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字》:“勤”与“沁”

贺美华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7-28 09:01:13

文丨贺美华

日前,我去省文旅厅办事,在走廊上遇到肖凌之先生,顺便进他办公室坐了坐。没想到,这一坐很有收获,有幸获赠了他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并亲笔签名的书《人生如字》。

我曾与凌之先生共事6年,直到我2017年履新前,他都一直是我的分管领导。在工作上,他缜密严谨,要求很高,我甚至有点怕他。但工作以外,他又随和豁达,与我更像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书里收集整理的文章,很多我都拜读过,有些文章甚至是在没有公开发表前,他就给我看了,说是征求我的意见,但我很清楚,以我这点水平,只有学习和敬仰的份,哪有提意见的能力?但文人视作品如珍宝,一般不肯轻易示人,能在未发表前给我看,这份情谊就已经很让我感动了。

短短2年,写出关于70多对谐音汉字、超10万字的文章。简单换算出来,相当于每10天就有一篇文章。这对于专业写作的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于一个身处领导岗位、每天会议不断、案牍缠身的人来说,却是相当不容易的。我曾私下问过凌之先生是怎么做到的,他告诉我,他从没有占用过工作时间写作,周末也还要回乡探亲或出差、加班,除此外,他的余暇时间基本上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他并非文学科班出身,也未曾接受系统的写作训练,以他自己的话来说,甚至有点先天不足和笨拙,之所以能有今日之成就,正好诠释了“勤能补拙”这一成语的涵义。

先生之勤,首在勤思,再在勤记,后在勤究。他做过地级市的副市长、宣传部长,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思辩能力,所以他写的每一篇文章,并不是为了某个字而写,而是深究了谐音字背后的逻辑关系及与当今社会的关联,充满了健康向上的核心价值观。他还有个习惯,就是善于记。文学写作,灵感是稍纵即逝的,他每次有突然而来的灵感时,就会随手拿笔记下来或者记到手机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勤记让他能够及时捕捉热点,写出有针对性的文字。勤究,则是一篇文章能立起来的支撑,对每一个汉字,他都溯其源、究其理,结合时代背景探寻文字的古意,再与当今社会现象相联系,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解决今人的困惑和矛盾。

读先生文章,如果要用一个字概括,那就是“沁”。每一篇文章,从谐音字起,悟真理,感人生,知得失,起是平常调,中曲正徘徊,余音更低回,一看便是会家写法。客观来说,文字并不算华丽,但就如春雨,随风入夜,润物无声;又仿佛置身一处入冬的花海,没有彩蝶翻飞,莺歌燕舞,只有傲雪耐寒的梅菊,淡淡地散发幽香;也如神交卢仝,一起品茶,两腋习习风生;更如为白石老人研墨,在林荫下、小溪旁,看他作《蛙声十里出山泉》,意境深邃悠远,与当下之快餐文化相比,读后自觉神清气爽,沁人心脾。

勤与沁二字,看似没有任何必然联系。但天道酬勤,唯有勤者,才能保持初心,持之以恒,最终结集出版;唯有勤者才可以少掉俗习,干净读书写字;唯有勤者才可以戒除杂念,写出沁人肺腑的文字。

写此文,是希望广大的读者,尤其是深处浮躁社会的年轻人,能多读书、读好书,能勤于事、竟于事,不忘初心则必成大器。多读点书,就算不能沁人,也一定能够沁己修身;即算不能为良将齐家治国平天下,只要每一个人都有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有无需提醒的自觉,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就算没来人世间白走这一回。

为官自律,为人旷达,为事谋成,为文求精,当师先生也。

(《人生如字》 肖凌之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

责编:刘瀚潞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