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谱曲 青山填词——来自"动力之都"株洲的生态文明之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4-15 10:54:57

鸟瞰株洲。湘江之滨,屹立着一座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株洲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大美株洲,绿水青山,鸟语花香。(株洲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株洲河东湘江风光带分袂亭。王伟 摄

过去的清水塘烟囱代表工业兴旺。 张湘东 摄

关停并转后的清水塘天蓝空净。马春华 摄

株洲芦淞大桥。王伟 摄

株洲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图为市民悠闲地在公园弹唱。王伟 摄

株洲神农城。 王伟 摄

一江碧水绕株洲城北上。 王伟 摄

李永亮  崔 林

湖南株洲,共和国版图上一个中部非省会城市。

这里,是神农福地,诞生过共和国工业史上345个“第一”。

这里,建成世界瞩目的中国动力谷,挺起株洲高质量发展“新脊梁”,崛起中国制造“新高地”。

这里,现代工业迭代升级,生态文明开花结果,曾经的“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荣耀加冕“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

初心如磐,奋斗如歌;绿水谱曲,青山填词。在株洲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400余万株洲人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生态文明之歌。

清水塘“蝶变” ——工业重镇绿色发展“序曲”

株洲清水塘,中国版“鲁尔区”。

清水塘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八大工业基地之一,15.15平方公里内聚集数百家冶炼、化工厂,曾创造160多项全国第一,工业总产值一度占株洲的30%以上,累计向国家上缴税收近500亿元。

清水塘,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使命与荣光,却也沉积了数十年污染与伤痛。工业废水排放量曾占全市总量的30%,重金属污染排放占90%,威胁湘江中下游1000多万人的饮水安全。

当“株洲之光”成为“株洲之痛”,发展该向何处去?

不看眼前看长远,株洲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谋发展,壮士断腕,坚决打响清水塘老工业区搬迁改造攻坚战。

在全国21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中,清水塘是涉及人员最多、情况最复杂、任务最重的地区。

为确保搬迁改造顺利进行,200多名党员干部常驻一线、挂图作战,创新“收储+奖补+转型支持+就业帮扶”模式。到2018年年底,清水塘老工业区261家企业全部关停搬迁到位,3万职工、3万居民妥善安置到位。

清水塘老工业区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为全省乃至全国贡献了株洲智慧、打造了株洲样板,也让株洲看到了城市转型升级的壮阔前景。

序曲,由此拉开。

新旧动能转换 ——“动力之都”转型升级“进行曲”

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历经污染之苦、发展之惑的株洲,更能领会其中的深意和内涵。

算好民生账、长远账、生态账,株洲勤做“减、加法”。

转型升级,以“减”为进。在全市大力度关停污染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一大批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大幅退出,全市域累计关停污染企业1703家,关停畜禽养殖场1857家。同时,坚守“三条红线”,严把环评审批关,严禁“两高一资”项目上马,2018年以来全市否决不符合城市发展定位、生态环境保护要求项目129个,涉及投资80亿元。

绿色发展,“加”补动能。积极培育新动能,加速打造中国动力谷,16条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加快建设,轨道交通、服饰产业过千亿,一批过2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或竣工投产,基本形成“3+5+2+N”现代产业体系。

稳增长、优环境“两不误”从理想成为现实。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清水塘老工业区大批企业关停的背景下,2020年株洲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1%;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 13.7%,增速均居全省前列。中国动力谷十大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78%,挺起了株洲发展的脊梁,开拓了中国制造新版图。

转型升级高歌猛进,株洲由传统重化工业城市向先进制造业城市阔步前行。

绿水青山入眼来 ——典范之城加速崛起“交响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株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质量大幅好转。

聚焦蓝天300天。通过对空气质量指标一微克一微克地抠,积极在控尘、控车、控排、控烧、控煤等五方面下功夫、求实效,市区空气优良天数从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020年的317天,空气综合指数实现“连年降”,2020年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改善幅度居全国第十、全省第一。株洲实现蓝天常伴、白云常见、繁星常亮。

聚焦全域Ⅱ类水。通过对河流水体一条一条地清,坚持“治源、治污、治岸”系统治水,全力打造渌水省际样板河,洣水长期保持或优于Ⅱ类,湘江株洲段水质2016年从Ⅲ类提升到Ⅱ类,渌江水质2020年从Ⅲ类提升到Ⅱ类,实现“全域Ⅱ类水”。株洲留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聚焦土净生态美。通过对污染场地一寸一寸地治,全面消除环境风险隐患,累计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76.3万亩,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大美株洲,鸟语花香,风光无限。

绿水青山入眼来,一座以现代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生态宜居城市,屹立在湘江之滨。

生态文明开花结果 ——全民参与绿色低碳“大合唱”

如何让城市更美好、更生态、更宜居?株洲的答案是绿色低碳。

提高站位,高位推动。株洲市委书记毛腾飞,市委副书记、市长阳卫国靠前指挥。先后制定出台《株洲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1+6”实施方案》《关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推动株洲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文件,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协调联动,统筹推进。成立市环保委、市生环委,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将市两型办、创建办、河长办、湘江办“四办合一”组建市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中心,建立市区联动、部门协作、统一高效的工作机制。

绿色发展嵌入城市经营理念。“十大公园十大湖、一江八港六走廊”建设加快推进,路边、水边、山边、村边、宅边植树造林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国土绿化行动、“厕所革命”、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等深入推进。目前,株洲市森林覆盖率达62%,城市绿化率达到45.6%,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居民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城在绿中,路在林中,人在画中,景秀山水跃然眼前。

生态兴,则文明兴。一场生态环境保护的“人民战争”全面打响。

《蝶变》《生态文明之歌》《荣耀与梦想》等一大批极具株洲特色的生态环境文化产品相继涌现,深刻影响着每一个株洲人。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绿色办公、绿色消费等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已成为株洲市民的新时尚,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绿色大合唱”在株洲激昂回荡。

株洲,因绿色蝶变;绿色,让城市可期。继获评“水生态文明城市”后,株洲2020年获评“中国绿水青山典范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创历史新高。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伟大旗帜下,株洲再集威武之师,再聚磅礴之力,胸怀“无我、无畏、无私”的工作情怀,誓守株洲的蓝天白云、清水绿岸,不负人民不负党,重拾行装再出发。

责编:肖静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