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故事 品古建 | 浏阳河畔,六朝遗庙逾千年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10-19 01:04:00

说起长沙有名的景点 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地方?岳麓山、花明楼、橘子洲头 …… ?

有人想到长沙县的陶公庙吗? 可是与麓山寺、开福寺并称 长沙三大古寺庙 是长沙地区最早的道教宫观

每逢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这里都要举行盛大庙会,朗梨镇就是在陶公庙庙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 “六朝遗庙,千年名山”之称 的陶公庙。

梨街上不作田,两个生期吃一年

陶公庙,位于长沙县榔梨街道,濒临浏阳河,枕靠临湘山,四周古木参天,风景十分优美。

陶公庙又称陶真人庙,《晋书》《长沙县志》和《临湘山志》都有记载,它始建于南朝梁天监四年(公元50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祭祀对象是东晋太尉、长沙郡公陶侃的后代陶淡和陶煊叔侄。

陶侃是晋代名将,一生以收复中原为志,却最终壮志未酬,抱憾而亡。据《晋书》记载,陶淡为陶侃之孙,字处静,与侄陶煊在临湘山结庐修道。相传南朝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叔侄二人在这里双双“羽化升仙”。当地乡民仰慕他们的德行清名,在临湘山下“建立祠宇”,“洁布仙躯”,为他们的“肉身”立祠行祀,据说“亢旱水灾,祈祷辄应”,香火连绵至今。

历史上,每逢农历正月十三和八月十七日两位陶公生日,这里都要举行盛大庙会,川、鄂、豫、浙、闽、赣、粤、桂等地的香客纷纷前来赶会、朝拜

每次庙会,古戏楼上好戏连台,正戏开唱三天,接唱还愿戏文。庙坪里,玩龙、舞狮、罗汉舞、竹马灯等竞相上场,庙会成了百艺汇集之所。庙会期间,老街上商贾云集,热闹非凡。民谣云:“梨街上不作田,两个生期吃一年。”

当地历史上还有陶公出巡风俗,经常由官府出面迎送,有4次甚至是由巡抚大人亲自迎送。康熙二十六年 (1688年),长沙遭遇旱灾,湖南巡抚赵申乔亲赴陶公庙迎接陶公真身进城求雨。据史料记载, 举行完求雨仪式,“天忽大雨,水盈尺”。因此,陶公庙从建庙起,就一直受到历代王朝的重视和保护。清咸丰二年(1852年)清廷初封陶淡为孚佑真人,陶煊 为福佑真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又分别加封“昭显”和“灵应”真人之称,并下旨将陶公庙祀列入礼部春秋祭祀名单。

古戏台是陶公庙建筑群之精华

几经扩建、修复,现在陶公庙占地53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主要由山门、古戏台、石级、正殿、偏殿等6个部分组成,而古戏台是陶公庙建筑群之精华 是湖南省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整体规模最大的古戏台。

据现有资料来看,现存建筑为1932年重建遗物。但其形态沿袭古制,黄瓦朱漆(传统建筑中最高等级的颜色配置),并悬有清政治家翁同龢手书“古楼”的匾额,鲜明的形象和绚烂的艺术特征仍值得细细寻味。

陶公庙的戏台紧贴山门门墙,两者连为一个有机整体,穿过山门,驻足回望,这座惊艳的煌煌戏台便可立见眼前。

山门与戏台构成了陶公庙的第一序列,通面阔24.8米,前后通进深13.3米,戏台通高14米左右,舞台距离地面2.1米。戏台的形制必去契合戏台本身的功能:凸字形平面有利于深入观众区增大视听接触面;舞台正上方设有藻井,类似如今剧场的壳体,有利于声音的反射传播。

陶公庙戏台测绘图样

楚文化偏向于酒神文化,充盈着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质。古戏台的歇山顶高而陡,并且起翘夸张,犹如一位优雅的提裙少女。

古戏台的“檐下过渡层”为密排的如意斗拱,如意斗拱不但增加了挑檐的长度,也成为彰显富丽气质的手段。老角梁端部雕刻螭首,下悬有风铎。当清风徐来时风铎不仅可以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还能驱除鸟兽以达到保护露明构件的目的。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杨君《烟雨陶公庙》、 黄龙颜 《长沙有座临湘山,山上有座陶公庙》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