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歌嘹亮——我的30年军旅点滴①:走出山沟当兵去

  新湖南客户端   2020-07-15 15:26:02

编者按: 人民军队是一座大熔炉。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我们刊发湘中一位农家子弟从军30年的30个片段,从其成长历程中可以一窥人民军队的风貌,领略军旅生涯的酸甜苦辣以及军人别样的风采。

文丨杨四华

今年是我当兵30周年,30年激情岁月,30年军歌嘹亮,30年风雨走过,30年砥砺前行。闲暇之余,拾掇文字,以30个小片段,记录30年历程,且为回忆,亦当鞭策。

01 走出山沟当兵去

90年正月初三,父亲因心脏病无钱医治离世,犹如一剂猛药,让我幡然醒悟。山沟里的穷孩子,再少不谙事,何日能出头?89年高考落榜,虽在复读,可成绩平平,看不到希望,何去何从?内心徬徨。

初春时节,一派生机。乡政府正在做的征兵宣传,让我突然看到了希望。回家和母亲商量,我要报名参军。母亲犹豫了,她认为,不到四个月就要高考了,努力努力,我应该有希望。母亲找二哥商量,二哥认为,我能吃苦,人又机灵,干事利索,去部队也可以考军校,还可减轻家里负担,也是一条好出路,他很赞成。

一边报名军检,一边继续复读。3月初,顺利通过军检,收到了入伍批准书。姐夫是退伍军人,邀请了几位亲朋好友,姐姐备了一桌子好菜,以酒为我践行。3月23号,在市政府招待所里,第一次穿上了没有肩章、领花、帽徽的草绿色的卡军装。

从此,我是一个兵。

02 北去的军列

黄昏时刻,站台上挤满了送行的人。我们这一批次的有60人,其他方向的兵已经送走了。

我的行李除了衣物,还有一袋子高中课本。母亲和姐姐一家人来了,还有高中同学。第一次出门就去那么远,去那么久,母亲肯定舍不得,噙着泪,把嘱咐的话,说了一遍又一遍:到部队要听首长的话,要多吃苦,活要抢着干,要考军校,要给家里写信报平安,家里不要牵挂等等……,我不停地点头应着。

上了绿皮火车,扒在窗口和同学们开着玩笑,“风萧萧兮易水寒”,全然一副壮士出征的样子。但当汽笛拉响,列车慢慢开动,看到站台上,还在擦着眼泪的母亲;同学们追着火车跑,挥舞的手慢慢消失在夜色中。此刻,泪水夺眶而出。

早前接兵干部说,我们是去南京当装甲兵。本来可以选择去长沙当消防警,但已在长沙工作的二哥坚决反对,理由是离家里近,离他也近,会想着依靠他,反而干不好工作,去南京远一点,凭自己本事干。

第二天一大早,列车到了长沙,转上了去郑州方向的车,到了郑州又转上了去连云港的车。这时感觉不对了,去南京也没有这么绕圈子的。没人敢问接兵干部,有人问得到的答复也是:到了就知道了。第三天凌晨二点左右到了徐州。我心想,去南京一定会在徐州转车南下,可到了徐州,也没通知下车,列车一直往连云港东行。到凌晨四点在一个叫“新沂”的小站通知下车了。

下车后,接兵干部点名分组,30人去了坦克团,30人分到步兵团,我被分到了步兵团。凌晨的风很凛冽,路边是砍的光秃秃只剩主干的法国梧桐,坐上敞篷的军用卡车,半小时左右到了团部门口。又是分兵,先来了一个“一毛二”,在我们30人中,左瞧瞧个头,右看看身材,还用手摸摸我们的胳膊,挑两人走了。然后两人一组,依次有人“领”走。我站在那里最久,像是“弃儿”,到最后才被“领”走,去了步兵连的新兵排。

从此,与步兵结缘。山里长大的孩子,经常爬山走路,腿脚板功夫好,当步兵也许是最好的安排吧。

03 军营第一步

凌晨到连队,上午就开始训练了。由于下雨,在宿舍练习叠被子,新兵班长手把手教,别看这“豆腐块”,技巧还真多。我们经验不足,长短尺寸把握不准,就在被子上做标记。中午没休息,练习站军姿,要求站一小时不动,两眼还要炯炯有神。下午部队传统介绍,参观“团史馆”,得知我们团是一支战功卓著、将才辈出的英雄部队,成立于1927年黄麻起义,从这里走出的将军有100多个,号称“百将团”。连队是团的第一连,是个红军连队。

军营的第一天,感觉班长像个唠唠叨叨的“碎嘴婆”,教我这个教我那个,自己就是一个“木偶”,被班长拧着过了。

后来的新兵生活一天比一天紧,像慢慢上紧的发条。队列训练单调乏味;体能训练从手臂力量、腰腹部力量到腿部力量;班长操练我们的方法繁多,谁完不成就上“手段”。譬如俯卧撑脚架台阶上,下面放盆水,谁撑不了,倒下去就会衣服全湿。有时手痛的吃饭连筷子都拿不动,脚痛的下楼梯像螃蟹一样。射击训练刚开始摸枪,兴致好高,可冰冷的地上一趴一上午,难受极了。初春的苏北,依然寒气逼人,不到几周,耳朵、手上、脚上长满了冻疮,手肿得像包子一样,还溃烂了。

△作者90年新兵战术训练(中排右一)

伙食费一块九毛五一天,吃饱没问题,但每天晚上都是面条,有点不适应。我就中午吃饭快一点,吃完再打一碗,晚上用面条汤浇热,享受我的“汤浇饭”。

班长是扬州人,对我们好起来像大哥一样,谁有个感冒发烧,他问寒问暖,又是拿药又是端病号饭;严起来凶起来像“土匪”,像“阎王”,仿佛要吃了你。在他面前,我们说什么都是“狡辩”,唯有服从、服从再服从。他知道我要考军校,更加对我要求严格。有一次练习仰卧起坐,我少做了。他问我为什么偷懒,我说我肚子疼,他挥起腰带,狠狠地抽在我肚子上,还爆粗口骂我。

那晚,躲在被窝里,我哭了,这是当兵唯一的一次挨打和流泪。不是打痛了难受而哭,而是心里憋屈的哭。心想当兵这么苦,当初何不好好学习?而且得知考军校要到第三年才能考,还有好多的条件限制,何时才能看到希望?可想到家人朋友对我的希望,想到来当兵的理想初心,这点苦和委屈又算什么。老兵都是这么过来的,别人能吃的苦我又为什么不能吃?在农村搞“双抢”、种地的苦都能吃,为什么这点苦不能吃?班长的这一腰带把我打醒了,从此我更加努力,再苦再累咬牙坚持。

三个多月的新兵训练在苦累中熬过去了,我因各项训练成绩优异而受到连队嘉奖。给母亲的信中,寄出了我第一份喜报。

04 五月来信

四月第一个星期天,是入伍后的第一次休息。班长安排我们给家里写信,报个平安。平时是没有个人支配时间的,晚上体能训练,训练后洗漱15分钟就熄灯了。

抓住这个机会,上午写了二十几封信,有给母亲、二哥、姐姐和其他亲戚的,还有复读班的一帮同学。还为两个不会写信的新兵战友代写了家信。信的内容千篇一律,主要是报个平安,告知我的通信地址,训练之苦累肯定不在诉说之中了。信封好后,经班长检查,再统一交收发室,盖上“义务兵免费信件”的红色三角形戳记寄走。

四月底,离家近的战友陆续收到回信了。按“规矩”,通信员把信先交给班长,先由班长检查哪里来的,再视情,依“表现”再发给本人。在班长面前,没有一口气完成50个标准俯卧撑的“表现”,想看信的“胃口”就只能被他吊着了。看到战友们来信了,我早已期盼“俯卧撑”了。

五月初的一天晚饭前,班长拍拍他的口袋,笑嘻嘻地对我说:“5封信,300个俯卧撑,看着办吧”。我内心高兴,二话不说撑了起来。但又感觉不对,边撑边问班长:“数量不对啊”,班长说:“有一封文字绢秀,是女同学的吧?加你50个,便宜你小子了”。信都是复读班的同学写来的,都是鼓励我不忘学习,报考军校,他们在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了。读着信,感觉又回到了读书的课堂,可想着在这里天天训练,连摸书的时间都没有,心里一片茫然。

母亲的回信是最晚收到的,也许是农村路途远吧。母亲不识字,信是大哥代写的。告知家里一切都好;父亲走了,田地里的活,大哥大嫂都帮着干了;庄稼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不要挂念;要记得看书,自己一个人在外注意身体等等。从信中,感觉母亲既在鼓励我要不怕累,肯吃苦,又在心痛我,惦记我,信一定是母亲含泪口述的。

母亲的信读了一遍又一遍,家书抵万金啊。

05 新兵下连

三个月的集中训练结束,我们下连队了。陆续有人调走,有去师团机关的,有去汽车队、修理所等直属单位的。新兵班长说:“想舒服,去机关小散单位,想出成绩,到基层连队干”。

我分到了连队八班,这个班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荣立集体一等功,叫“英雄八班”。班长是87年入伍的,四川人,军政素质一流,组织上多次要求他提干。他训练方法灵活,不仅教我军事技能,还教我带兵管理方法,不仅和我谈军事,谈打仗,还和我谈理想,谈人生。

△作者90年新兵下连后与战友合影(前排右二)

新兵训练是基础性的,是把一名老百姓培养成一名普通战士,而下连后的训练是要培养能打仗的战斗员,训练的强度难度更大了。班长知道我要考军校,更是给我加码压担子,全方位培养我。我普通话不标准,字的发音咬不准,经常被人笑,班长就要我天天读报。在他的带领下,我的军政素质突飞猛进,好多科目超过了老兵,有些科目在连队也数一数二了。

连长是我下连后不久才来的,是师侦察科的一个上尉参谋,个子高大,理个光头,英俊帅气,戴个墨镜。到连队后一个星期也不讲话,一下把连队的几个老兵“油子”给镇住了。听老兵说,连队多年没评上先进单位了,他是上级特派来的。连长对老兵管理严苛,“心狠手辣”,对我们新兵严慈并济,关爱有加。连长是在一次生产劳动中开始关注我的。连队的化粪池好深,粪勺舀不着,连长叫老兵回去找雨鞋,我说不需要,穿着解放鞋,直接跃入粪坑舀了起来。当时对我来说纯属一个很自然的举动,因为在家种田,猪粪、牛粪也是挑到田地,用手撒开的。可连长事后对班长说:“这小子真能吃苦,好好培养他”。

指导员了解到我是高中生,还是读文科的,经常要我帮他写个材料。鼓励我要抓住点滴时间学习。听了他的话,我周末休息时间从不打牌,都在看书。由于高一第一学期就分了文理科,我只有自学高二高三物理化学了。

下连后,不仅训练强度难度更大,生产劳动等突击性任务也多了。去泗洪县师农场抢割小麦,麦田一眼望不到边,一天下来,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去东海县埋铁路光缆,连干三天三夜,满手都是血泡。最佩服班长和他们那些老兵,平时看似吊儿郎当,可训练起来像“小老虎”,劳动起来像“老黄牛”。

下到连队,似乎有了家的感觉,工作有干劲,努力有方向,苦累也就不算什么了。

[作者简介:杨四华,90年入伍,从军30年,历任战士、班长、军校学员、军校教官、军校学员队队长;现为某军校副教授,大校军衔。]

责编:刘瀚潞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