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专家学者来献策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12-05 06:48:31

精心谋划实施路线图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导读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如何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陈浩凯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注重落细落小落实”, 强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遵循规律、创新发展”。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新的任务、新的使命,教育主题的贯通性、组织的系统性、内容的时代性、对象的覆盖率、制度的长效性等都需要加强和改进,其关键在于精心谋划好实施路线图。

各级党委和政府负有谋划实施路线图的主体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国家的意志、民族的意志,是“一把手工程”。比如在各级党委和政府主导下开展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典范,通过系列活动,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进一步凝聚起了奋斗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中,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责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把爱国主义教育摆上重要日程、纳入重要职责,抓好重点落实;二是要精心谋划好实施路线图,做到行动有方案、教育有主题、活动有创新、落实有专人、经验有推广;三是要选好用好爱国主义教育专职干部,具体抓、专门抓、长期抓;四是要强化教育督导,把爱国主义教育做实做细做常。守住主体责任,思想是灵魂、组织是关键、干部是基础。

谋划实施路线图要在“新”字上做文章

新时代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在组织谋划上应体现三个“新”:新的内容、新的形式、新的载体。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新的内容。其精髓就是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回答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为什么‘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系列“时代之问”,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赋予新的内容。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新的形式。应针对爱国主义教育形式不够多元的突出问题,积极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注重平面媒体、流动媒体和各种自媒体的互为补充、系统推进,促成多媒体的协同一致、同声同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优势,丰富爱国主义教育路径。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有新的载体。要抓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化建设成就展示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四个基地的建设;加强实体展览馆和网上展馆两个馆点的建设;重视并规范重要节日、重要活动、重要场所的礼仪仪式,以强化人们的自豪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还应在各大城乡社区建设包括雕塑、绘画、数字化屏幕等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文化墙、文化书屋、文化广场等。

谋划实施路线图要在体系建设上下功夫

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须有整体思维、坚持体系化创新,以现代化教育体系支持《纲要》的有效实施。现代化教育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包括管理体系、内容体系、教育过程的科学体系以及教师培养体系等,谋划爱国主义教育实施路线图须注重各体系的均衡协调发展。

一是建立监管机制。确保爱国主义教育全面覆盖、全员覆盖、全程到达,克服家庭教育缺失、社会氛围不浓、学校教育单一等问题,实现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的一体化推进;二是建立人、财、物投入支撑体系,用专项制度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保障;三是以各级各类学校为重点,建立督查机制,确保课堂教学主渠道、守住思政课程主阵地、抢占网络舆论新高地,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繁荣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相结合、与专业课程教学相融合;四是创造条件培养专业的爱国主义教师队伍,夯实教育基础;五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挖掘本土资源,树立身边典型。

谋划实施路线图要在激发新动能上作贡献

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目标在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使命担当”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论特色,“以人民为中心”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伦理价值。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使命担当。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已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人民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爱国主义教育更要注重“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引导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坚定实现“中国梦”的信念、把奋斗精神作为永恒底色。第一,要用爱国情怀筑牢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根基。新时代的我们,既面临建功立业的大好机遇,也肩负光荣的历史使命,要把爱国情怀化为奋斗创业的精神动力,献身祖国、服务人民;第二,要搭建好青年成长成才的平台。通过实施青年项目、建立工作机制、提高服务效益,引导青年以担当为依归、以本领为命脉,学研结合、产学融合,吸收新知识、钻研新技术、探求新路径、寻求新突破、练就硬本领;第三,要引领青年投身火热的经济社会建设主战场,把个人理想和祖国前途命运紧密结合,矢志创新、创业、创造,勇于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建功立业。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理工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开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阅读新格局

晏昱

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爱国主义时,特别提及热爱祖国应成为青年的“立身之本、成才之基”。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组织推出爱国主义精品出版物”“创作生产优秀文艺作品”。

近年来,我省推进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当前应进一步从“出版大省”向“出版强省”迈进,开创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阅读新格局。

“读好书”:推出特色鲜明的爱国主义教育精品力作

湖南出版界应自觉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紧密契合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充分发挥“出版湘军”的品牌优势,使爱国主义精品出版物层出不穷。

一是在突出爱国主义主题上“热点聚力”。《纲要》颁行后,爱国主义教育类图书正成为出版新热点。为此,应及时将反映英雄人物、科技创新、扶贫攻坚等爱国主义题材列入出版规划;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重大纪念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教育资源,讲好三湘儿女的爱国故事;采取项目资助、物质奖励等措施,推动品优质高的爱国主义主旋律作品竞相出版。

二是在挖掘爱国主义红色资源上“重点用力”。湖南是“伟人故里”“将帅之乡”“革命圣地”,共有革命遗址1800余个,包括重要历史事件及人物活动纪念地400处、革命领导人故居488处。应注重深入发掘全省红色文化优势资源、揭示湖湘红色基因的血脉精魂,推出特色鲜明、底蕴厚实、感染力强的爱国主义出版精品。

三是在丰富形式和内容上“多点发力”。应紧扣《纲要》明确的教育内容,在策划高质量文史读物上主动发力,在宣传英模人物、讴歌新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品上重拳发力,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精准发力,在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上持续发力,在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上强势发力,使爱国主义出版物在凸显分众化与差异化中精彩纷呈。

“好读书”:打造“书香湖南”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升级版

有了精品力作,还需要引导广大青少年好读书、乐读书,在甘之如饴的读书活动中滋养出充沛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是升级特色活动品牌。比如湖南、湖北、江西三省自联合举办“书香湘鄂赣”全民阅读活动以来,在2016年至2018年期间,先后推出科学讲坛、“书香之家”、寻找“最美诵读者”等活动。基于此,应进一步健全爱国主义常态化宣教机制,进一步优化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湖湘大讲堂”等品牌活动。

二是升级分类配送服务。应区分农家书屋、职工书屋、社区书屋、党员书屋、校园书屋青少年读者群的阅读需求,有针对性配送不同类型爱国主义主题图书;根据书味餐厅、书院、书吧等不同定位进行柔性配送;联合新华书店进社区、入校园开展预订配送;开设面向青少年的个性化网购服务窗口等。

三是升级“书香阅读”平台。比如在即将到来的全面小康建成之年、建党百周年,主办面向青少年的“我眼中的全面小康”“身边的党员楷模”主题读书教育活动,搭好契机教育平台;组织学生开展红色基地研学活动,搭好社会实践平台;开展主题讲座、主题征文、诵读演讲、经典影评等活动,搭好校园文化平台等。

“书好读”:做优喜闻乐见的爱国主义教育数字化产品

打造数字化平台,增强爱国主义文化产品供给,是5G时代的必然之选。为此,应基于青少年兴趣特点和接受习惯,大力开发和推介能体现湖湘文化精髓、富有爱国主义气息的数字出版物。

一是推进寓教于“网”的便捷阅读。打通线上线下、追求图文并茂、力争有声有色,拓展青少年网络阅读空间,让优质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能深入推广下去、广泛传播开来。支持省、市、县(区)三级建设开放共享的时政新闻云、区域文化云、公共服务云、电商游戏云等“多朵云”,使青少年用户的客户端呈现“云蒸霞蔚”的生动景象。

二是推进寓教于“乐”的趣味阅读。在力避庸俗化、过度娱乐化的前提下,应大力推进爱国主义主题的网络文学、动漫、有声读物、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短视频等数字出版,使青少年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国家和民族认同感。

三是推进寓教于“影音”的可视化阅读。比如由潇湘电影集团、湖南湘绣城集团联合出品的电影《国礼》,生动展现了湘绣老艺人的高超技艺和爱国之心,成功入选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国公映优秀国产影片。该影片同时在网络展映,以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了爱国主义正能量。其有效做法,无疑值得推而广之。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完善法治保障营造弘扬爱国主义的良性生态

刘大华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始终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社会进步的主旋律。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为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提供了重要指引。

爱国主义教育是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基础工程,既需要成风化人,也需要强化相关制度和法治建设,为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提供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完善立法、严格执法进一步规范了爱国主义行为,使爱国主义得以更好运行在法治轨道上——

一是通过教育立法对爱国主义教育予以明确规定。除了《宪法》倡导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都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要求。

二是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网络诽谤、政治谣言行为等进行立法规制。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2017年6月1日正式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2017年10月1日正式施行,《英雄烈士保护法》2018年5月1日正式施行,有效推进了爱国主义法制化进程。

三是设立爱国仪式、爱国主义活动。比如全国人大常委会以专门的规范性文件确立了国家宪法日(12月4日)、烈士纪念日(9月30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2月13日)、国家安全教育日(4月15日)等,以激发爱国热情、凝聚人民力量、培育民族精神。

与此同时,仍有少数人爱国主义意识淡薄,对何为爱国、如何爱国仍存在精神上的迷茫、认同上的混乱、价值上的偏差、行为上的失序。我们须警惕对历史的无知以及历史虚无主义卷土重来——有人以“还原历史真相”为名,行解构、歪曲历史之实;有人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历史;有人刻意渲染少数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有人存在不尊重国旗国徽国歌、调侃侮辱英烈、故意损毁文物等行为。

构建、完善新时代爱国主义法律体系,是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力举措,既体现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法治理念,也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题中之义,更将为爱国主义精神融入国家血脉和民族灵魂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对于推动爱国主义成为人们坚定信念、精神力量和自觉行动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保障爱国主义乃法律的伦理责任、内在价值追求。法律从诞生起就具有精神性的内在追求,爱国是法律追求的精神原则。另外,法律与国家之间休戚相关的联系,决定了法律必定以维护国家为其最重要的职责,因而保障爱国主义是法律责无旁贷的使命。因此,我们必须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依法治国高度统一。

二是要将爱国主义转化为具体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制定法律、政策及其他社会行为规范应强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并通过法律义务的强制性使得“爱国”成为普遍行为规范而非偶尔善行。比如村规民约、企业章程、高校章程等应强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应适时制定《人民教师实施爱国主义教育行为规范》《国家工作人员爱国主义宣讲行为规范》等法律、法规或地方性法规;条件成熟时指引依法登记的各类组织、单位在组织章程(比如《社团登记条例》《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居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法规制定实施细则或地方性实施办法)中加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容。

三是要强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引导。爱国主义教育是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包括“国家认同”等在内的爱国价值观的培育和养成,需要借助特定的场所、仪式或活动作为载体,是需要公共资源支撑的持续性事业。我国法律、法规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制度支持表现在多个层面,除资金、物质支持外,还要注重精神上的鼓励。要借鉴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文明城市评选活动等形式,设计爱国主义教育的评先创优活动,让爱国主义教育的先进城市、先进单位获得应有褒奖和鼓励。

四是强化法律对爱国主义精神的保护,加大规范有碍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言行的力度。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法者、执法者及司法工作者应保持头脑清醒,以法治为弘扬爱国主义保驾护航。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加大对蓄意破坏爱国主义教育,宣扬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民族、反社会等言行的打击力度,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切实营造弘扬爱国主义的良性生态。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律师)

创新课堂教学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

肖旻

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开启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建设新征程;《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

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创新课堂教学、切实提升教育实效性上下功夫:

——踏准时代鼓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召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要突出其时代性与感召力”。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首先应在其时代感和感召力上谋求突破。当前的爱国主义课堂教学,从课程体系上看,分量还不够;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的较为抽象、笼统,整体与社会时事的贴近性不够。

爱国主义课堂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把握时代脉搏、踏准时代鼓点:创新制度设计,在通识教育课程中专门安排爱国主义教育选修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作用,把爱党爱国和爱社会主义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形势政策教育结合起来;教师要讲好“四个自信”、讲透“中国梦”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讲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国内面临的各种矛盾风险挑战,引导青少年增强发展自信、增强忧患意识。

——突出湖湘文化特色,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力。

《纲要》明确要求广泛开展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强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是培育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条件。当前通过课堂教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还不鲜明、效果还不明显。

特色文化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血脉和灵魂。湖南是伟人故里,爱国主义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得天独厚。我省通过课堂教学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力,应突出湖湘文化特色:一是由面及点,在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中专门讲述湖湘文化:二是由远及近,在全面讲解湖湘文化基础上重点讲述近现代湖湘文化及其当代创新发展;三是由史及人,在系统讲解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中讲好一代伟人故事、讲好三湘四水的秀美神韵,增强课堂教学的贴近性、鲜活感。

——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

《纲要》要求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采取互动式、启发式、交流式教学,增强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而现实中,一些爱国主义课堂教学内容枯燥、方式刻板,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到课率”“抬头率”不高,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吸引力,要牢牢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突出教师主导。教师担负着立德树人神圣使命,讲爱国前提是自己要有爱国情怀、能为学生作表率;二是突出学生主体。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吸引学生融入课堂、融入教学情景,使学生对于爱国主义教育从注意到关注、从关注到参与、从参与到体验、从体验到感动,最后从情感认同升华为价值认同;三是突出教学形式创新。比如,变教师主讲为学生自讲、变理论讲解为爱国诗词接龙、变逻辑演绎为爱国名人故事会、变爱国主义知识传授为知识竞赛,还可以创设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团日活动或者直接把课堂搬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

——插上科技翅膀,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感染力。

新时代科技突飞猛进,5G、区块链、大数据等正在全球掀起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给爱国主义教育带来极大挑战。比如大数据的多样性特征使大学生价值观容易波动,海量化特征使大学生个性化需要增加、选择性要求增强,而爱国主义课堂教育对这些反应较为迟缓,表现为既缺乏思想准备也缺乏技术支撑。

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须跟上科技发展形势,下好三步“先手棋”:一是大力宣传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优势和发展成果,激发青少年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二是客观真实介绍世界科技发展现状和态势,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强化青少年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确立报国之志;三是依据大数据相关性原理和个性化思维理念,提升爱国主义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比如开发微课、微视频等充实课堂教学,在理论讲授和教学互动中辅之多媒体或M00C(慕课),利用生动形象的视频、动画、音乐及图片等增强教学感染力。

(作者系湖南省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湖南省和平文化研究湖南工商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

责编:曾璇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