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推动两个《纲要》在湖南落地落实?专家学者这么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11-19 06:51:18

导读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

先后于2019年10月、11月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奠定了制度基础。

值此两个《纲要》颁布一周年之际,如何进一步推动两个《纲要》在湖南落地落实?《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传承湖湘红色基因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大教材”

李伯超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9月在湖南考察时强调,湖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大批共产党人在这片热土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以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全面发掘湖湘红色文化资源,解码、激活湖湘红色基因,阐发红色文化、红色故事的时代价值,将其打造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是湖南深入贯彻《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核心要义。

解码湖湘红色基因,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湖南是中国革命以及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的重要策源地之一,红色基因与生俱来、红色资源得天独厚。纵观三湘大地,思想先哲、革命先驱、伟人将帅、英雄模范群星荟萃,御敌抗战、革命抗争、浴血奋战、谋求解放的革命旧址星罗棋布。充分挖掘这些红色资源的思想内涵和时代价值,是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举措。

打造湘籍革命家、军事家群体的宣传矩阵。深度发掘并广泛传播以毛泽东、刘少奇、任弼时、彭德怀、贺龙、罗荣桓等为代表的湘籍革命家、军事家群体彪炳史册的卓越贡献,充分展现湖湘英烈舍我其谁、敢打敢拼的担当,激励当代国人砥砺奋进、勇往直前。

打造宣扬爱国主义教育的知名品牌。通过毛泽东思想论坛、毛泽东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红藏》《恰同学少年》《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巡礼》《社会主义“有点潮”》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坛、学术著作、学术期刊、教辅教材、特色课程、影视文艺作品,持续打造凸显湖南红色基因、宣扬爱国主义教育的知名文化学术品牌。

打造爱国主义教育现场体验式教学的大课堂。遍及湖南的革命旧址、革命家故居、革命纪念场馆等内蕴厚重、形式多样,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载体,是现场体验式教学得天独厚的大课堂,应突出政治性、思想性、群众性、实效性,保护利用好这些红色教育资源。

激活湖湘红色基因,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

互联网新媒体蓬勃兴起、城乡全域发展快速推进、青年一代个性鲜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由于理念、目标、客体、载体等都有新变化,爱国主义教育须更新形式、站稳网络阵地、提高趣味性与实效性,注重贴近生活和实际、发挥实践教学作用。须善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媒介,将湖湘革命遗址、旧居、文物、文献等物质形态资源和革命精神、事迹、故事、红色文艺等非物质形态融为一体——

创新表现形式。倡导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方式方法,在传统课堂、教育基地、大众传媒基础之上,利用VR技术、5D影院等现代科技重现历史,借助网络平台等加强互动,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因势利导开展教育。比如结合建党一百周年等重大节日和纪念日进行有仪式感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增强广大公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推进博物馆、纪念馆等免费开放,依托自然人文景观和重大工程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人们在领略壮美河山中坚定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决心和信心。

传承湖湘红色基因,培育社会主义时代新人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伟大斗争实践中孕育的先进思想因子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优秀传统、思想路线、先进本质、精神风范的集中体现。传承湖湘红色基因,既是加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应有之义。

完善传承湖湘红色基因的顶层设计。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找准传承湖湘红色基因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坚决反对各种将红色基因中党性和人民性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碎片化的错误倾向;二是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坚决反对数典忘祖、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三是坚持先进性与开放性的统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激发湖湘红色基因的发展活力,使其永立时代潮头。

丰富传承湖湘红色基因的教育方式。坚持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将红色教育融入课程体系建设、将红色精神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将红色元素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红色典型,讲好新时代的“红色故事”。

强化传承湖湘红色基因的实践养成。立足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构建以党的主张为引领、自主学习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依托、社会实践为延伸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养成新模式;建立传承红色基因的激励、联动、反馈机制,引导三湘儿女尤其是青年学生将传承湖湘红色基因贯穿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补足“精神之钙”、点亮“信仰之灯”、熔铸“信念之魂”。

(作者系湘潭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周俊敏 唐浩瑜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奏响了弘扬和践行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强音。今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为推动深入贯彻《纲要》,出台了十七条实施意见,把强化对青年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重中之重。

《纲要》实施一年来,爱国主义教育在高校得以全方位、多样化展开并取得良好成效。当前,应聚焦重点持续发力,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入脑入心入行。

开展大学期间前后贯穿的全程教育

春雨润无声,爱国主义教育应以绵绵之力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

把爱国主义教育规范纳入大学生培养方案并作为全程化的教学内容。加强高校党委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领导,将相关培养方案的制定实施纳入党建考核与督察指标体系;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毕业教育以及从公共课、专业课教学等均应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并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促其落实;统筹好党、团、学、社等阵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具体工作、各类活动中去。

结合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全程覆盖。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发力机制,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借助课程思政得以延伸。结合丰富网络资源及实践教学渠道,开辟爱国主义情境化教育新路径。

结合重大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比如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前策划建党一百周年学习活动等,让学生走出抽象理论框架,在实践中感知有血有肉的爱国主义。

开展爱国爱家相统一的融合教育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道出了爱国与爱家紧密相融的时代要求。

构建家校育人的共建平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应走出一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弥合之道,打造家校一体的教育体系、家校共建的合力格局。

开展暑期“家乡变化”等主题调研。引导大学生利用暑期开展家乡基层调研,走访企业家和党员干部,深入了解家乡文化、真切感受家乡巨变,将爱乡情升华为爱国情、将爱国情落细为爱乡情。

组织“走进家族史,走近家族人物”等活动。组织大学生访谈家族人物、查阅家谱,开展“我的家族史”口述简史等活动,从家族成员的优秀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传承可贵品质。

开展覆盖全面的“四史”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固牢初心使命,必须重视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

落实好统一部署。落实教育部“网上重走长征路”、学习“四史”等重要部署,应以大学生获得感为标向、以效果为导向,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政课教学、党团学活动紧密衔接、统筹安排,提升大学生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有机统一的理性认知和情感认同。

利用好红色资源。湖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7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27处。应整合利用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以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开展好特色活动。比如推出“四史”教育精品系列讲座、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在湘知名企业与校友企业、开展入脑入心入行的主题团日和主题党日学习活动等。

开展及时有效的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

结合实地研学和征兵工作深化国防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国防教育基地,在体验式教学中提高对国防的认识水平;提升高校毕业生入伍比例,引导大学生爱国情、强国志转化成报国行。

结合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理性爱国教育。比如剖析美国对华贸易霸凌、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支持港独台独等一系列热点问题,让大学生认识到我国地缘政治环境的复杂性,更多升腾起爱国情怀,找到修学储能、报效祖国的正确方式。

结合国家安全教育日开展相关教育活动。自2015年起,4月15日成为国家安全教育日。高校应适时开展“国家安全进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牢树国家安全意识。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研究员)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两个《纲要》实施之基

汪艳华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两个《纲要》都强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我们应持续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两个《纲要》的实施之基。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公民道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不竭源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尚德树人。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以“仁”“义”“信”“礼”“孝”等为内容的道德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重要作用,倡导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品德高尚的君子。

二是诚信立身。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人们将诚信视作立身之道、立政之本、兴业之基,逐渐内化成基因、外化为习惯,讲求“言必信,行必果”。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一个重要维度,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基础。

三是以德倡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历来都有珍惜名节、注重操守、干净为官的传统,历来都讲‘为政以德’‘守土有责’, 干部要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同时要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儒家学派倡导“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墨家学派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是人生所必需,高尚的道德风尚、风格、风度、风范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通过以德倡廉的实践和不断改造世界观铸成的。

——重点引导推动青少年群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应引导推动他们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力军。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功能。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道德养成作为思政课重要内容,以爱国主义故事、先进典型事迹等鲜活素材充实思政课案例库,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与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之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重视以校园文化育人。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道德因素融入校园内部规划布局、校园外部自然环境,树立历史文化名人塑像,选用经典诗词、名言警句、文化标语等设计制作文化墙,强化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熏染陶冶,提升其传统文化品格和审美情趣。

完善家庭、学校、政府、社会相结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坚持从娃娃抓起,引导青少年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引导青少年树立远大志向,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形成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积极构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享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蕴含在丰富的历史著述之中,还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风俗、礼仪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各具千秋、各有特色,为更好更有效夯实两个《纲要》的实施根基,应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优势,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共享机制。

共享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资源宝库。构建优秀传统文化道德资源数据库,将体现传统美德、爱国主义精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高清图片、360度环拍、虚拟动画、三维模型等形式在官方网站和公众号上进行展示,使公众“宅”在家里也能领略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

共享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经验。各地区各部门应加强交流,总结推广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益经验模式,并通过上传网络平台等方式实现共享。

激发全民自觉、凝聚全民合力。文化传承须创新形式,实现精准传播;文化共享须发动全社会的力量,打通全民参与通道、构建全民共享体系,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丰富内涵,为两个《纲要》的实施奠定良好根基。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农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运用“智媒体”创新红色文化教育

孙岳兵 张琳

红色文化教育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实施以来,湖南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伟人故里、红色热土”优势,在三湘大地掀起了红色文化教育热潮。与此同时,红色文化教育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其中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精准把握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90后、00后的个性化、差异化需求,加强方法手段创新,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当前,5G、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推动传媒领域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再到“智媒体”的深刻变革,给红色文化教育带来了创新机遇。“智媒体”最大的特点是促进人工智能与信息传播相融合,实现信息与受众需求的智能匹配;通过智能算法、智能识别技术等,合法利用受众数据,加强舆论引导和舆情监测,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其个性化推荐、互动式传播、可视化呈现、智能化管理等特点和功能,为促进红色文化教育寓教于情、寓教于学、寓教于微、寓教于乐提供了有力支撑。

寓教于情:变“理论说教”为“情境感召”。红色文化资源的生成环境与90后、00后的成长环境大不相同,若红色文化教育还停留在“理论说教”模式,很大程度上将消解红色文化资源内在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吸引力,难以激发受众的情感认同。应以“智媒体”为载体,运用智能可视化技术实现红色文化立体式、全景式可视化呈现,让文物“发声”、让故事“说话”,为受众营造可视化的在场感、沉浸式的体验感,将“说教式呈现”转变为“情境式体验”,打破红色文化与受众之间的时空隔阂与情感隔膜,激活红色文化教育的情境感召力,真正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沁入心扉。

寓教于学:变“被动灌输”为“自主学习”。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习惯于将受众定位为“客体”角色,进行“填鸭式”灌输,难以激发受众的学习主动性,而90后、00后群体普遍喜欢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主动性、灵活性、自由化学习。应推进“智媒体”运用,通过互联网数据采集、远程汇聚等方式,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高效存储和智能化主题数据聚集,分阶段构建“湖湘红色文化大数据资源库”,并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方法和技术提取资源特征,设计基于文本和内容的可视化资源检索算法,让受众不受时空所限,根据个体需求通过智能搜索引擎高效快捷地进行线上红色文化资源的精准查找和自主学习,实现从“被动化灌输”向“自主化学习”的转变,不断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效果,推动红色文化落“网”生根、深入人心。

寓教于微: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在这个信息过载时代,90后、00后群体的文化需求逐渐趋于个性化、精准化、定制化,传统红色文化教育的“无差异化”“大水漫灌”模式难以满足其文化需求。应推进“智媒体”的应用创新,充分运用大数据跟踪、智能化推荐算法、智能终端分析等技术对受众的浏览偏好、互动频率、行为表现、主观评价等方面进行数据获取和分析,进而深入把握、精准定位受众的文化需求,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分众引导、精准推送,实现资源与受众的个性化匹配,从而为受众“量身定制”红色文化教育产品,变“漫灌式育人”为“滴灌式育人”,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寓教于乐:变“单向传输”为“智能互动”。在传统红色文化教育中,教学之间缺乏互动、沟通、交流环节,本该充满趣味性、交互性的育人课堂往往变成了教育者的“单向传输”,难以激发受众的学习兴趣。应在红色文化教育中利用“智媒体”可以进行“虚拟”交流、交互的特质,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AR增强现实技术等人机交互形式,将“单向传输”演化为“双向互动”,让受众置身于“智媒体”所营造的互动式、可视化场景之中,实现参与式、体验式智能互动,更好感受和领悟红色精神。比如,以“智媒体”为载体,借助3D全景声、VR虚拟现实技术对“通道转兵”这一历史事件进行智能化还原,让受众“亲临”通道会议现场,体会红军的艰辛战斗历程,感悟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惧牺牲的革命精神,从而让红色记忆真正“走出”书本、“走进”人心。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以新兴技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管亚苹

中华民族十分注重道德建设,在五千年文明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优良道德文化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对公民道德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实施一年来,我国公民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稳步推进。当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新矛盾,应充分发挥新兴技术优势,为推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注入新动能。

——以虚拟技术提升公民道德认知。

《纲要》指出,要坚持提升道德认知与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道德认知是道德实践和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既具有一般知识的共性,也因“具有价值判断和情感投入”而相对特殊。鉴于此,应在提升公民道德认知中强化情景模拟等虚拟技术应用。

虚拟环境中的学习经历能影响学习者的行为与品德塑造:虚拟现实所营造的沉浸感可推进道德体验、道德认知、道德实践;虚拟系统中的模型优化、细节层次技术、视锥体等所提供的交互性与沉浸感,能为公民道德认知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整合运用虚拟现实系统的目标、规则、情节、交互、评价等多环节技术,可有效助推公民提升道德认知。比如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理念,可以让公民在足够多的虚拟场景中选择学习目标进行体验。

在足够多的虚拟场景中,公民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份、年龄、文化程度等有针对性地选择学习。虚拟技术可让公民获得更多的道德体验和反思,特别是对道德难题的判断,公民可通过虚拟环境进行道德选择的不同试验,从而对道德目标的内涵获得更多感性认识。在道德试验中,公民可互换身份进行道德辩论,进而获得正确价值判断。

——以智能技术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

《纲要》指出,要坚持在继承传统中创新发展,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实效性。以智能技术推动传统美德和革命道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增强公民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和实效性。

运用智能技术设计出来的道德智能体,可拥有“道德环境监测”“道德组织者”“道德提示器”“道德顾问”等功能:从最优道德角度提出具有建设性建议;协助用户设定、实现与时俱进的道德目标,面对道德选择时做出正确决定。

比如,湖南省委宣传部策划、湖南广播电视台制作推出大型理论宣传片《新时代学习大会》,片中第一个环节是2050智能机器人随机提问——“新语时空”中的录音盘集纳了海量的习近平总书记金句原声,让竞赛选手和广大观众在智能技术所提供的创新性学习环境中更好学习感悟时代新语、时代美德、时代风尚。

——以大数据技术推进公民道德有效治理。

《纲要》指出,要坚持积极倡导与有效治理并举,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加大突出问题整治力度,树立新风正气、祛除歪风邪气。大数据技术在推进公民道德有效治理上可发挥重要作用。

助力完善公民道德治理的顶层设计。比如在推进《纲要》实施中通过大数据技术获得相关落实落细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类比和督查,以便适时完善《纲要》这一顶层设计;助力公民道德治理的精准施策。由于各类道德建设主体所处的社会环境、认知水平、承担的社会道德责任不尽相同,他们开展道德建设的内容、目标和对策也会有所不同,对此,可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精准分析、精准处理、精准施策;助力公民道德治理的典型培树,通过大数据平台,传播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同时对道德失范行为进行监督和矫正;助力公民道德治理中的德治法治共享。目前法治已全面大数据化,应强化德治大数据化建设,使其与法治相互促进、推动公民道德治理更全面有效。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实现“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在新兴技术的助力之下,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将达成预期目标。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编:戴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