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应如何推进消费市场扩容提质?听听专家怎么说

  湖南日报   2020-04-09 06:39:35

导 读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当前正成为中国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

党中央要求,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

抗疫形势日益向好之下,湖南应如何推进消费市场扩容提质?《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合理增加公共消费 助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禹向群

公共消费是国民消费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能带动居民(私人)消费。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标志着增加公共消费被列入了应对疫情和化解宏观经济运行矛盾的政策选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消费占最终消费支出的比重一直稳步上升,2018年占消费比重达27.5%,占GDP产值的16%左右。公共消费增长1个百分点,预计能够直接和间接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以上。今年1-2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23.7%,增速比去年同期回落30个百分点。具体到湖南,因经济发展下行压力较大,扩内需面临严峻挑战,急需通过合理增加公共消费,进一步释放省内消费需求,助力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着力供给侧,扩大教育消费需求

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抓住5G加速布局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机遇,积极开展“互联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和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及改造升级,加快多媒体教室、学生机房建设和网上教学平台开发,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

加快建设“湖南教育云”。以财政投入构建覆盖全省的教学资源云服务体系,推进省、市、县三级优质教学资源联网共享。发展互动教学、个性定制等在线教育服务。鼓励省内骨干教育机构和企业建设网络教育商城,扩大线上线下结合的教育消费。

开展优秀教育教学视频版权收购。依托全省优质教育资源,选择一批名师名家录制职业技能培训课程、特色专业课程等教育教学视频。通过政府购买方式,采集到教育教学公共服务平台,适当收费或免费播放,实现资源共享。

增强教育公共资源供给。利用互联网将优质教学资源输送至欠发达地区,缩小城乡教学差距。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持续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健全城乡校际帮扶机制,全面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谋划新基建,扩大信息消费需求

推进“创新型湖南”战略。探索推出科技前沿推进、重大科技跨越、关键技术突破、技术创新引导、创新能力提升等科技行动专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应。

全面落实“宽带中国”战略。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动长株潭“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城市群)、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群及长沙、湘潭、益阳信息惠民试点城市等国家级信息化试点示范。

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基建。截至2019年11月底,我省共建成5G基站近3000个,而长沙市截至2021年5G基站需求有20000座,需求增长空间较大。

完善物联网部署。探索开展第六代移动通信(6G)、量子通信等新型网络研究建设,打造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新一代通信网络。提升大数据基础设施水平,支持建设一批公共服务、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数据中心。

探索跨区域共建共享模式。建设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推进工业互联网内网、工业企业外网建设计划,促成信息资源集成共享。

探索新健康,扩大医疗消费需求

推进公共医疗卫生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握疫情过后医疗卫生大发展机遇,开展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优化完善疾病防控及医疗卫生治理体系。增加医疗卫生财政投入,着力破解基层优质医疗资源欠缺、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扩大医疗卫生公共支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医疗设施建设。合理规划布局大中小医院,科学配置医院数量、医院等级、医院规模。平战结合,适当建设一批生化战略储备医院。

促进智慧医疗消费。建立涵盖全员人口信息、电子病历和电子健康档案的省级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推动扩大医疗健康信息消费;发展线上线下联动挂号预约、移动支付、药品物流配送、健康咨询等网络医疗消费;加快远程会诊应急服务平台建设,广泛开展互联网诊疗服务。探索市场经营、政府补助方式,推进医养结合,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和老年护理机构,建立适合省情的老龄人口服务体系。

托底新社保,扩大民生消费需求

改善低收入群体生活条件。加大城镇老旧小区、农村公路、农村自来水、农村电网、农村厕所、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机构等投入。强化弱势群体扶助,对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困难群体实施紧急救助。

坚决守住民生底线。我省现有19.9万未脱贫对象,主要为贫困老年人、残疾人和重病户。应完善大病救助和医疗保险制度,提高社会救助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完善政府临时储备制度,最大限度保障好各类生活必需品。采取实物帮扶、现金救助等多种形式,丰富临时救助形式、方法,提高救助效能。掌握受疫情影响生活困难家庭情况,及时将符合条件者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强化特殊地区和农村落后地区民生保障。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境地区、老工业地区、资源型地区、生态退化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和公共资源配置力度,提高特殊群体满意度、幸福感。

(作者单位: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推进“四个转变”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刘敏 尹向东

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要大力开展消费扶贫行动;3月27日,习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审议两个关于脱贫攻坚的文件时,首次提出“合理增加公共消费,适当提高财政赤字率”,为消费扶贫的深入实施指明了方向。

为落实党中央部署,中共湖南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强调“做好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帮扶,搞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做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需要建立消费扶贫长效机制,推进“四个转变”则是构建消费扶贫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推进短期“帮扶”向长期“共赢”转变。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地方对于消费扶贫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这只是在疫情之下为实现今年全面脱贫要求而采取的短期帮扶手段,一旦贫困户脱贫摘帽、扶贫工作队撤出,消费扶贫就结束了。而事实上,消费扶贫应立足脱贫攻坚成果长久巩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城乡经济融合发展的需求,由短期“帮扶”转变为城乡供需有效对接的长期“共赢”。其关键点在于建立“产业扶贫—消费扶贫—消费需求”的无缝对接机制,使农产品及相关服务的生产端与需求端协调一致,通过有效满足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实现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

因此,各级政府应做好城市居民消费需求调研与统计预测,结合贫困地区实际状况,引导群众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农产品,推进贫困地区长远发展和贫困对象稳定增收脱贫,实现消费扶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长期共赢。

——推进粗放型产品供给向精细型产品供给转变。

一些贫困地区的消费扶贫难以形成长期合作共赢局面,根本原因在于当地农产品不符合城市居民高品质、绿色、健康等消费需求。如有些农产品没有经过系统加工、包装和检验,也没有进行食品安全认证,没有可持续供应的能力。我省很多大型超市没有设立扶贫专区,原因也在于此。即便是扶贫单位购买贫困地区产品用作福利发放,因为产品品质、品种问题也难以长期坚持下去。

鉴于此,应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产品供给由粗放的原生态产品转变为健康、绿色、高品质的精细型产品。其关键点在于大力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供给的品质化、多样化、品牌化,从数量、质量和美誉度等方面切实保障供给的可持续性。这就需要政府强化消费扶贫中的农产品质量监管,同时对农产品进行适度包装,大力打造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品牌,不断增加优质农产品品种。

——推进纯服务型平台向利益联结型平台转变。

目前,我省消费扶贫服务平台主要由省商务厅牵头搭建,引入了电商企业、展销企业、农产品销售企业等。但这是一种纯服务型平台,体现了政府的行政帮扶、企业和社会的无偿帮扶,平台各主体之间没有根本利益的联结点,合作机制比较松散。

为此,应大力推进消费扶贫的纯公共服务型平台转变为价值链、供应链、消费链“三链融合”的全链条利益联结型平台,通过公共利益、市场机制、社会责任三者有机融合,提升平台的市场牵引力、运营支撑力、服务竞争力、发展生命力。其关键点在于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消费扶贫模式,使消费扶贫服务平台各个主体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各级政府可引导当地电商企业加强与淘宝、京东等全国知名平台合作,使电商、物流配送能真正下沉到贫困地区;在大中城市超市、商场、农贸市场等实体店设立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专区;举办或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展销会、博览会,稳步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进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贫困地区农产品质量及相关服务难以满足城市居民消费需求,其根源在于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比如不达标的生产环境、粗放式生产加工、分散式小农生产,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农技指导和应用、农户文化科技教育程度低、市场契约意识不强等等,导致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不高、供给不多、价格不稳、竞争力不强。

大力推进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其关键点在于坚定不移走精细化、特色化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科学引入与培育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加工企业,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贫困地区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当地政府应定期组织贫困户开展免费农业技术教育培训,聘请农业专家进行实践指导。应大力培养与强化贫困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信用意识、契约精神、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安全卫生意识、合作共赢意识,使其成长为现代新型农民。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抓住消费新“风口” 积极培育“宅消费”

李卫京

抓住新兴消费“风口”提振消费,可有效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对于疫情催生的消费新业态、新形态、新模式,应引导促进其健康发展。

疫情之下,网络购物、餐饮外卖、网络游戏等“宅消费”逆势大涨。积极培育“宅消费”这一新兴消费业态,有助于形成带动力强的消费增长极。

关注新兴“宅消费”,把握“宅经济”发展良机

相较于之前“宅消费”是宅男宅女们的特有行为习惯,疫情将更多人推向数字化“宅消费”领域,带来了消费生态的变化。今年春节期间我国“宅消费”需求整体大幅超过去年,其中生鲜类成交额最高达到去年同期的400%,宠物生活的成交额最高达去年的230%,游戏设备的需求峰值为去年同期的254%,“客厅健身”“云健身”等也成为“宅经济”增长点。

重大危机往往带来消费习惯的改变。回顾2003年,“非典”疫情结束后,中国消费行业加速开启了电商时代。当前,随着新兴“宅消费”涌现,多个行业迎来了发展良机:第一,社区生鲜超市和便利店。拥有较强供应链体系、线上线下全渠道、率先布局社区零售的企业应充分发挥优势,在行业竞争中进一步凸显实力;第二,游戏视频领域。居民娱乐方式更多转向线上,网络直播、短视频、游戏等需求增加,促进了广告投放,利好互联网精准营销市场;第三,远程办公和在线教育板块。云上办公、视频会议、在线教育火爆,极大激发了市场需求;第四,快递物流板块。新零售扩张、线上购物发展有利于快递行业商业模式拓展与业务量提升。

加快5G网络建设,为“宅消费”注入更强技术动能

为推动复工复产、释放新兴消费潜力,工信部日前组织产业界加强协作、充分发挥技术优势,探索培育了一批5G典型应用。比如在电商领域,打造了5G+VR的全景虚拟的购物导购云平台,用户利用手机可随时浏览云货架、云橱窗,实现360度全景、720度无死角购物,目前已在北京、广东、重庆、江苏、江西等近百家商业企业推广应用;在文娱领域,利用5G+VR、AR以及边缘计算实现了文艺演出、体育赛事、景区等场馆和户外的直播,聚合了5G高清影视、云游戏等内容,满足网络娱乐新要求;在智慧教育领域,打造远程互动的教学,并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教育教学智能评测,全面升级教育教学、校园服务、教学管理、教育评价等用户体验。

近年来,湖南以“三市两山”(长株潭城市群和岳麓山国家大学科技城、马栏山视频文创产业园)为龙头,着力构建湖南特色的5G应用产业链,打造5G应用示范区、普及先行区、产业集聚区,计划到2021年全省基本完成5G规模组网并实现商用。在这一进程中,应注重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提升用户消费体验、突出地方特色、完善消费业态,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消费载体,为“宅消费”等新消费业态健康发展注入更强技术动能,推动传统商业体转型升级。

发掘消费潜力,项目化推进“宅消费”

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注定只是暂时的,但新兴消费的潜力有望加速释放。为此,我们应发掘“宅消费”潜力、项目化推进“宅消费”,助力经济社会复苏发展——

提倡电子商务消费。推广电子化支付,加速普及移动支付、电子发票,倡导消费者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娱乐。

促进传统企业与电商融合。比如鼓励本土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积极促进药企电商由单一售药向全方位医疗服务升级;鼓励餐饮实体企业按照标准化、数字化、工业化经营模式,统一原料采购、统一开发产品、统一加工配送;鼓励传统“游乐购”企业开展线上服务,支持创意设计企业开发文化古迹、博物馆、图书馆等虚拟再现产品;支持本土电商平台做大做强,拓展省外、海外渠道资源。

探索建立“农村+社区”服务体系。鼓励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牵头,推广直购、分销、拼团等社群营销模式,让消费者获得质优价廉、安全可靠的服务。加速推广普及智能取件箱,推进新一代超大容量智能零售柜在社区落地。

强化“同城服务”。支持商贸流通、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类企业资源整合,强化社区电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家政服务、日用品配送、资源回收等服务进社区。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快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增加生鲜产品冷库与网销产品仓储网点,完善农村寄递服务,打通农产品上行仓储物流链路。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院)

增加医药卫生领域公共消费 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刘大华

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经济社会是一个动态循环系统,不能长时间停摆。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加快释放国内市场需求,扩大居民消费,合理增加公共消费。

公共消费是指由政府和非盈利机构承担费用、对社会公众提供的消费性货物与服务的价值,包括国家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教科文卫事业支出、社会救济和劳动保险方面的支出等。扩大公共消费可以直接和间接提升消费率,具有化解宏观经济运行中矛盾、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双重功能。

医药卫生行业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顺应国家增加公共投入大势,我省应合理增加医药卫生领域公共消费,既增强防疫、抗疫能力,增进全民健康福祉,又能有效拉动内需、助推经济复苏发展,对于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也具有深远意义。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完善顶层设计,注重政策引领。在提高卫生支出在政府支出中占比的同时,考虑到全省各地医药卫生资源不均衡,应着力引导统筹各级政府机关、公立医疗机构、医药科研机构、医药类高等院校等自觉、自主、合理增加投入,提升医药卫生公共消费的质和量。并加强相关政策宣传,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突出重点领域。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对医药卫生领域的财政投入相比发达国家而言还有较大差距。各级政府应针对医药卫生重点领域、重要事项加大投入,促进公共消费:增加对医疗卫生机构的投资,重点用于购置医疗设备、扩建新建医院社区医疗网点;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提高从业人员工资待遇和职业归宿感;对中医药行业加大投入。中医药是我国璀璨文明的重要标志,在此次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应在该领域设立专项政府资金投入,向民众免费提供部分中医药服务,既将《中医药法》“弘扬中医药,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保护人民健康”的立法宗旨落实落细,又可强化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效拉动内需;确保防疫用品供给。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轨迹来看,我们很可能较长时间处于抗疫状态,对防疫用品的需求会持续在高位。建议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用以购买部分防疫用品,免费提供给群众;为特定人群提供医疗资助。受疫情影响,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质量难免下降,特别是“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期盼医疗扶助。向这些人员发放一定数量的医疗消费券,既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扩大了内需消费。

三是强化医疗卫生教育,培养多层次专业人才。提升相关高校对公共卫生体系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文、理、医、药、工、经等多方面知识融合教学,重点加强对基础卫生知识、基础社区医药卫生工作等核心能力的构建,重视公共卫生研究成果与实际需求相结合。适度扩招医护专业人员、增加师资力量、新设医学院和医疗医药研究机构。按照平战结合原则,建设“召之即来、来之即战、战之必胜”的战略性公共卫生应急人才队伍。

四是增加医药卫生领域隐性公共消费,充分释放市场活力。在医药卫生领域,除了群众看得见的公共消费,还有一些隐性公共消费在经济社会运行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比如医养结合的“夕阳红”产业、医药科技创新产业、中药材栽培与加工产业等,在这些领域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尽管增加的公共消费比较隐性,但能起到加快释放市场活力、助力经济复苏的良好作用。此外,当前疫情全球蔓延尚未结束,我省应广泛动员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适度扩大相关投入,用以加强疾控科普和培训、增加医疗战略物资储备等,做到有备无患。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让文旅消费成为疫后经济增长新极点

禹菲

3月2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启动实体商店消费,保持线上新型消费热度不减”。当前,积极拉动、鼓励消费正成为各地推进疫后经济发展的一大抓手,文旅消费是其中重要一环。湖南是文旅高地,通过激发文旅消费带动就业创业、恢复经济活力,对全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加快文旅融合步伐,全省文旅消费增长势头强劲。2019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3017元,增长8.3%。湖南的文化创意成果不仅形式新颖、影响广泛,其总量和质量均位居全国前列。究其缘由,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始终坚持“创意为王”,深深根植于源远流长的湖湘文化、厚重的革命文化,有机融合本土文化;二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满足人民群众的热切文化需求。“出版湘军”“电视湘军”等文化产业单位善于在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新研发文旅产品,从而获得了广泛而稳定的消费市场。

在全国战“疫”胜利在望之际,湖南已率先实施了一系列提振文旅消费的举措:一是大力提升“云服务”质量,全方位改善消费者体验。3月17日,“春暖潇湘”活动启动,“湖南文化旅游消费商城”正式上线运行。该商城整合湖南景区门票、酒店、文创产品、演艺、美食等文旅产品,可实现一站式购物服务;二是发动各方提供惠民产品,刺激消费热情。湖南省内各文旅消费平台积极参与让利, 181家景区面向广大医护人员推出门票优惠;三是倡导各级领导带头、广大干部职工积极参与消费,提振全社会消费信心;四是提出“培育新兴消费”理念。包括鼓励结合省内医疗资源和张家界、湘西、南岳等生态宜居地的康养资源,着力打造全国性医疗康养中心,推进特色森林康养基地建设,激发康养消费等等。

如何在落实落细这些政策举措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促进文旅消费的相关设计,让文旅消费成为疫后经济增长新极点?笔者建议——

继续扩大政策红利,同时向文旅企业和广大消费者伸出“橄榄枝”。比如长沙已出台政策,将为在疫情解除后2个月内营销推广活动做得好的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给予资金补助,张家界、韶山、凤凰等地也纷纷推出了提振文旅消费的优惠政策。省内各市、县、区应结合当地实际,对文旅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应协调全省各景区继续加大优惠力度,比如在疫情结束后3个月内,酒店宾馆、客栈民宿和景区门票等可推出赠免优惠,并尽快落实对全国医护人员实行免票服务。双向发力,有助于文旅消费尽快走出疫情阴影。

继续升级硬件与软件设施,把握扩大文旅消费新机遇。疫情是暂时的,消费是持续的,被抑制、冻结的消费必将爆发。以非典时期为例,2003年5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降至4.3%,但在6月疫情平息后消费增速又恢复到了8%以上。为此,在继续做好疫情防控、满足全省居民基本消费需求、确保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平稳的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准确把握居民消费心理变化并顺势而为,抓住疫情催生的扩大消费新机遇,做好工作预案。比如结合“远程教育”“在线综艺”“网络阅读”等已成为文旅消费增长点这一转变,应全力提升相关硬件与软件设施,发掘消费潜力、促进消费再升级。

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文旅消费“云时代”。疫情期间,在线旅游、赏景、参观博物馆等线上文旅业态发展很快;疫后,互联网“云智慧+创新经济”可望在文旅服务应用领域全面开花,人与万物互联接触的创新应用将实现跨越式发展。我省应以此为契机,大力采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强4A、5A级景区智慧旅游建设,拓展文旅业内涵和外延,促进文旅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创造形态多样的文创产品、旅游产品。比如旅游业可定向打造新产品、全维度重构目的地,推出“居家非遗手作”“家庭互动娱乐”“云上旅游” “云上美食”等产品,并在网络销售平台设计有奖销售流程,以促进消费。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4月16日06版)

责编:肖秀芬

来源:湖南日报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