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和森、蔡畅的胞兄,省港大罢工纠察队长蔡麓仙

  娄底党史   2019-12-05 14:31:43

蔡林蒸,原名麓仙,1889年生,是蔡和森、蔡畅的胞兄。1923年冬,他在弟弟和妹妹的影响下,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

参加革命  面貌一新

1921年冬,蔡和森被法国政府以宣传共产主义和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驱逐回国到了上海。不久,向警予也从法国回到了上海。蔡麓仙在长沙得到弟弟俩夫妇都已归国的消息,高兴极了,连忙将妻女送回老家,寄养在岳母处,只身赶赴上海。他在上海找到弟弟俩夫妇以后,又听到了母亲及妹妹还继续在法国从事革命活动的情况,深为自己有这样的一家人,特别是弟弟俩夫妇都能在党中央工作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从而逐步改变了自己原来那种沉默寡言的性格,焕发出青春的活力。他主动向弟弟倾述了自己的心愿,要求参加革命工作。蔡和森通过党的组织,把哥哥安排到恒丰纱厂做工。经过在工人运动中的实际锻炼,蔡麓仙的革命觉悟不断提高。1923年冬,他经弟弟的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改名蔡林蒸,在上海专做工人运动。他曾担负过虹口工人小组组长,参加过多次工人罢工斗争,受过党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

1924年,蔡麓仙之母葛健豪留法归国。她路过上海见到麓仙,发现这个原来被贫困压得走投无路的可怜的孩子,一旦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精神面貌就顿然改观,心里感到“宽慰无量”。当葛健豪回到湖南后,她逢人就说:“麓仙参加革命后,完全变成一个新人了。他精神振奋,思想活跃,有讲有笑,前后判若两人。”

奋发向上  考入黄埔

党的“三大”后,毛泽东与杨开慧来到了上海,与蔡和森、向警予及罗章龙夫妇居住在闸北区中心路三曾里。蔡麓仙是常去那里的,因而结识了罗章龙、杨开慧等。他与罗章龙接触很多,因而得到罗的器重,在罗领导下的宣传部门和秘书处工作过。罗章龙回忆说:“蔡麓仙工作积极,认真负责,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只因乡下口音重,别人很难听懂他的话,从事宣传工作有困难。那时广东方面需要派人去,所以后来我介绍他去了广州。”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初期的广州,是中国国民革命的中心。1924年春,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帮助下,孙中山为“建立革命军,以挽救中国的危亡”,在黄埔创立了陆军军官学校。蔡麓仙到广州后,出于救国的热情,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当时海内外的热血青年,都喊出了这样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到黄埔去!”但因招生名额有限,多数青年难遂夙愿。蔡麓仙把考入黄埔军校学习,看成是锻炼自己的极好机会。尽管他的文化基础不高,军校功课又比较繁重,但他怀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各门功课都获得了优秀成绩,尤以实弹射击成绩为全校之冠。是年11月提前毕业后,他服务于军界,以勇敢著称。

省港罢工  壮烈牺牲

192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蔡麓仙参加“省港罢工委员会纠察队委员会”,担任纠察队第十支队队长。他率队驻守宝安县沙鱼涌,截留私运出口粮食,缉拿走私物资,与英帝国主义开展面对面的斗争,以保证罢工运动的顺利进行。

广东军阀陈炯明残部邓文烈、罗坤等人率一千余人进攻纠察队。蔡麓仙马上派人回广州,请求增兵支援。省港罢工委员会根据蔡麓仙的请求,增派周士弟、廖乾五率铁甲车队4个班和魏鉴贤所率的职队第二小队25人,由宝安县前往沙鱼涌增援。

11月4日凌晨,港英帝国主义者投入1000多兵力占领沙鱼涌三面高地,向人数仅100多的纠察队和铁甲车队发动突然袭击,包围了纠察队驻地。这时,蔡麓仙正患病睡在床上。听到枪声大作,他立即拿起身旁武器,坚守防地。同时,组织部分队员用手榴弹冲锋,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至6时半,游弋在海上的两艘英国军舰忽然鸣笛两声,敌人又蜂拥而上。蔡麓仙率领战士们拚死抵抗,击退了左右两面敌人的进攻,击毙敌排长和连长各一名,夺得了战斗的初步胜利。正当蔡麓仙等率领部队准备追击时,三方面敌人又各增加百余人,兵舰上的敌兵200余人也登陆作战。同时,港英当局还增派大兵舰一艘和飞机一架助战。顿时,整个沙鱼涌弹如阵雨,敌军从四面八方向纠察队驻地扑来。

开始,蔡麓仙率领纠察队员死守阵地,寸步不退,彼此肉搏多次,但终因众寡悬殊,最后被迫向坪山方面冲出。周士第、廖乾五率一部突围,蔡麓仙率另一部向敌人驻守的山头发动进攻,掩护突围队员。在万分危急的险境中,蔡麓仙身先士卒,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冲锋陷阵,不幸身负重伤,昏倒在地。附近一位海关厨工发觉后,立即把他抬进厨房,用稻草遮盖隐蔽起来。但由于沿途流血过多,被敌人追兵沿着血迹找到,开了两枪,年仅36岁的蔡麓仙,就这样壮烈牺牲了。

责编:廖慧文

来源:娄底党史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