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公里送教路

  科教新报   2020-08-13 11:16:36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8月13日讯(记者 彭静 通讯员 郑会军 李慧敏 8月2日中午,宁远县特殊教育学校(下称宁远特校)校长王梅娟手机响了。小涵(化名)的妈妈在微信上发来了即时互动视频。

“妈妈,你应该把士挪开,这样,我的炮就不能打到你的将军了。”视频中,小涵与妈妈在棋盘上一较高下,小涵还时不时认真教妈妈如何破解困境。这与第一次见小涵时的状况大相径庭。

特殊课堂开进家

小涵是智力障碍儿童,住在宁远县天堂镇蒋家村二组,家里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梅娟回忆道,2018年9月,送教小队第一次上门时,小涵骑着小自行车在村里转悠。送教团队开着车在村里绕了三四圈才找到他。

针对小涵注意力不集中、感统失调等学习、生活障碍,送教小队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

注意力训练、触觉训练、前庭平衡训练、弹跳训练……送教的康复训练内容,小涵父母都牢记在心,还时常在微信上与王梅娟互动。小涵妈妈发来的视频,王梅娟一一保存,并认真分析孩子的变化,指出下一步的训练重点。

经过2年的训练,小涵现在能静下心来读书识字了。其父母也决定今年秋季让孩子进入宁远特校接受更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感恩送教上门的好政策,感恩教师们的用心用情。”小涵妈妈动情地说。

据了解,宁远县于2016年初启动对适龄重度、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的“送教上门”服务。最初送教对象仅5人。经过4年多的入村、到户政策宣讲,到2020年春季学期,送教对象增加至330名,这也对师资力量提出了要求。

宁远县教育局自2019年起,特邀专家培训普校骨干教师,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送教。“‘评估——制定教学计划——开展送教’,宁远特校教师用3年时间摸索出了成熟的送教模式,我们成长很快。”宁远县柏家坪完小欧阳振学老师介绍道,每一名学生都有一份专属的送教服务档案。送教课程是特校教师根据学生障碍类别和家长需求量身定制的,以生活自理、社会适应和康复训练三大课程为主,实现精准送教、精准康复。

学生家中的餐桌、茶几变成了送教教师的讲桌、学生的课桌,学校里丰富多彩的教学用具、康复器材则搬到了残疾孩子家中。绘本阅读、算术、康复、生活自理等课程就在这样的课堂中展开。

送教教师们通过“一对一”“多对一”和个别化教学服务,给每个残障孩子带去希望。

摸底走访不停歇

“像小涵妈妈这样全身心支持教师送教的家长只有少部分,大部分家长将孩子藏着掖着。”按照惯例,每学期初,王梅娟会带领教师团队对新增的适龄残障孩子进行逐户走访调查,宣传教育扶贫政策,全面了解残障儿童的情况。

2019年秋季学期走访时,宁远特校教师们发现九嶷山瑶族乡和平村王奇生自然村的小微(化名)患有唐氏综合征,年迈的爷爷奶奶不了解特殊儿童入学的相关政策,年过10岁的小微还在村里的幼儿园上学前班。

王梅娟立即帮她办理了学籍,并迅速安排她入特校试读。由于上学路途遥远,两天后,不愿奔波的老人又将小微带回家就读学前班。无奈之下,王梅娟只能安排教师为小微“送教上门”。

第一次送教完成时,小微牵着教师的衣角送出老远才肯放手,轻声问着:“老师,你们下次还来吗?”听着小微对上学的渴望与向往,王梅娟决意要将小微从“送教上门”转为在校就读。

2020年春季开学前一周,王梅娟到小微家家访。尽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老人仍旧没有丝毫动摇。王梅娟毫不气馁,多次入户劝返,协助解决交通费、伙食费等现实难题。2020年5月,小微重新回到了宁远特校学习,笑意从她脸上洋溢开来。

“小微复学”只是宁远特校教师们入户劝学、“送教上门”的一个缩影。王梅娟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数据:宁远特校26名教师,分为5个送教小队,走遍了宁远县16个乡镇、4个街道、400多个村。截至目前,累计送教行程逾10万公里,确保每一位适龄残障儿童不因贫困和残障而失学。

责编:刘琼

来源:科教新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