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青年?刘少奇在写给女儿的信中给出了建议

  湘潮杂志公众号   2020-11-04 20:32:05

家国情怀是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者革命理想信念的重要内涵。无数共产党人的经历表明,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命运的高度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就不可能有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正了解和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坚定追求。

刘少奇出身于湖南宁乡一个普通农户家庭,王光美则成长于天津的一个大资产阶级家庭。尽管出身和经历不同,但在中华民族危急存亡的年代,相同的救国救民情怀,和投身于共同的革命事业,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组建了家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只有“心中装满国”,才能“一手撑起家”。两个人的“爱党爱国、忠于理想”的家国情怀,自然而然投射在对子女的价值教育和人生道路的引导上来。

图|刘少奇和王光美合影

1963年5月9日,刘少奇出访东南亚四国,途中在云南昆明作短暂停留。恰逢女儿平平14岁生日即将来临,刘少奇与王光美决定写一封信,祝贺平平生日。在信中,两人引导女儿思考了一个严肃的人生问题:

“我们希望你在满十四岁以后,认真地考虑一下:你到底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青年?”

“成为怎样的青年?”

问完之后,这对父母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我们希望你能决心做个进步的、革命的青年,具有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具有雷锋式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能够真正继续承担起革命前辈的革命事业。”

“现在学习要认真、刻苦,热爱劳动,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点,关心集体,关心国内外大事,为了人民和集体,可以有所牺牲,并且注意锻炼身体。将来,党和人民需要你做什么,你就可以做好什么工作。当然,要这样做是会有许多困难,要吃苦,要吃一些亏,要受委屈,甚至要牺牲的;但是,只要你真正献身于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决心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真正关心全世界人民的解放事业……”

一封小小的家书,文字简洁,却饱含深情,折射出一种期望子女成长为祖国栋梁的深沉父爱,更是一种引导子女树立高尚理想信念的情怀本色。

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刘少奇对子女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引导的具体表现方式是“寓爱于严”。

图|刘少奇、王光美同子女在庐山

当大女儿刘爱琴在中国人民大学学习期间预备党员期满,面临转正时,刘少奇却坚持对女儿提出比一般同志更加严格要求的意见。组织部门只好不让刘爱琴转正,并按照党章的规定取消了她预备党员的资格。起初,这件事对刘爱琴打击很大,她闷闷不乐了好长一段时间。情绪平复以后,她开始认真思考父亲的教育方式和良苦用心,努力克服以前“自来红”的优越感,更加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工作。1958年,刘爱琴主动响应国家机关干部下放边疆的号召,去遥远的内蒙古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在1965年成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刘源是刘少奇最小的儿子,父母对他自是十分疼爱,但是这并没有使刘少奇降低对儿子的要求。相反,他疼爱儿子的表现就是在各个方面对他更加严格要求,让他到艰苦生活中去锻炼。在中学时期,每年暑假,刘源都按父亲的要求到军队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高强度的训练让刘源一度有些吃不消,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可是刘少奇并没有因为心疼爱子而放松对他的要求,反而鼓励刘源咬牙坚持、克服困难,并要求他严格按照训练要求继续锻炼。就这样,在父亲严格要求和教导下,刘源在部队度过了中学时期的3个暑假。

正是得益于刘少奇对子女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的教育引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刘少奇的几个子女经历了比一般人更多的挫折和磨难,却始终不改爱党爱国爱民的信念,在逆境中拼搏成长,最终成长为各自行业内的栋梁。

责编:李絮枫

来源:湘潮杂志公众号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