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丨梦回庙街(二):驼背姑嗲和摇头姑嫲

  新湖南客户端   2020-11-30 12:21:14

查看 梦回庙街专题

连载丨梦回庙街(二) 驼背姑嗲和摇头姑嫲

文丨李贵洪 插画丨刘谦

庙内的驼背和尚,后来做了我的姑嗲。

家乡方言,爷爷叫嗲(dia),平声。奶奶叫嫲(ma),入声。

驼背和尚生于一八九四年,卒于一九八八年,一生经历光绪、宣统、民国、新中国,见惯了风云变幻世态炎凉,也养成了不温不火不疾不徐的性格。据说他的俗家在慈利杨柳铺,五兄弟中排行老幺,所以大家都叫他杨幺嗲。

杨幺嗲生下来就驼背,脊椎几乎弯成了九十度。这么一个畸形儿,大家都说养不活,不如丢到山上算了。他母亲舍不得,毕竟是自己肚子里掉下来的一团肉,哪能狠得下心来说不要就不要呢?于是就囫囵养着。

说话容易,养着可真难啊!小驼背像团虾米,坐不直,站不稳,走路总是摔跟头,好不容易养到四五岁,黄皮寡瘦的,比同龄孩子要矮一个头。瞧这样子,能不能长大成人,还真叫人说不准。

一天,妈妈带着小驼背到附近庙内上香,碰到了在庙内挂单的一个游方和尚。那和尚上下打量小驼背,对他母亲讲:“你儿六根不全,但天庭饱满,是个有慧根的,让他出家跟着我吧,将来可得长寿。”妈妈舍不得孩子,也不敢自作主张,回家与丈夫商量,两人都觉得与其让孩子留在家里受苦,倒不如送到庙内出家,一辈子也有个安身之处。

第二天,小驼背就被父母送到了游方和尚身边。说来也是奇怪,才五岁的小儿,却像是前世就认得游方和尚似的,跟前跟后,寸步不离。看到娘老子离开,也没有跟着出去。

杨幺嗲后来跟着师父到了东岳庙。

在东岳庙,他跟着师父诵经念忏,打更坐禅。青灯古佛,光阴荏苒。他头上的戒疤从一个变为两个,两个变为三个,最后定格为六个。等到师父圆寂,驼背和尚就成了东岳庙的方丈。

东岳庙供奉的是东岳大帝,按理应当是道士管事,怎么是和尚当家呢?而且有证据表明,和尚在这里当家的时间还不短。

庙对面傅氏祠堂的东北角,很早就有两座圆形土堆,上面长满了翠绿的粽叶,还有两棵青绿的芭蕉树和一株长着蒲扇般棕叶的老棕树。粽叶可以包粽子,芭蕉叶可以用来蒸米粑粑,这都是孩子们爱吃的食物,但大家都不敢采摘这里的粽叶和芭蕉叶,因为听老人讲,这两个大土堆是两座坟墓。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庙街一黄姓人家修建新房,选中了这块地皮。乡亲们帮着挖开这两个土堆,每个土堆里面都露出了上下相扣的两口大缸,里面各有一具坐姿骸骨。其中一口缸里还收着一只小木匣子,里面装着黑白棋子。

村里老人说,缸葬是出家人特有的葬仪,这两具骸骨生前一定是庙内的和尚,那个放有棋子的,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明松和尚。大家把这两具骸骨连同木匣棋子都烧了,在祠堂附近挖个深坑埋了起来。

出土了缸葬和尚,证明东岳庙很早以前就是僧人主事。还说明在偏远的农村,佛道合一非常普遍。农村人没那么多讲究,不管是佛还是仙,只要能保佑他们发财、平安就行。

杨幺嗲人长得难受,心地却很善良。他每天按时撞钟击鼓,早晚敲木鱼念经。有时也到庙街上走一走,在街坊邻居家里喝一杯茶扯几句白话。

有人开他的玩笑,一本正经跟他讲:“幺嗲师傅,听说石门县城来了个会治驼背的医生。”

“我这背是天生的,没人治得好。”

“治得好治得好,你趴在席子上,那医生叫人放根杠子在背上,再站两个人上去,踩上两脚就好了。”

“背是直了,人却要死了。”

“人家只负责把驼背治好,死活是不管的。”

于是大伙笑,幺嗲也笑。

孩子们都不怕杨幺嗲,他语气温和,总是一脸怜悯地看着小淘气们。

一到冬天,他就在庙内备上两大缸卤水,找街坊邻居换几箩筐红白萝卜,洗干净后整个腌在卤水里面,十天半个月后就成了脆生生的咸萝卜。切成块丁放油炒熟,咸中带脆,是极好的下饭菜。

庙街的小孩都知道庙内有两口大缸,缸里腌着咸萝卜。等到和尚不注意,有胆大的就溜进去捞几个出来大伙分来吃。有时候和尚撞见了,也不十分生气。

驼背和尚怎么后来成了我的姑嗲呢?

原来解放那年,和尚从东岳庙回到了他的老家杨柳铺。无亲无靠,就在老家旁边的一个小破庙里寄身度日。

我爷爷的小妹,也就是我的小姑嫲,当年就出嫁在小庙旁边的姚家。她的丈夫已经死了一些年了,一个人带着一个儿子艰难生活。

我的小姑嫲有一个非常特殊的习惯,就是时不时摇头。有人说是坐月子的时候吃了鸭蛋的缘故,我小时候对这种解释将信将疑,因为她不断摇头的样子确实有点像鸭子走路时的姿态。但后来我确信那是无稽之谈,小姑嫲不由自主摇头晃脑,多半是由于坐月子时不注意,植物神经受到风寒侵蚀落下的病根。

小姑嫲和驼背和尚应该很早就认识的。庙街就那么大一点地方,从小就在庙旁长大的小姑嫲哪能不熟悉庙内的和尚呢?而驼背和尚对庙街邻居,也没有叫不出名字的道理。

山不转水转,驼背和尚回到杨柳铺。两个原本就认识的人,在艰辛的生活中逐渐靠近,终于走到了一起。

驼背和尚和姚家寡妇好了,当地人议论纷纷,常在背后指指点点。

我姑嫲受不了这个气,等到儿子长大娶了媳妇,就带着驼背和尚回到了东岳庙老家。

小姑嫲和驼背和尚受到了老家人平和的接待。

在庙街附近的猪笼堡上,队里把三间废弃的仓库房送给他俩栖身。

小姑嫲不是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她那时不时就摇晃脑袋的习惯,总让与她说话的人以为受到轻视,于是大家除了见面打打招呼,没有彼此深聊的兴趣。小姑嫲倒不在乎这些,她每天忙忙碌碌,除了按时出集体工,空闲时间还在房前屋后开垦了好些荒地,种上瓜果蔬菜。她把猪当孩子喂养,一日三餐喂得膘肥体壮,每年都要出栏两头肥猪。

杨幺嗲背驼得厉害,又上了年纪,重体力活插不上手。但他心灵手巧,特别会打草鞋。

一双好草鞋,最要紧的耐穿、不硌脚。杨幺嗲对自己制作的草鞋有近乎偏执的品质要求,他首先要挑选秆茎长而匀称的稻草,用竹耙耙去杂叶后缠成小把,再拿木槌反复捶打,让稻草变得柔软而不失筋道。在完成以上工序后,他在草鞋架上揉搓编缠,将一束束稻草变成一双双草鞋。

杨幺嗲打的草鞋,鞋底紧致厚实,耳子柔软坚韧,又舒服又耐穿,很受乡里人喜爱。

每逢公社集市,杨幺嗲就佝偻着瘦小的身躯,拄一根疙里疙瘩的茶木拐杖,背着数十双草鞋,步行五六里路去赶集。等到中午,他的草鞋就卖完了。杨幺嗲先到街东头的饭馆吃碗馄饨,他的牙齿快掉完了,馄饨柔软,比较适合他的口味。吃完馄饨,他会特意买两个包子,带回去给我的姑嫲吃。

除了草鞋打得好,杨幺嗲还做得一手好饭菜。他大半辈子吃斋做和尚,对斋饭斋菜颇有讲究,那些寻常的豆腐、冬瓜、金豆、萝卜到了他手上,都会变成甘爽的美味。就拿炒苦瓜来说吧,他会先把洗干净的两三根苦瓜对半剖开,去掉瓤子后切成薄而均匀的小片,然后在清水里泡上半个时辰,再控干水,连同切好的四五个青椒一起放到锅里翻炒杀青,等到苦瓜青色泛白,就盛到碗里待用。他把锅洗刷干净,接着升起大火,待锅里水迹烧干后放几勺菜油进去,稍后再将碗里初炒过的苦瓜和辣椒回锅爆炒,起锅之前适量放盐。这样做出的清炒苦瓜色泽青黄、闻之生香,夹一筷子放进嘴里,但觉熟而不烂,苦而不涩,口有回甘,胃口大开。

两人搭伴,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一些地方陆续重开寺庙,急缺主持和尚,有人看中了杨幺嗲头上的戒疤和他大半辈子出家的经历,想请他出山主事。杨幺嗲不为所动,他的理由很简单:“我陪了半辈子菩萨,现在要陪老伴。”

一九八八年,高寿九十四岁的杨幺嗲走了,一个从小就脊椎变形的残疾人竟然活到这么高的年岁,倒真应了他师父当年的预言。他一辈子无儿无女,是我姑嫲的孙子姚三儿给他披麻戴孝送上山的。再过五年,我姑嫲也走了。两老在猪笼堡上的房子,就给姚三儿住着。

姚三儿没读过书,呆头呆脑的,只会出力干活。村里曾帮他张罗过一个媳妇,结婚第二天就跑了。两个老人走后,姚三儿的日子越过越恓惶,才五十多岁,就突然生病死掉了。

前年春节回家,我散步来到猪笼堡上,发现我姑嫲住的房子早就被拆除了,老屋场上坐南朝北新修了一栋砖瓦房,房门关着,也不知道主人是谁。我在房前伫立良久,眼前浮现幺嗲姑嫲两个慈祥的老人在房前屋后忙碌的身影,感觉那么清晰,又那么遥远……


连载丨梦回庙街(三):会唤蛇的贵瞎子


责编:廖慧文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