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丨忧乐情怀的当代建构

奉清清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9-25 23:13:48

刘师健

《岳阳楼记》宣示的“先忧后乐”忧乐情怀,充分反映了以国家兴衰为重、以个人荣辱为轻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兴旺的重要滋养,成为促进国家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动源。新的历史时期,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忧乐为忧乐、以人民甘苦为甘苦,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发扬光大先贤思想精华,要从五个方面着力涵养忧乐情怀。

铸就“在党忧党”的忠诚品质。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忠”不仅被看作是个人的“修身之要”,而且被定为“天下之纪纲”“义理之所归”。“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体现的正是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忠诚品格。新时期,弘扬忧乐精神,首先就是要锤炼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要不断筑牢信仰之基,确保在大是大非面前站得稳脚跟、辨得清方向、经得住考验。要忠诚于组织,做到“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要忠诚于事业,做到“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

坚持以民为本的人民立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忧乐情怀之所以穿越千年仍能熠熠生辉,就是因为它折射着深厚的忧民为民情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华民族数千年灿烂文化贯穿着深厚民本思想,延续到我们党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要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坚持问政于民、寻计于民、聚力于民,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老百姓期盼的、认可的、受惠的事抓实、做好、办成,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让党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常怀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正因为有了强烈的忧患意识,才涵养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大情怀。增强忧患意识自古就是为官理政的重要经验,《左传》提出“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孔子主张“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认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都认为四民社会中,作为领导和管理社会的士人阶层,理当承担起先天下之忧而忧的重任。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应当常怀忧患之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要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始终保持不进则退的危机感,时刻绷紧安全稳定这根弦,努力消除各类隐患,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永葆勇于担当的使命情怀。先忧后乐,背后是一种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尤其需要锻造出一支愿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干部队伍,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主体性、不敢懈怠的进取精神,始终把担当放在心上,把责任扛在肩头,用务实之举、谋实之策、踏实之行,推动历史前进、文明发展。

涵养淡泊明志的情操境界。“波澜不惊”“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的都是一种豁达乐观、淡泊明志的高远境界。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耐不住寂寞、守不住清贫、经不起诱惑,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教训极为深刻。面对各种错误思潮的冲击,面对各种名利欲望的诱惑,党员干部要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确保不触底线、不越红线,自觉做到自己清、家属清、身边清。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修身慎行、怀德自重,不为物欲所动、不因小利失节,在付出中升华境界,在奉献中成就精彩人生。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

责编:谭思敏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