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润东方•毛泽东与人民健康】③赤脚医生:“初级卫生保健模式”的中国样板

  大众卫生报   2021-01-15 15:32:30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一部叫《春苗》的电影热映,演绎的是赤脚医生的故事。那个年代,我国农村缺医少药,赤脚医生田春苗通过短期培训,掌握医术,热心为村民医病,敢于和腐朽愚昧的恶势力作斗争。这也是一部反映医疗改革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翻身做了主人,摘掉“东亚病夫”帽子,既是民族期盼,也是现实需要。当时全国人口超过5.4亿,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左右。卫生机构和卫生设施少之又少,天花、鼠疫、血吸虫病等地方病、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的健康。

“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对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说。这个讲话,就是新中国医疗卫生史上著名的“六二六指示”,核心是把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医务工作者热烈响应,迅速组织了医疗队,去农村、林区、牧区进行巡回医疗。每到一处,就要举办培训班,培养了大批半农半医的赤脚医生。

图为赤脚医生在给疫区群众讲钩体病的防治。资料照片
图为赤脚医生在给疫区群众讲钩体病的防治。资料照片

上海川沙县江镇公社的医疗培训班开课比较早,公社从21个生产大队挑选了28个人参加培训。1965年12月,21岁的王桂珍走进了培训班的大门。后来,王桂珍就成了电影《春苗》中田春苗的原型。她没进过中学的门,简单的化学符号都搞不懂。面对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学生,老师把书上讲的医学知识和病人症状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进行案例教学。比如,大队里气管炎病人比较多,老师就把听诊器放在病人身上教学生们听诊,这种声音叫湿罗音,那种声音叫干罗音,学生们听得懂、记得牢。

经过培训,学员们初步掌握了一些多发病、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能为产妇接生。1966年3月,王桂珍等28名学员结业了,他们回到各自的生产大队,一边劳动,一边给人看病。刚开始,老百姓也有疑虑,做一个医生要学好几年,这个黄毛丫头只学几个月能看病吗?有个病人牙齿痛,王桂珍要给他针灸,先给自己扎,病人也就不怕了。

“一根银针,一把草药,两脚泥巴,看病就在田间地头”,这是赤脚医生的典型画像。为了降低医疗成本,赤脚医生普遍使用中草药和针灸这类简易诊疗技术。王桂珍他们在村边一块坡地上种了一百多种中草药,村里还专门建了中药房。后来,上海《文汇报》报道了王桂珍的事。毛泽东看后批示七个字:“赤脚医生就是好。”此后,全国赤脚医生和农村卫生员逐步发展约500万人。

图为两位女赤脚医生交流诊疗体会。资料照片
图为两位女赤脚医生交流诊疗体会。资料照片

赤脚医生制度,是基于当时仍然落后的社会条件和农村实际做出的选择:通过一支广覆盖的医疗卫生队伍,医治处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以满足广大农民的初级医护需要。联合国妇女儿童基金会在1980年至1981年的年报中称:“中国的赤脚医生制度在落后的农村地区提供了初级卫生保健模式,为不发达国家提高医疗卫生水平提供了样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失去集体经济支撑,赤脚医生逐渐淡出历史舞台。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的名称,规定所有农村卫生人员凡经过考试、考核已经达到医生水平的,可成为乡村医生。他们工作在最基层,离老百姓最近,是活跃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点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进一步深化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施,乡村医生的功能定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承担着村民“小病不出村”的基本医疗以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任。被誉为“农民健康的守门神”。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汤江峰

责编:涂诗卉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