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如何在“双战”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专家学者这样说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20-04-21 06:49:02

导 读

巩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果、加快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是当前我国两大重而又重的任务。

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确保疫情不反弹,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湖南如何在统筹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战”中夺取新的更大胜利?《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畅通产业内外循环 协同推进复产达产

邓子纲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产业链环环相扣,一个环节阻滞,上下游企业都无法运转”,因此要“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保障外贸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稳定国际市场份额”。4月8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要求“千方百计创造有利于复工复产的条件,不失时机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社会循环”。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六保”,其中就包括“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产业循环是指将技术、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投入产业生产制造并转化成产品,继而通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资金支持、物流保障、用工保障等的高效运转把生产领域创造的使用价值转化成现实的使用价值——前后两个“转化”可以分别视作产业“内循环”、产业“外循环”(即“市场循环”)。在现代产业体系中,产业循环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相联,任何一个环节的失位或阻滞都可能导致生产停顿,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营运。

当前,我省加快推进复工复产,但复工却未完全复产、复产却不达产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持续蔓延,带给我省企业最大的冲击是产业链的部分断裂、先进技术与设备的供应链不通畅,迫切需要采取系统化举措畅通产业循环,促进产业链协同复工复产达产,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着眼全局,打通产业“内循环”

在推进企业复产达产进程中,必须着眼全局,既强企业“内功”,又加强上中下游企业的良性互动,推动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复工复产。

围绕关键技术推进“补链强链”。应厘清影响我省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抓住疫情后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积极组织技术力量,围绕光刻机、芯片、操作系统、iCLIP技术、燃料电池关键材料、超精密抛光工艺等进行技术攻关、争取关键突破,形成一批原创性成果,占据价值链高端。尤其要围绕当前我省发展重点——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车联网与自动驾驶、金融科技、AI、AR/VR等新兴产业开展技术攻关,有效避免“关键技术与设备被卡脖子”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切实增强我省在全球产业生态中的话语权。

加快推动上中下游企业同步复工复产。应立足全国全省“一盘棋”,力求重点企业及其全产业链条的配套企业“同步复工、同步复产、同步达产”。支持我省具有独特优势的工程机械和电子信息行业龙头企业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蓝思科技、湖南长城等做大做强,摸清密切相联的核心零部件生产龙头企业情况,推进恒立液压、艾迪精密、京东方、深天马、国星光电等上下游配套企业同步复工复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正常运转不“脱链”、上下游企业同步生产不“脱节”。

加快制造业“柔性”转型,建设“弹性”供应链体系。一是加快发展“柔性制造”以提升我省传统制造业的应急保障能力。在企业生产层面优化生产线配置,构建可快速切换的生产流程,有效应对短期内激增的产品需求,同时降低对人工的依赖;二是建立产业供应链风险管理和沟通机制。尽快建立产业供应链预警体系,推动产业平台以及产业集群带动产业供应链的参与者尤其是中小企业联合建立供应链“弹性体系”;三是推进供应链全流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打造聚集各类生产要素、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供需精准匹配的平台,加快全省10万家中小企业“入云”,实施自动化和信息化(5G)改造。

多措并举,疏通产业“外循环”

协同复产有利于畅通产业“内循环”,与此同时,我省还应大力畅通产业“外循环”,让资金流、人流、物流、货流等市场要素积极运转起来。

一是让资金流“活起来”。支持核心企业通过信贷、债券等方式融资,减少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缓解中小微企业资金紧张问题。提升核心企业信贷资金向上游企业的支付效率,支持核心企业为下游企业提供延期付款便利。推动应收账款确权和及时支付,帮助头部企业尽快达产并提高自身竞争力。加强对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金融支持,稳住我省外贸外资基本盘。

二是让物流“跑起来”。将我省基于全球供应链运营的物流体系作为保障重点,发挥中欧班列(长沙)、中部陆海新通道战略性通道作用,全力保障生产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运输服务。为企业运输车辆提供免收通行费、优先保障通行等便利,协助企业解决原材料供应、物流运输以及防控物资保障等问题。

三是让人流货流“转起来”。强化对困难行业和中小微企业的扶持,加快推进投资项目建设,形成供需良性互动。稳定外贸企业在手订单,加强用工保障,支持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加大市场开拓力度,鼓励传统外贸企业向电商、微商转型,积极培育跨境电商发展,推广社交广播、抖音直播、短视频等服务新模式,加快拓展数字化营销渠道。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 促进新兴产业大发展

曲婷

习近平总书记4月17日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指出,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了许多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要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

今年一季度,新冠肺炎疫情对正处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企稳回升、追赶超越关键时期的湖南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由疫情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也正促进和倒逼湖南加快科技创新、产业优化升级。

化疫情之“危”为创新之“机”,需要各级政府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抢占先机推进产业科技化、生产智能化、消费在线化进程,从而促进新兴产业大发展。

——聚焦环境,倒逼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用好政策“工具箱”。组织梳理国家层面、全国各地近期出台的各类援企稳岗政策,重点指导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用足用好财政、金融、税收、社保、就业及政府采购等各类政策。

二是打好帮扶“组合拳”。制定出台暖企纾困政策,在资金扶持、财政贴息、税费减免或延迟缴交、优惠贷款或续贷、专业服务、环境优化等方面积极为受疫情冲击较为严重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多帮助。汇集各类科创企业资金需求信息并及时对接,引导资金分类、分步、精准配置。

三是深化要素保障。推进覆盖全省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与科创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尽可能上网,通过减时限、减材料、减跑动和推出一批“全程网办”事项,不断提升网上政务服务能力。

——聚焦产业,形成创新集聚效应。

一是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抓住疫情倒逼带来的市场机遇,推动我省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突破发展。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强化以5G、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工业互联网、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新材料等重大科技项目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政策。推动实施一批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教育等新兴产业技术项目,在政策扶持、人才供给、创新平台、科技金融、营商环境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保障。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上述领域的投资、新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

二是加快培育一批领跑科技前沿、新经济前沿的头部企业。通过市场培育或项目引进,打造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头部企业,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的“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进行产业链布局,形成强大的创新集聚效应、产业辐射效应和地域品牌效应。

三是大力推进产业链协同发展。引导全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创新资源,畅通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人才链链接,构筑有利于产业基础能力提升的产业生态体系。

——聚焦平台,发挥协同创新合力。

一是打造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依托我省主导产业和创新优势,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创新资源集聚地设立离岸科创平台,成立离岸创新联盟,发展“科创飞地”。支持湖南本土研发实力雄厚的规模企业入驻,吸引海内外优质创业项目入驻孵化,成熟后转移到湖南进行产业化发展,推进两地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协同互补发展。

二是强化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坚持“产学研用”协同发展,打造“专项规划引导——院所创新突破——企业转化应用——特色园区承载——产业基金支撑——创新人才驱动——政府精准服务”的科技成果转化“自循环”系统。

三是培育专业化、高水平科技中介服务平台。推动建设一批服务能力强、专业水平高、声誉信用好且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择优支持科技咨询、科技评估、科技代理、技术转移转化等示范性机构发展。

——聚焦人才,探索精准引聚路径。

一是提升引才聚才精准度。围绕我省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突破,建立对接全球科创领军人才数据库,精准锁定目标人才。编制发布全省企业人才需求动态目录,帮助企业实现与所需人才点对点双向对接。

二是探索柔性引才路径。探索“招商+引才”模式,将招才引智融入招商引资活动;探索“人才+项目”方式,大力支持高层次专家团队携带高新项目在湘落地转化;鼓励优势民营企业依托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引进一批行业领军人才、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三是构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务体系。健全“人才、项目、平台”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对青年科创人才实行“一对一”导师帮扶服务,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保姆服务,对创新创业大众提供普惠共享服务——通过打造生态最优的人才创新高地,促进湖南新兴产业大发展。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特约研究员)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保障农产品高效供给

孙艳华 杨亦民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给农业现代化插上科技的翅膀”。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统筹部署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一再要求全国各地抓好农业生产。

湖南是农业大省,也是我国水稻主产区,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优质高效供给意义重大。日前召开的中共湖南省委常委会扩大会议提出“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近年来,我省切实增强农机购买补贴的广度和力度,激发了农民开展机械化生产的积极性,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但各生产环节程度不一。2016年,全省水稻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6%,其中机耕、机收环节分别为93.5%、84.4%,但机插率仅有26.2%,机械植保、机械烘干率更低。2018年末,全省水稻、油菜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为74.6%和57.0%。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效率、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水平等息息相关,“农业机械化水平不够高”制约了湖南现代农业发展。

进一步提升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首先应深刻认识其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是乡村振兴的物质技术基础。农业机械化有助于加快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技术升级和绿色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强调推进农机装备和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

农业机械化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农业机械化既是稳定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支撑,也是粮食生产防灾减灾的基本措施、减损降耗的有效手段。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产业化和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业产业化发展须以生产分工协作为前提、规模化经营为依托。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分工协作和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民增收。

农业机械化与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互为促进。一方面,城镇化发展促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务农人口快速下降,农业生产对农业机械产生大量需求;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转移,加速城镇化进程。

鉴于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大力提升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

加强农机产品创新。支持农机生产企业弘扬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针对我省农业生产特点,生产更多适合湖南丘陵地形、适应家庭农场的小型农机产品,研发符合湖南优势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的农产品加工机械装备。鼓励农机企业强强联合、链式发展,组建全省农机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农机装备智造工程和研究平台建设,做大做强湖南农机装备制造产业。

实施粮油主产县全程机械化生产整县推进。优化实施“千社”工程,重点推广水稻集中育秧、机插秧、机抛秧和油菜机械化高密度直播,积极推进果菜茶田土宜机化改造,推进农艺与农机融合发展。支持区域性农机维修中心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农机建设,完善农机安全责任保险制度。

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探索建立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开展农机作业与租赁服务,充分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索建设“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的“一站式”服务中心,延长服务链条、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能力。

推动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发展智慧农业,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业机械化转型升级。加快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包括农业信息快速获取技术与农业智能传感器、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与导航控制技术装备、大田作物全程智能化农机精准作业装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环境远程监测与自动控制系统等等。加快农业机器人研发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熟产品。加强农机物联网技术研究,实现农业装备作业参数信息获取与智能控制一体化。

(作者分别系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营销系主任、教授;湖南农业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作者均为湖南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湖南省涉农企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充分发挥党建优势 确保高质量复工复产

陈果

4月17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推进复工复产达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

坚持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特殊时期,经济发展是基础,党的领导是灵魂,当前尤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提升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力、充分发挥党建优势,确保高质量复工复产。

发挥党的政治优势,

为高质量复工复产谋篇布局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党中央将问题作为研究制定政策的起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上。湖南省委把抓党建与战疫情、促发展、保稳定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战赢”。

目前,我省复工达产仍有堵点、市场需求仍显不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外部疫情输入、外部经济冲击等多重风险,应进一步贯彻落实“大抓项目强发展、大抓改革强活力、大抓党建强保障”。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助推复工复产。建议5月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经济社会发展竞赛活动,并进行量化考核,对如期完成经济发展任务的区域,在财税、资金拨付、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

二是充分发挥各行业党委的领导作用。在全省范围内着力构建“区域统领、行业引领,线下网格、线上网络”的“双领联动、双网融合”党建协同发展新格局,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全面覆盖,推动各行业协同联动发展。

三是加强驻企督导帮扶工作。疫情期间,我省率先开展驻企防疫联络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全省没有因复工复产发生一例疫情感染情况。下阶段,要坚持打好“防控+生产”组合拳,全面落实“点对点”帮扶企业高质量复工复产。

筑牢党的战斗堡垒,

为高质量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目前,我省规模以上企业开复工率达到99%,3841个省市重点项目全部满岗复工,但仍存在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遇问题推诿扯皮、督导流于形式等问题,需要各级党组织及时掌握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并有效解决其所遇问题,切实当好企业的服务员。

一是统一调度。全面及时落实减税降费、企业房屋租金减免、贷款利率补贴、授信额度提高等惠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二是大力促进产业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应对疫情之下本地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研判和规划,并协调解决原材料供应、产业链上下游协作、物资畅通以及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复工复产不平衡等突出问题。应进一步推广“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支部建在楼宇商圈上”,建立健全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岗、党员服务站等工作机制,全力助推我省重点产业链建设。

三是深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各级党委政府在坚持自己过“紧日子”的同时,应优先安排重点民生、防疫防灾等重大项目建设。对于学校、医院、公园等民生重点工程要抓紧抓好时间节点,倒排工期推动建设。

四是沿用疫情防控好做法。基层党组织应及时总结战“疫”经验,完善“先锋共同体”“红色联盟”等载体,共商区域发展、共抓基层党建、共同服务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助力跑出高质量复工复产的湖南“加速度”。

彰显党员模范本色,

为高质量复工复产积极作为

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全面落实联防联控措施,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突出在抗疫一线加强党的建设,为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全面恢复提供了坚强保证。

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这场大考还没有结束。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和推动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作为践行初心使命、体现责任担当的“试金石”“磨刀石”,继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

一是落实“双报到”机制。党员不仅要积极参加所在工作单位的党员活动,更需要在居住的社区中发挥服务群众的作用。

二是落实常态化防控。党员干部要积极参与单位、社区疫情防控工作;针对企业开展疫情防控检查时,应探索运用“互联网+督查”模式,让数据“多跑腿”、企业“少跑路”。

三是促进高质量复工复产。党员干部要深入复工复产一线,察实情、听真话,主动了解企业实际困难,少提宏观要求,多对症下药解决具体问题。

四是带头扩大消费。党员干部应主动到受疫情冲击较大的餐饮、住宿、商贸、文旅等行业消费,并分享消费体验、推介消费产品,带动全社会恢复消费信心,助推企业走出低谷。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长沙市委党校副教授)

推动“互联网+”技术 赋能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刘燕奇

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17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国内疫情形势变化,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形成了巨大压力,其中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康中心”)直面群众、线长点多,是战“疫”的一线阵地、重要屏障。但社康中心普遍缺乏相应资质、设备、技术和人手,难以开展初筛判定、助力实现“发热人员在最小范围、原地固定、分层分级核检”,不能完全发挥分级诊疗的过滤作用。

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其深层次原因:一是社康中心门诊承接能力不足。目前医院的医疗技术很难同质化延伸到社康中心,医院与社康中心的药品配置尚未实现通盘考虑、动态调剂,社康中心的技术指导和专家会诊还不能“一网搞定”,加上专科设置受限、检测诊断设备配置不齐等原因,难以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求,也导致专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培不出、用不好”;二是综合医院分流患者下沉的动力不足。综合医院有依靠规模效应分摊运营成本的需要,在推动社康中心首诊、分级诊疗方面动力不足。加上医院与社康中心的医保收费标准差距不大,群众更倾向直接到医院首诊。在住院服务中,医院在没有平均住院日压力下也大多不愿主动将住院病人分流到社康中心。

目前,我省正着力高端发展综合医疗、优质发展基础医疗,应推动“互联网+”技术手段赋能社康中心诊疗体系,夯实战“疫”一线阵地,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打造韧性健康城区——

一是依托“互联网+”科技手段,综合运用学科联盟等方式,将医院医疗技术服务同质化延伸到社康中心。 比如推进社康中心、医院药品整合,实现58种“两病”常用药同步配置和动态调剂,强化社康中心的医疗服务能力和药品供应,形成“15分钟医疗圈”。在硬件设施上,应通过规划新建、政府物业调剂等多种方式,新建并优化布局一批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康中心业务用房,置换、整合和改造400平方米以下社康中心,保障社康中心业务用房的基本需求。同时强化社康中心专科科室设置、配齐检测诊断设施,提升其承接门诊能力。

二是通过政府“组合拳式”政策支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带动患者下沉。 比如鼓励专科医生下到社康中心、在社区多点执业,提供“家庭医生”式服务;赋予全科医生更多医疗资源调配权,促进群众由治病向防病转变;社康中心患者上转就医,享受优先预约、优先就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服务;鼓励社区医护人员多劳多得、优劳多酬,在薪酬体系、职称晋升、资源配置、继续教育等方面向社康中心倾斜,制定“引留培用”一体化专业人才政策。

三是实现医院与社康中心、家庭医生在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过程中“一网搞定”。 可通过建立远程诊疗协作关系,赋予患者“零”差别的就医体验,实现“同病同治”和“同治同质”,使医院“放得下”、社康中心“接得住”;推动医疗体系各方互联互认,实现信息共享、业务互助、家庭医生智能化管理等。借助智慧城市建设,推行智能药房、自动化取药机、药品物流配送、可穿戴医疗设备等“互联网+”技术应用,加强社康中心与第三方医学诊断中心/检测机构、药店/药企、物联网终端设备/APP等的合作。

四是探索建立与分级诊疗制度相适应的医疗保险费用制度。 在不改变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就医行为和医疗保险报销待遇前提下,探索建立医疗保险费用“总额管理、结余留用”制度。鼓励在社区开办医保定点药店并提供差异化服务,鼓励群众与社康中心、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拉开医院和社康中心医保报销比例,时机成熟时针对三甲综合医院实施限制或取消普通门诊政策,直接推动病人到社康首诊。同时社康中心应大力探索医养融合新模式,以护理、康复、中医为技术支撑,为群众提供医养服务。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原载《湖南日报》(2020年4月21日05版)


责编:李絮枫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