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为何有座纪念湘军阵亡将士的昭忠庙?

  梵阿聆的私房菜   2021-01-25 00:41:40


(位于台湾省苗栗县卓兰镇的军民庙)

文丨张洋

在中国台湾省苗栗县的卓兰镇有一座庙,规模不大,香火不少,被当地人称为“军民庙”,庙宇前有副对联写着:“往事昭昭亿万世长传宇内,精忠耿耿千百年犹在人间”,以此来纪念当年渡台而来的湖南清代湘军勇士们,而庙里供奉的主神则是一位益阳籍的湘军将领—皇清武显将军刘少斌。

为什么益阳的一位清代将军在台湾卓兰成为保国佑民的神袛?

1883年(清朝光绪九年),中法战争爆发,战争逐渐从陆战转移到海战,一年后,法军继续侵略我国福建沿海和台湾地区,当任福建巡抚的刘铭传紧急上书朝廷,请求加派兵马援台。这时,清政府急电湘军左宗棠旗下将领杨岳斌(湖南长沙人)、刘少斌(湖南益阳人)令二人率湘军渡海入台抵外侮。杨、刘二人在湖南本土招募兵勇12营,由湖南巡抚庞际云先后募集86000余银两,并率部于1884年12月9日,从长沙拔队起程,至次年1月29日到达福州,渡海到台湾抗击法国侵略者。

(中法战争中海战的情景,摘自1884年版《点石斋画报》)

湘军将士入台后,在台湾巡抚刘铭传的统一率领指挥下,与台湾军军一道奋勇作战,多次击退法国侵略军。1885年4月,中法战争终于结束,当年6月,又逢台湾卓兰境内发生叛乱,清政府为继续维护和宣誓台湾主权统治,将这部分湘军安排在台湾山区卓兰境内,承担驻卫安抚的任务,当地民众称其为“湖南营”。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从1884年渡台,直至1887年撤兵,前后共有一万三千余员的湘军将领,在台浴血奋战两年六个月,战死、病死三千余人,大多埋葬在“湖南营”附近的山坡上。当年,湘军在班师回朝前夕,在卓兰的归安桥立碑纪念,并将桥名取为“归安”,以示招魂之意。由于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不久,中日甲午战争便全面爆发,台湾被日本占据,此事便慢慢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二战期间,台湾粮食缺乏,日本人要求师生去该墓地种植地瓜,便有湘军将领的尸骨再陆续被挖出,因在战争年代,无人重视,此事最终也不了了之。时间到了1957年,随着卓兰镇的开发,卓兰高中需要开辟运动场,周边的农民们常在掘土中挖到尸骨、兵器及墓碑,遂产生不少传言流传。后有卓兰镇热心人士收集湘军将士遗骸及墓碑,在卓兰湖南山的东侧,修建了一座“军民庙”,以告慰将士亡灵。据挖掘出的42块墓碑碑文显示,其中35位为湖南人,官阶最高者即为益阳籍“皇清武显将军”(正三品武阶官)刘少斌,立碑时间为清光绪十三年三月(1887年3月),为此,以刘少斌为主神的“军民庙”在苗栗县卓兰镇成为保国佑民的神袛,其被卓兰当地民众尊称为“武显将军”。每年端午节及农历7月29日,必有盛会,奉以香火,贡以牺牲,以慰英魂烈魄。


(在卓兰镇挖掘出来的湘军英烈墓碑,现安奉于军民庙后,其中正中间最大的墓碑为益阳籍皇清武显将军刘少斌)

责编:廖慧文

来源:梵阿聆的私房菜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