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4)//还是吉首的米粉有嚼头

  大湘菜报   2020-04-13 15:42:06

文/胡红

求学在外,每每念起家乡吉首,心中惦记的,除了浓浓的亲情以外,总也割不断、除不去的还是对家乡美味的挂念。这其中尤甚的要数家乡的米粉。

名声在外的米粉很多,且不去说那云南的过桥米线,也不论重庆的酸辣粉和沙锅粉,做法不一样自然也无比较可言。单单放眼湖湘,声名响亮的就有长沙老字号的和记米粉和常德津市的牛肉粉。慕名前去的人不少,未能免俗的我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或许是对其期望太高,又或是名声在外而已,每每高兴而至失望而归,总觉它们或是油腻过重或是嚼之无味,总也比不上家乡的米粉香,比不得家乡的米粉有嚼头。

最盼望放假回家的时刻,下了火车,天还没有亮透,拖着大包小包与一身的狼狈不堪,却直奔粉店而去……米粉,是我多年来抹不去的特殊情结。自记事起,米粉就是我的保留节目。早,可以追溯到学前年龄,那时随爷爷奶奶一起住在桐油坪的党校大院,师傅的包点做得地道,可我却忠于米粉。小学时期米粉曾一度从我的食谱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学校准备的营养早餐,那时的我挺困惑:米粉难道就被拒于营养的大门外?中学六年实在难熬,记忆中学校的米粉曾被大家戏称为“钢丝粉”,而我觉得“好筋道”或许更为贴切,常常是掉在地上弹起老高,即使这样,也丝毫不减我对它的热情。大学四年本以为会戒掉“粉瘾”,却发现原来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其实,有着米粉情结的又何止我一人?大胆地作个结论,家乡的早餐市场80%或者更高都被这大大小小、遍布大街小巷的米粉店所垄断。消费引导市场,这庞大的消费群体自不需我去评说了。

家乡小城中星罗密布的米粉店就像散落的珍珠一样,分布在各个大街小巷。一条不足百米的街上开上两三家也是常事儿,数不过来。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名气远扬,各具特色的小店却人尽皆知。

且不说它的味道如何,单是看它样子也会让你垂涎三尺。红的红得透亮,白的白得纯净,绿的绿得透亮,满满的一大碗,无不显示出湘西人民的豪爽。

米粉的供应是固定的,每天天蒙蒙亮,送粉的师傅就开始活跃在小城的各条街道,米粉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的是粉的嚼头,绵而无劲的米粉吃起来味同嚼蜡,而硬而难嚼的米粉则会被称为钢丝,因此,米粉的韧劲需恰到好处。

米粉送到后,先放入清水中浸泡,泡去米粉表面的浮衣,这道工序便完成了。热气腾腾的骨头汤,香味四溢的臊子,在香气与朝雾的融合里,小店开张了。

米粉的味儿出在臊子上,臊子的好坏浓淡直接影响的是米粉的色香味。这道工序上可谓是五花八门,各显神通。但凡你能想到的,大都可以一饱口福:肉丝、肉沫、肉片、猪肚、猪脚、排骨、猪杂、肥肠、牛肉、牛肚、牛杂、鸡肉、三鲜……稀罕一点的还有鸽子肉。至于炒制方法,那可就是八仙过海了,同样一种臊子还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细细品能品出七滋八味儿来,或许这就是大家乐在其中的原因吧。

晨曦中,迎来第一位顾客,碗里已经放好了姜葱蒜,添上了油盐酱,米粉也已经用特制的竹勺在翻滚的开水中烫过了,客人却迟迟没有下定决心要什么臊子才好,是啊,牛肉,肉沫,排骨,酸辣肉丝……是哪一样都想吃,虽说可以每天转着花样吃,却总是觉得每天的感觉都不一样。还是老板娘善解人意,每样都来上一点,这才心满意足地坐到桌旁去了。

桌上的东西也不逊色,酸豆角、酸辣椒、醋萝卜丁、大蒜瓣儿,还有老板秘制的火烧辣椒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大多数地道的吉首人是不会忘了给米粉加上一点地道的河溪香醋的,毕竟醋香也是必不可少的嘛。不喜欢在米粉里面放汤的,可以再拿个小碗盛上一碗骨头汤,翠绿的小葱,加上一层细细的磨油,腾腾的蒸汽模糊了你的眼睛也唤起了你幸福的感觉,幸福生活就在这一刻得到升华。

一天之计在于晨,吃上一顿美美的早餐,这一天的精神气儿可就上来了。心满意足地抹抹嘴,各奔各的事儿去了。

不曾忘记小时候读书犯了错,老师总会说:“你们这些小屁孩儿,莫怕是吃粉吃得太多,给撑懵了吧!”如今妹妹的老师也会拿着这个来说事,一不小心,这倒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了。是啊,曾经的小孩如今也为人师了,而这吃米粉的习惯却一直传承下来,没有太多的说辞,就这么一代代习以为常地流传下来……

祖父用米粉做早餐,父辈也离不开米粉,而到了我们这一代,走遍千山万水,也是万万不会忘了家乡的米粉的,这一种浓浓的米粉情结,怕是如同这思乡的情绪一样,挥也挥不去……

(本文系“难忘家乡那碗粉”征文活动投稿作品,竭诚欢迎广大读者朋友赐稿,我们将择优刊登。来稿请投115624755@qq.com,并请附上作者简介及相关图片。联系人:达庆玙 联系电话:18974857466)

责编:达庆玙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