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破译了粮食作物生物密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1-01-30 19:31:53

他,破译了粮食作物生物密码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肖燕

他带领团队利用基因组学辅助育种技术,仅仅花费了3年时间,就成功对超高产水稻品种“超优千号”的白叶病和稻瘟病抗性实现了定向改良,达到了抗性强、产量更高的目标。他就是华智生物作物种质创新利用中心负责人彭俊华。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不容轻视。”与农学打了四十多年交道的彭俊华深知,粮食颗粒体积虽小却关乎国家战略安全。他深耕学术研究,却并不拘泥于此,他明白,要想种业进步,必须开展商业化分子育种。他是思想派,更是行动派,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就曾将数量遗传学的配合力理论与不完全双列杂交的交配设计方法应用于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实际,促使各协作单位开展实质性合作,在短期内选育出冈优22、汕优22等一大批杂交水稻新品种,其中一些品种持续应用于生产近20年,为我国水稻生产作出了显著贡献。

敢想敢试是四川遂宁人彭俊华与生俱来的一大性格特点。自1979年考进四川农业大学开始,他就与农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彭俊华说。

“隆平高科技园给了华智生物很大的支持,土地、政策、人才引进等方面都是实打实的帮扶。我也喜欢华智生物现有的团队,大家都怀着对种业创新发展的理想,朝着一致的工作目标前进。”来长沙3年的彭俊华坦言。

良好的前景给了彭俊华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作为学者型和实战型综合性人才,彭俊华深谙提升种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高种子企业的科技水平。他总结四十年的科学研究和工作经验,希望让更多后来者少走弯路。“一切要从实际、从市场需求出发,不要钻牛角尖。”彭俊华表示,研究一门科学知识必须理论上有用,实践上可行。“科学技术研究的落脚点是运用到生产上去,产生实际效益。”他希望有更多的种子科研成果得到转化,破解现有制约种业发展的瓶颈。

接下来的日子,彭俊华会一如既往地忙碌。此前,尼日利亚农业企业与华智生物谈妥了合作事项,将借助华智生物的技术与科研团队力量对非洲水稻地方品种进行改良,提高粮食生产量,解决更多人的吃饭问题。“我的工作还是很有价值的。”彭俊华笑着表示,“我很看好‘种子创新+’的无限可能,希望能取得更大的成绩,为国家及全人类的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编:封豪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