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润东方•毛泽东与人民健康】⑤爱国卫生运动|环境卫生的中国创举

  大众卫生报   2021-01-22 15:19:38

在中国,有一项大规模的群众性运动,全民动手,人人参与;长盛不衰,历久弥新。不论是争创国家、省级卫生文明城市,还是推进健康人居环境建设,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就是享誉全球的中国爱国卫生运动。

新中国成立初,百废待兴,卫生环境脏乱差,城乡疫病流行,群众缺医少药。

1952年,毛泽东题词指出:“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在全国倡导、发起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同年,中央成立防疫委员会,随后更名为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周恩来、习仲勋同志担任前两届中央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主任。

彼时,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以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蟑螂)”、讲卫生、整治环境为重点,发挥爱国卫生运动在重大疾病防控、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及大型活动保障中的统筹协调作用,全民参与,使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国情下经受住了鼠疫、天花、霍乱、血吸虫病等各类疫情的严峻考验。这项以爱国为核心的卫生运动,大幅提高了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和自我防护能力。

多年来,爱国卫生运动开展以“清洁家园、灭蚊防病”为主题的群众卫生运动,加强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因此,全国的血吸虫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登革热疫情明显下降,成功抗击了H7N9流感等突发传染病疫情;在四川芦山地震、云南鲁甸地震和洪涝灾害灾后,积极开展卫生防疫、环境清理、病媒生物防治等各项措施,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习惯是积久养成的生活方式,最终形成一种顽强而巨大的惯性力量。坚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绝不是简单的清扫卫生。几十年来,时代的变迁赋予了爱国卫生运动不同的内容,人居环境改善、饮食习惯、社会心理健康、公共卫生设施等多个方面都成为其题中应有之义。1982年,“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活动”被写入宪法,确立了爱国卫生运动的法律地位。全国各地深入推进“管水、管粪,改水、改厕、改畜圈、改炉灶和改环境”的“两管五改”工作,基本消除了克山病、大骨节病。本世纪初,针对非典、禽流感等突发重大疫情,各地开展了“三讲一树”(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活动,以农村为重点推进“三清三改”(清污泥、清垃圾、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路)的环境整治,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出积极贡献。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我国通过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广泛动员卫生健康、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相关部门,依托爱国卫生工作网络,构筑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打下了重要基础。

人类在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社会文明得到不断发展。这场疫情,更让公众认识到创造一个干净、卫生、整洁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民生福祉以及社会和谐稳定有着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在防控新冠疫情的同时,一场以“改善环境、共享健康”“杜绝食用野生动物,向不卫生不文明的饮食陋习宣战”“垃圾分类”等为重点的总动员,在全国掀起了爱国卫生运动新热潮。人人践行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理念成为新风尚。

实践证明,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创造卫生奇迹的一条重要经验。世界卫生组织指出,远在其他国家开始讨论健康的社会决定因素之前,中国就已经制定出一套解决这些问题的框架,这无疑是卫生环境领域的世界创举。2013年和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先后授予中国政府“健康(卫生)城市特别奖”和“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表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举世瞩目的卓越成就。

大众卫生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汤江峰

责编:涂诗卉

来源:大众卫生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