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美:闲置房屋改造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新华社新媒体   2021-01-28 17:08:32

东角村村民在落成后的乡村振兴工作站观影。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赵旭、马云飞、孟宜霏)大嵛山岛东角村的村民怎么也想不到,村里废弃已久的鱼露仓库,竟然摇身一变成了座漂亮的多功能礼堂。

在这座青砖灰瓦的二层建筑里,原有的下沉式鱼露池被改造成阶梯教室的讲台,讲台后的墙上挂着一块投影幕布,对面则是木质桌椅、阶梯和一排书架。阳光透过新开的天窗洒进屋内,通高空间的设计让那些在楼上品茶的村民也能尽情观影。

东角村位于福建省福鼎市,近几年,依靠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当地村民生活水平有了提高,如何让村民精神生活更加充实,如何提升娃娃们的教育,成了了村里“成长的烦恼”。同时,乡村旅游业初具规模,亟需更科学的规划。

2018年2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到东角村做调研,给这个临海山坳里的小渔村带来改变。

“当时,村子里有不少废弃闲置的房屋。我们就在想,能利用这些空间做点儿什么。”今年27岁的清华大学博士生程正雨回忆说,“废弃的仓库阴冷潮湿,但我们觉得将它改造后完全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重新服务村民。”

经与当地沟通,团队成员着手测量、设计效果图、绘制施工图……去年3月,一座兼具茶饮、阅读、观影、远程教育等功能,服务本地村民与游客的乡村礼堂落成。

为此,东角村的村民为清华大学师生手写了一封三页纸的感谢信,称这一改造项目是“化腐朽为神奇”。“看到这样的文字,就觉得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非常值得的。”程正雨说。

为表彰学生们对村里的贡献,福鼎市为参与该实践项目的5位清华学子颁发了“荣誉村民证”,来自马来西亚的秦佩婷就是其中一位。她曾作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生赴福鼎参与社会实践,是改造仓库的主设计师,并开展站点测绘与设计、入户调研等。

“有一次我看到孩子们在礼堂里玩积木,成就感油然而生,能为村民们带来一点改变,就是去年毕业时我送给自己最好的毕业礼物。”秦佩婷回忆说。

除了闲置房屋改造,项目团队还帮助村里打造IP、设计logo,用于制作手机壳、明信片等文创产品,还给土特产优化外包装设计,帮助村民增收。

东角村的变化得益于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项目。项目于2017年底,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张弘发起,占地面积200余平方米的东角礼堂便是该项目的第一个成果。

“这个项目就是在不同地区有针对性地布点设计,改造闲置房,与地方政府共建实体工作站,以此打造一个公益性、开放性、长效性的服务平台。”张弘说。

“我是农二代,如果乡村需要有人投身建设,我理应是其中一员。”在河北唐山农村长大的李久太,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毕业后自主创业,而建设农村的情怀让他改行投身乡村振兴工作,在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大水泊镇建立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山东文登站,并担任站长。

曾设计唐山地震遗址公园,获得德国工业设计红点奖的李久太,把艺术融入废弃房屋的改造之中。

“胶东的村大多呈现空心化、老龄化态势。这里的乡村振兴首先应该是人丁的振兴。村子变美,除了要让当地老百姓享受,还要能吸引人来。”李久太说。为此,他在当地提出“新村民计划”。

“农村的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加上重新设计的建筑,吸引了很多设计师参观,他们希望住在村里,也就是成为‘新村民’。”李久太介绍,在工作站的协调下,当地政府与“新村民”签署政府保障租约,从文登工作站向外辐射,周边村落聚集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大学教授等,在拉动农村消费的同时,也为乡村注入了活力。

部分工作站建成前后对比。受访者供图

3年来,清华大学已与全国14个省市签约建设19个工作站,截至目前,已建成7个。清华大学还联合北京林业大学、南京大学、美国东北大学等全球60余所高校,探索成立乡村振兴实践联盟,目前共有121支实践支队,在150余个村落完成1500人次的服务。

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站”模式的成功探索,清华大学还组织成立了清华大学学生国际公益设计协会,将实践经验带到斯里兰卡,帮助当地设计建造孤儿公益学校。

“建工作站不是最终目的,只是一个切入点。通过工作站平台,能更好地服务乡村,帮助村民过上更幸福、更充裕的生活。在助力中国乡村振兴的同时,我们还希望让红利惠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张弘说。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