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如何在“新基建”中乘势而进?专家学者这样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5-14 06:49:24

导读

加快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本质特色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亮点、新希望。

自国家发改委明确“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大领域建设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就“新基建”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政策环境、狠抓项目建设、强化统筹协调。

具有比较优势的湖南如何在“新基建”中乘势而进?《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乘势而进 走在抢抓“新基建”风口前列

郭敦文

前瞻谋划、加快布局、有效运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制高点,有利于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引领性、关键性举措。

近年来,湖南发挥在新材料、电子信息、超算、国防科技等领域创新资源富集优势,“新基建”总体水平保持在国内领先水平:一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国内领先。长沙、株洲建成5G站点超过2000个,其他12个市州城区重点区域已实现5G信号覆盖;二是“新基建”项目进度加快。4月28日全省集中开工了144个重大“新基建”项目,包括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及5G基站建设等项目;三是“新基建”应用场景和产业化应用形成特色。长沙移动互联网、区块链、智能汽车、智能交通产业,株洲新一代智能轨道交通,湘潭智能装备等基于“新基建”的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特色鲜明。但是相对于上海、北京等地区,湖南“新基建”存在区域发展和发展领域不平衡、管理体系分割、项目投资筹资途径有限、创新基础设施特别是原创性科研设施竞争力弱等问题。

“十三五”末是新基建加快布局阶段,“十四五”是“新基建”深度发展的关键时期。湖南应统筹推进“新基建”规划、建设、应用和产业化,在抢抓“新基建”风口中走在全国前列。

坚持规划引领,深度前瞻布局

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国家和省、市层面“新基建”专项规划。有条件的地区可分门别类研究编制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专项规划,明确不同属性(公益属性、市场属性、融合属性)和经营性质的“新基建”的发展路径、技术路线、投融资渠道和项目建设方式。

在编制“新基建”规划时,要突出前瞻性和引领性,并将相关项目落实到空间布局和用地规划中去,充分发挥“新基建”对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坚持“新基建”与传统基础设施的深度融合、泛在兼容,通过改造、加载、融入等方式实现“新基建”迅速扩容。

丰富应用场景,提升产业基础

“新基建”重在建、管、用结合,为产业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赋能。

以“新基建”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比如在城市主要道路、高速公路上广泛深度应用智能网联、智能汽车技术,建设智慧交通信息网络,为车联网、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新兴技术应用提供必要条件。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推进能源精准计量、柔性生产、补峰入网和双向流动。

以“新基建”推动制造业产业基础高级化。在确保国家安全前提下,加强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互联网双创平台等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共享、应用,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在制造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构建全过程科技创新生态链、自主可控供应链。

以“新基建”推动消费升级。加快运用5G、卫星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改造城市路灯、电梯、综合管廊等市政设施,打造智慧景区、智慧公园、智慧医院,推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络教育、网络娱乐、居家看户、网络安全、智慧医疗、智慧体育、智慧旅游等方面消费。

推进多元投资,理顺管理体系

“新基建”是支撑新产业、新生态、新管理的基础载体,建设领域广泛、投资规模庞大。据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基建”新增投资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左右,需要改革投融资体制、激发市场活力,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

首先应理顺“新基建”管理体系。“新基建”涉及到交通、工信、科技、教育等职能管理部门和电信、电力、能源、市政、工业等领域,是一项综合性、体系化工作。国家层面应出台推动“新基建”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专项财税、金融、土地等支持政策;应强化各级发改委在“新基建”中的统筹协调、组织实施职责,成立专业管理部门。要强化“全国一盘棋”理念,形成国家统筹、地方负责、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避免条块分割、区域分割。

还要有效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引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建议明确三类“新基建”主要筹资渠道: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资为主,并注意厘清中央和地方财权、事权关系;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产出效应明显,应积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同时优先安排特别国债、专项债、基础设施信托基金投入“新基建”项目,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施加计扣除、加速折旧等财税举措,支持企业加大“新基建”投入。

(作者系国家高新区发展战略研究会研究员)

更好发挥民营企业在“新基建”中的作用

傅曦

4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加快信息网络等“新基建”,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以“一业带百业”,助力产业升级、培育新动能、带动就业创业。

当前,我省主要通过对国有企业和上市公司重点项目的支持,用投资驱动和科技创新发力“新基建”,抢抓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我省4月28日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中,与“新基建”相关的有144个。在加快“新基建”进程中,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应更好参与其中,建议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发力。

——放宽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的准入条件。

我省“新基建”主要包括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四张网”以及5G基站等,涉及多个行业和多条产业链。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有利于细化各产业的市场分工,充分发挥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形成上中下游完整的产业链条。

一是全面落实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的政策措施。除城市轨道交通、5G基站、公共大数据中心等重大项目外,政府应在制定行业规则、设施标准等基础上,加快制定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分行业、分领域、分业务市场准入的具体路径和办法,破除信贷、创新、招投标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的隐性壁垒。

二是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于清单之外的所有行业、领域,应给予各市场主体公平参与的机会。同时合理确定投资资格,不设置超过基础设施项目实际需要,与项目投融资、建设和运营无关的准入条件。

三是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科创型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新基建”。可采取项目混改、技术入股、知识产权入股等多种形式,同时加快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发展,全面打通和拓宽民营企业、民间投资进入“新基建”领域的渠道。

——扩大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的资金来源。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当前我省各级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应创新“新基建”投融资模式,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投融资格局。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级“新基建”项目资金,加大省本级财政科技投入,以产业培育、企业孵化、以奖代补等方式加大对“新基建”项目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好科技创新投资基金、科技补助资金,进一步优化财政在“新基建”方面的投向和结构。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撬动作用,放大“乘数效应”,通过产业引导基金、担保基金等不断吸引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到“新基建”项目建设中来。

二是针对“新基建”项目重技术创新、轻资产、缺少抵押品的特点,银行等金融机构应打破“抵押品依赖”,开发以未来收益权为主的金融产品以及知识产权抵押产品。

三是针对“新基建”建设周期较长、投资回报期长的特点,重点发挥信托、保险等长期资金的作用。信托机构可设立“新基建”投资信托计划或投资基金,从单一项目入手,提供长期债权资金。信托机构还可牵头与保险公司等开展长期资金合作,参与投资“新基建”项目。

四是推动在“新基建”领域比较成熟的民营企业抓紧上市。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各类股权投资基金,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基建”创新企业。

——优化民营企业参与“新基建”的市场环境。

以岳麓山大科城、马栏山文创园建设为重点,以更高标准和要求打造我省“新基建”项目发展的软、硬件环境,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项目监管与服务、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等工作。

一是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新基建”项目投资流程,提高项目投资参与的便利化程度,减少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项目的交易成本。

二是加快出台“新基建”建设、运营和管理的标准规范、管理办法、法律法规等。支持通过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引导企业数字化转型,扶持发展第三方数据安全企业,确保网络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加强对“新基建”的安全监管。

三是消除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参与“新基建”的顾虑。政府在PPP项目中既是商业合作方又是项目管理方,应加快建立诚信机制,明确投资回报预期、违约责任等,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厘清特许经营和PPP的关系、界限。同时完善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保障PPP项目规范、稳健、顺利运行。

(作者单位:民建长沙市委会)

加快大数据中心建设 培育高质量发展强劲动力

许安明

大数据中心是“新基建”的重要内容,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载体,是疫后稳投资、稳增长、扩内需的重要筹码。中共湖南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强调,“加强大数据中心等基础建设力度,培育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近年来,大数据中心作为数据存储和应用的关键基础设施,在政策红利和数字经济加速发展双重刺激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大数据中心建设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建设投资大。大数据中心属于重资产行业,不仅要投入成千上万台服务器、路由器、光模块等硬件设备,也要对操作系统、散热系统、防火墙等基础设施管理等进行投入,还有较高的场地、运维成本。

二是回报周期长。大数据中心要实现盈亏平衡,一般需要8到10年时间。因此在建设时须兼顾现时性、通用性、前瞻性和拓展性,需要预判未来至少10年的技术趋势,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是价值时限短。信息设备存在使用年限、折旧等问题,相较于“铁公鸡”等传统基建,服务寿命较短,必须在使用周期内挖掘价值。

当前,我省建设的湖南云巢东江湖云数据中心、湖南地理空间大数据中心、中国联通长沙云数据中心等已投入使用,芙蓉云大数据中心、永州华为云计算数据中心、中国移动云龙大数据中心等正在加速建设中,但是存在应用规模不大、应用深度不够、应用成效不高等问题。为此,我省大数据中心建设既要立足未来,以战略性思维适当超前布局,也要着眼于高质量发展需要,精准对接应用市场、实现良性循环。

——契合新兴优势产业,形成同频共振。

我省重点发展的20条新兴优势产业链具有产业基础、龙头企业和数字化基础,具备大数据应用条件。

一方面,应大力促进大数据中心与新兴优势产业融合渗透,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智能化进程。推动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在新兴优势产业上应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提高协同效率;加快数字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促进产业链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本地市场需求,促进新材料、自主可控计算机及信息安全、IGBT大功率器件等关联度较高的产业链发展。

另一方面,要发挥应用对大数据中心建设的带动作用。支持三一重工、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等龙头企业更多应用服务本行业的我省本土大数据中心,推动其向产业链上下游服务延伸。鼓励企业通过“数据服务外包”直接购买大数据中心服务,以消费促进大数据中心建设。

——瞄准创新创业平台,发挥乘数效应。

智能时代,创新创业平台会产生较为密集的数据流和业务流,对大数据中心具有内在需求。

为此,建议重点围绕两大平台推动大数据中心建设:一个是数字消费平台。顺应疫情期间电子商务、网上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直播等平台经济呈现出爆发态势,设立专项资金,通过贷款补息、房租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源和民间资本加大对平台经济大数据中心的投资、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支持芒果扶贫云超市、58同城等有影响力的平台企业整合资源,打造一批算力超强、需求明确的大数据中心;另一个是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国防科技大学天河二号等平台的算力优势,构建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存储管理的高性能计算创新大数据中心,提升服务中小微企业创新的能力。

——聚焦智慧城市建设,释放数字能量。

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质是基于大数据中心之上,用物联网实现虚拟空间与现实城市的集合。长沙、湘潭、衡阳等地已开启智慧公安、城市数据大脑、智慧政务、智慧交通等智慧城市建设,为大数据中心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

因此,建议以地级市为单位,推动各市(州)与腾讯、电信运营商、世纪互联等数据类龙头企业深化合作,大力实施“一市一中心”工程,建设集政务、地理、交通、气象等全要素数据资源的大数据中心,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提供统一支撑平台。同时明确管理主体,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管理机制,推动财政建设信息项目上平台。将城市智能化终端设施网络建设和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纳入“十四五”规划,全力提升城市治理水平。鼓励各地总结建设实践经验,制定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指南。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让5G技术为湖南传媒业发展赋能赋智

彭文忠 刘紫薇

5G建设是“新基建”的领头羊,将带动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进一步突破通信速率和覆盖面瓶颈,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各行各业主要信息基础设施的关键所在。传媒业是以信息服务为主导的行业,也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南传媒业应抓住发展新机遇,在5G技术加持下加速实现数字化、泛在化和智慧化发展。

以5G技术助力传媒转向数字化,开启云端运作和传媒新样态

在统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以5G建设为代表的“新基建”在医疗服务、科研攻关、在线教育、复工复产等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促进了传媒业创新。比如针对综艺库存告急、录制困难等问题,湖南卫视积极运用“云思维+数字化技术”,率先实践“云录制”这一全新综艺制作模式,其中《歌手·当打之年》采取了与芒果TV台网联动形式,并引入“5G云模”技术及AI人像识别处理技术,赢得了“收视与口碑齐飞”。

由国家广电总局特批、国网共建的第一个广电5G国家重点实验室日前已正式落户湖南广电,应进一步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电视湘军”发挥内容、平台、品牌及人才优势。应依托5G技术搭建数字化平台,实现传媒业和其他相关产业的云端运作、云端链接,有效规避不稳定环境带来的风险,提升文化传媒产业“弹性”生存能力。同时加快把娄底万宝新区移动互联网产业区、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等打造成全省新经济发展极,以数字化驱动视频直播、电子商务、广电传媒、大数据、出版等板块,开启更多传媒新样态,使湖南传媒业更具生命力、竞争力、影响力。

以5G技术促进传媒实现泛在化,引领跨界发展和场景消费

5G时代因数据传输速度的提升及物联网的普及应用,为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扫清了障碍,“万物皆媒”将成为现实,且为可提供沉浸交互式场景体验的音视频类媒体产品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各个行业都将出现“泛媒体化”。工信部近日印发《关于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促进新型信息消费,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广电传媒企业和内容提供商等加强协作。

对湖南传媒业而言,首先应深耕新闻报道、影视传播、广电传媒、广告出版和文娱等领域,提早布局智能终端、智能穿戴、VR设备等产品应用,进一步扩大“沉浸式场景体验”覆盖范围。比如新闻媒体可以运用诸如VR全景相机、3D模型、3D全息投影、三维立体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打破传统新闻距离和空间上的局限,带领受众沉浸式“阅读”第一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新闻,还可利用5G+VR、AR实现文艺体育活动赛事的直播互动等。

其次应注重受众基于消费模式转变而带来的广告接受习惯改变,创新广告呈现方式。比如在各大商场广泛覆盖全景虚拟购物导购云平台,让用户获得“嵌入式”“全场景化”广告体验,补齐媒体盈利“短板”。

以5G技术推动媒体应用智慧化,实现智能推送和优质传播

5G网络具有大带宽、低时延、海量连接的特性,可为人工智能(AI)更高效、精确、稳定地运作提供坚实技术支撑。“5G+AI”运作系统可助力传媒实现更为优质、精准的内容生产、分发、监管和运营,是媒体智慧化应用的基石。

5G技术使数据采集更加快捷方便,湖南新闻机构、主流媒体等应主动拥抱这一成果,与大数据行业融合,利用5G匹配的强大传感器、算法机制来捕捉分析相关数据。要利用好新闻机器人等智能生产工具,对现场采访内容、各大网络平台数据以及用户公开发布的信息进行挖掘、收集、分析,并快速生成文字、音像等格式内容,提升新闻生产效率和丰富性。

“数据从用户中来,到用户中去”——湖南主流媒体应广泛收集受众行为信息,进行大数据画像,以利于实现新闻内容的精准、智能推送。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报道中,可通过分析社会态度、舆论情绪等数据,高效生产具有针对性的新闻内容,并准确推送到各个节点,一方面更好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优化用户体验、激发更多潜在需求、衍生多元服务,从而大大提升媒体服务价值。

(作者分别系湖南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传媒产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依托“新基建”推进社区智慧化建设

刘燕奇

国家发改委4月20日首次明确新型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其中,融合基础设施是指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打造以智慧社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智慧城市,就需要大力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是体现基层精细化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载体。智慧社区是指通过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为社区群众提供政务、商务、娱乐、教育、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便捷服务的模式。当前,我省应把握加速“新基建”契机,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推进社区智慧化建设——

一是坚守“生态化”建设目标。以成片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加快打造智慧城市、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加快低污染、低能耗、可持续产业园区集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新基建”背景下探索智慧社区建设,需要不断迭代“互联网思维”、不断引入高新科技落地应用。应通过优化布局,持续探索将智慧人居所具备的场景优势、整合优势等与“新基建”发展结合起来,比如推广无纸化办公和各类共享设施,多途径降低各类资源消耗;应加快数据治理步伐,构建从“城市大脑”到“社区细胞”的数字化治理体系,提高信息流转速率和综合服务企业的精准度;积极出台切实举措,鼓励新建社区配套装配式建筑和节能建筑,推广使用光伏玻璃、采取集中供能等,让社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发挥创造性、实干性、示范性作用。

二是筹划建设“未来社区”数据中心。在数字化发展趋势下,5G网络、数据中心、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已成为行业新风口。建设智慧社区能整合共享区内衣食住行的大数据,消除数据孤岛,优化融合基础设施的资源调配,并有效提升有关部门的快速决策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因此,应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综合性共享数据平台,通过“互联网+大数据”加强社区数据采集、挖掘、利用,实现社区与相关部门统一标准、便捷即时、精准联动的数据共享,让数字社区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支撑。常态化防控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面临业主诉求升级、物业市场分化等现状,智慧社区依托“新基建”的核心应在于物联网建设,通过5G技术实现万物互联的数据采集,可以更好追踪并解决行业问题。比如构建智慧停车平台,在居住人口较多、车位紧缺的社区周边增设立体停车场、引入智慧停车系统等。

三是打造智慧服务中心。学习各地先进经验,因地制宜打造“流程最优、服务最便、体验最佳”的社区智慧型服务平台:在社区配置智慧政务自助一体机、自助受理文件交换柜等;以人工智能和5G技术的广泛商用为契机,设立智慧文娱中心,提高社区综合服务能力与用户黏性;以智慧党建、柔性党建强化网格化党组织建设;社区中心可依托政务服务网开通“网上服务大厅”,高标准打造政民互动的政务服务网站,实现实体大厅和网上大厅“双轨”服务,切实让“群众少跑路,信息多跑路”,变“群众来回跑”为“部门协同办”。

四是搭建数字化精益管理平台。以社区人口基础信息和条线信息数据为基础,实现社区管理、社区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的智慧共享和无缝闭环衔接。通过智能终端设备以及社区相关配套设施,建立起覆盖健康生活、社区安防、通勤物流、智能零售、文娱教育等社区服务应用场景;将家居与社区智慧生活场景打通,整合梳理用户行为数据,深挖场景背后的用户需求,进而更有效地融合基础信息资源,更好地赋能美好生活;在获得授权后,利用信息技术动态分析区域内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和居民生活轨迹、消费指向等,科学布局建设集购物、休闲、餐饮、健身、24小时药房等于一体的智慧服务中心;建设智慧学习系统,建立并落实居民学习机制。在抗疫期间,尤应通过健康码、无感体温监视系统等实现社区健康大数据共享,协助有关部门予以科学统筹,提升城市的智慧应变能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5月14日05版)

责编:李絮枫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