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粉,那些店,那些人……

  大湘菜报   2020-04-17 09:54:50

整理/曹婕妤

说道湖南的早餐品类,一碗粉最是受瞩目。呲溜呲溜,几筷子下肚,胃一下子暖活起来,人也精神多了。在这片胃口刁钻的土地上,连桂林米粉也能扎根,可见湖南人对粉的追求,如同嗑药一般是有瘾的。长期以来,也涌现不少历史留名的老店,留下不少炙脍人口的史话,我们一起来窥知一二。

黄春和:一担粉打出一片天

1938年长沙文夕大火 ,36岁的黄春和带着妻子挑个米粉担子到长沙谋生 ,选在南门口肩挑贩卖。每天半夜起床磨米面烫粉皮早上开始叫卖。

那时南门口小菜贩子多他夫妻手脚勤快米粉质优价廉生意还不错。过了一年就在一家绸缎铺门前搭了个木板窝棚营造了一个聊遮风雨的摊位。

两夫妻昼夜勤作碗盏洗得干净米粉用猪骨炖汤佐料适当味鲜量足深受小市民欢迎不到两三年就赚了不少光洋。于是就在织机街一家理发店旁边租了一个铺面开起黄春和粉馆还雇了一两个帮工。又经营了 2他便买下这个铺面自己当老板雇工上十人分工有记账掌锅、磨粉、跑铺、跑堂、拉风扇的。

拆除前的南门口黄春和粉店

1945年至 1949 年为黄春和鼎盛时期这段时期 黄春和扩充店堂开设雅座雇工 20余人并在乡下购田建屋成为南门的商业大户

和记: 18 个金瓜”事件

民国十八年 (1929 ),孀妇李氏吴有珍为维持生计带着两个儿子李益和、李福生在长沙北门外吊桥外湘春街 ),摆了一个米粉摊。由于汤粉货真价实接待热情生意颇兴有所盈利便于次年购得一间 30来平方米的铺面开设米粉店。为了祈求和气生财故取店名和记。开业之后和记继续保持制粉讲究、汤鲜味美、服务热情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渐渐卖出了名气

外湘春街和记粉馆旧影

和记粉馆之所以名声大振 ,也与粉店发生的一件奇事有很大关系。和记粉馆开业一年后店后面所种的一根南瓜藤竟结出了 18个色泽金黄的南瓜在藤首的个大南瓜上面又长出了两根蔓形状很像龙须瓜藤又好似一条卧龙一时广为传扬招来众人观赏 和记店名遂不翼而飞远扬四方生意更加 兴隆,

栖凤渡鱼粉 庞统 志气的 “乡野之味”

传说庞统起初并不被刘备重用,只得个耒阳县令的小职。一次,他投宿栖河古渡小镇,因心事重重,食欲不振,一夜辗转难眠。第二天起床已是晌午时分,顿觉饥肠肚饿,而店家早已卖完了吃食。恰巧一名渔翁打鱼回来经过此店,店家便急中生智,买了一条河鲢鱼,立刻杀了熬成鱼汤,加入当地的五爪朝天红椒粉、调入当地特产豆膏、茶油等佐料,用家里过节备用的干切粉做成一碗鱼粉。

庞统食后汗流满面、胃口大开、酣畅淋漓,顿时觉得精神抖擞,大声赞道: “此乡野之味,亦可登大雅之堂!快哉!快哉!”到了耒阳,他励精图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因庞统号凤雏,为纪念他,后人把庞统夜宿的古渡称为栖凤渡,而那碗激励其心志的鱼粉称为“栖凤渡鱼粉”。

民国初期的面粉摊

与常德米粉血脉相连的人和事

常德米粉是湖南闻名的一种地方风味小吃。早在清光绪年间常德就有了生产米粉的店坊生产的米粉又细又长。 而关于它的来源,米粉江湖上还流传着三种不同的说法,也对应了几种人。

第一种说法是当年李自成余部发明了常德米粉。相传明末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兵败退出北京,于 1645年率部在湖北通山九宫山神秘消失。据当地民间传说,李自成已退隐到湖南石门夹山寺,其部下流落在津市澧县一带,因大都来自北方,自小吃麦面长大,吃不惯米饭,闹水土不服。于是他们想办法把大米演变成像麦面一样的粉条,用开水烫热后食之。后来,常德人逐渐接受并加以改进,使其口味变辣变咸,并加入其它香料,于是就有了今天常德牛肉米粉的样子。

第二种说法是维吾尔、回族人创造了牛肉米粉。历史可追溯到清朝雍正皇帝时期。当时实行 “改土归流”政策,新疆维吾尔人的一支迁到今常德南碈附近地区定居,另有一支回民更早就在澧县澧东乡(靠近津市)定居。维吾尔、回民本来喜吃牛肉面,他们便以当地原有的米粉替代面条,创造了最早的牛肉米粉。当时的牛肉粉口味清淡,其实是清真特色牛肉米粉。

第三种说法源于东汉马援率兵路经津市,当时此地为 “瘴疠之地”,许多将士患瘟疫,当地名医将香药沉入自制的牛肉汤中,使其腥味散去,末了将当时的炒粉下入汤中,将士吃后精神振奋,瘟病全无,后来这种牛肉粉便传了下来。

如今说起常德米粉,就无法不提到一个人 ——刘聋子。1930年,一个当时毫不起眼的人来到了常德。这个人就是“刘聋子”粉店创始人,原名刘松生,幼年因患中耳炎导致耳聋。

津市刘聋子粉店

刘聋子在常德以经营米粉为生,每天穿梭于大街小巷,与清真寺回维民交往深厚,学到了独具特色的牛肉烹制手艺。

转眼到了 1938年,常德遭日本飞机轰炸,城区所有酒店、旅馆、客栈逐渐被迫关闭或迁往外地。津市却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尚能偏安一隅,周边商人纷纷到津市经商。这年,刘松生举家迁往津市,开起了粉馆,粉馆店堂不大,房屋简陋,八张方桌一溜靠东摆放,店堂内终日肉香氤氲,往来食客络绎不绝。

1938年的一个夜晚,日寇飞机轰炸常德,刘聋子听不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只觉得地动山摇,仿佛是世界的末日到了。第二天开门看到满街都是逃难的人,人们都为了逃命,谁还记得开门做生意。这时,刘聋子的姐姐和姐夫赶来,要拉他逃命。刘聋子舍不得那锅煮好的牛肉和那筐滑嫩的米粉白白浪费,情急之下,干脆分给逃离的难民吃,不收一分钱, 他的这一举动,无疑给自己做了一回广告。人们不单知道这个刘聋子的心好,而且牛肉粉也做得好。

责编:曹婕妤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