便缀学外出务工,到染坊当学徒。在大革命时期火热的农民运动高潮的带动下,1925年,年仅15岁的李白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1937年,李白奉命到上海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通过红色电波,保证延安党中央与上海、华东各地党组织之间的电讯联络,架起上海和延安的“空中桥梁”,及时地向党中央传递了许多重要军政情报。

为了工作需要,1939年春,党组织安排女工出身的共产党员裘慧英与李白扮作假夫妻掩护电台,开展工作。两人在共同的革命斗争中产生爱情,第二年秋经党组织批准结为夫妻,成为秘密斗争之家。

地下电台的工作充满危险,只要开机工作,就会遭到敌特的无线电侦察,在近12年的秘密电台工作中,李白经历过三次被捕。

第一次被捕,发生在1942年9月的中秋节前夜。李白夫妇刚转移到上海建国西路福禄村10号的一幢三层楼里,为避免暴露秘密电台,李白想方设法将发报机功率降低到15瓦。即使这样仍然在一次工作时被日军侦破。幸好李白经受敌人多番拷打仍坚称自己是做生意的商用私人电台,未暴露真实身份,加之党组织的大力营救,1943年5月,李白得以出狱。获释后,上级领导征求他的意见,是去解放区还是留在上海?为了党的事业,他不顾个人安危,选择了继续坚守。

李白第二次被捕,是落入国民党之手。当时他根据党组织的指示打入浙江淳安县国民党军委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当报务员,往返于浙江的淳安、场口和江西的铅山之间,并利用这一电台向党组织发送情报。1945年春,李白夫妇带着电台从场口往淳安的途中,被国民党兵搜出电台,又被扣押起来,后经党组织营救获释。当年10月,李白夫妇带着电台重返上海。

1948年12月30日凌晨,上海黄渡路107弄15号狭窄昏暗的三层阁楼上,李白正在发送一份十分重要的情报。此时,国民党当局采用在上海分区停电的方法,终于侦察到了李白秘密电台的位置。在敌人重重包围中,他镇定地发完电报,销毁了密码。李白第三次被捕了,在淞沪警备司令部刑讯室里,面对敌人近30小时的严刑酷打,李白临危不惧,坚贞不屈。

1949年5月7日,裘慧英带着孩子前往李白被关押的蓬莱路警察看守所探望。看到丈夫双腿已被老虎凳压断,指甲被老虎钳拔掉,裘慧英心如刀绞。李白忍着伤痛对裘慧英说:“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现在全国要解放,革命即将成功,我们无论生死,总是觉得非常愉快和欣慰的。”

就在这天深夜,李白被特务头子毛人凤依照蒋介石“坚不吐实, 处以极刑”的批示秘密杀害于浦东戚家庙, 时年39岁。20天后,上海宣告解放。

历史长河无声奔去,唯有爱与信念永存,李白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如同电波一般,永不消逝。

2009年,李白被评选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0年,李白烈士诞辰一百周年时,其故居得以按原貌进行复原,并增加了他的生平陈列。李白烈士故居现为国家安全教育基地、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出品 湖南日报社长沙分社 新湖南长沙频道

总策划 曹辉

监制 王文隆 周小雷 滕斌

本期出镜记者 唐璐

摄制 范远志 张云荻

本期鸣谢

长沙市委宣传部 长沙市委党史研究室

浏阳市委宣传部 浏阳市委党史研究室

浏阳市张坊镇李白故居


责编:张云荻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