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坪村:洪水来袭时,宗祠驮护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王铭俊   新湖南客户端   2020-07-18 11:25:37

近日,面对汹涌而来的洪水与复杂的抗洪形势,湖南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救灾主动战、攻坚战。

湖南与洪水征战了太久。怀化市中方县有一鱼形地,头部正对着流来的舞水,为一个“鲶鱼上水”的风水宝地,这便是荆坪村古建筑群的所在处。这里经历过战争、匪患,但最可怕的是洪水。

新湖南客户端特别策划《读故事 品古建》,本期走进荆坪村古建筑群,了解荆坪历史上的人与事。

潘氏祠曾像诺亚方舟一样,驮护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此地在战国时是牂牁古国之都且兰古城,汉代为舞阳县址,唐宋为溆州城址。1987年考古学家吕遵锷来此地进行考证,荆坪新园遗址被其认定为旧石器遗扯,填补了我省无旧石器记录的空白,成为“舞水文化”的发源地。

荆坪村有6个村小组,428户人家,共1700余人。有些特殊的是,全村超过90%的人都姓潘,潘氏在荆坪繁衍了900多年,后代已超过13万人,潘氏家族已成为荆坪村历史创造的主体,荆坪村古建筑群的发展演变也与潘氏族人的集体记忆息息相关。

据潘氏族谱记载,荆坪潘氏是北宋宰相潘仁美的后代。潘氏族人在这里经历过战争、匪患,但最可怕的是洪水。在潘氏祠的外侧墙壁上离地面5米高的地方,有青石镌刻着15个字:“嘉庆陆年端阳后三日洪水涨至此记。”可见,潘氏祠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还曾像诺亚方舟一样,驮护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无怪乎荆坪人每隔若干年就会把祠堂修葺加固一次,因为这个祠堂对荆坪及至方圆数百公里范围内的潘氏族人不仅是一个精神依归的象征,还是生命的最后避难所。

荆坪村也是乾隆皇帝的启蒙老师潘仕权的故里,其故居原来的规模很大,现在只剩下几堵残墙,但在他会客的大门里至今仍保留着“居仁由义”的题额和“随处体认天理,出门如见大宾”的楹联。

据说,潘仕权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懂音律,会占卜,掌礼乐。他16岁进京,一生著书六部,均编入《四库全书》,其音乐著作《大乐元音》首次将五音增为七音,比西方还早十几年。老一辈人说,在荆坪村的转角楼、德经坊等建筑里,曾藏有不少潘仕权读过的书和撰写的书,但历经水火洗礼,已经片纸无存。

在潘仕权生命的最后26年里,他远离北京城,在这还属蛮夷之地的故乡维系和传承文化的薪火。他整理族谱,修葺祠堂,倡建义塾,翻新古井,敦化民风。一个盛世皇帝的老师,在辅佐乾隆治理泱泱大国时如“烹小鲜”,而在自己桑梓之地散播文明时却不遗余力。

与周边山水田园相融,给人朴素内敛之感

荆坪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村民住房由一个个小院落组成,与周边山水田园相融,给人朴素内敛之感。现保存的明清时期古建筑有潘氏祠、五通庙、关圣殿、节孝坊、古驿道、古井等,村内还残存有战国古城墙和护城河遗址、汉至宋代的古城遗址、战国至宋代的古墓群等古文化遗迹,而荆坪村最显眼、最著名的建筑便是潘氏祠。

荆坪潘氏祠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初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后重建于嘉庆六年,又先后于道光十四年、光绪十八年、民国三十六年进行了扩建与维修,礼堂戏台、天井、看楼、正殿、牌匾均保存完好。

潘氏祠大门楼上对称分布了十几幅泥塑,除了山水、人物、走兽这些高浮雕外,还有岳母刺字、姜太公钓鱼等画面感很强的浮雕。因为浮雕是在墙面的上端,需要仰视才可观赏,所以制作的艺人特地将浮雕做成了往下俯的样式。

新湖南客户端 实习生朱燕 记者 王铭俊 整理

参考资料来源:《乡土遗产保护规划中的文物认定——荆坪村古建筑群文物本体认定》《荆坪古村(上):潘氏祠、关帝庙、五通庙》《探访乾隆帝师潘仕权的故乡》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王铭俊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