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地黄花香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2019-11-19 09:58:02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通讯员

深秋的最后一个日头,斜斜地从桃林河中升起,薄纱般的水雾轻笼着大地。晨风迎面习习吹拂,清凉却不寒冷,这样的日子在这深秋的季节可不多见,正适合出游。

随着队伍来到桃林菊博园,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两岸茂密生长的格桑花。柔柔弱弱,却倔强的扎根在这深秋萧肃的风中。我一直认为花与人是相通的,性情相合才会往来,便会产生交集。这生长在菊博园门口的格桑花,在立冬前还依然吐蕊绽放着,只有它才能与那傲寒凌霜的菊花做邻居吧。两个不畏严寒的战友比邻而居,成了深秋初冬最美的画面。

跨过入口的小桥,就来到了花的海洋。大片大片各色的菊花,争奇斗艳。白菊淡雅如仙,红菊热情似火,粉菊娇羞如少女 ……一阵风吹过,相互点头致意,园子里就开始莺莺燕燕热闹了起来。慢慢走近去探索,偶尔还会发现不一样的惊喜,逢着一些珍稀的“奇色仙葩”。有白瓣彩蕊的小“向日葵”,有“睫毛长长”的菊中“曼珠沙华”,更有通体碧绿的“潜伏者”,一不留神就会擦肩而过。最令我惊叹的是颜色各异的须菊了,将开未开的花朵,形如一团团天然的绣球,高举于枝叶间。粉红色的雍容可比牡丹,黄色的淡雅神似月桂,白色的素洁如同山茶,风姿各异却又同具菊之风骨,令人不忍亵玩。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菊便格调高雅,是花中四君子之一,历来受文人墨客追捧。与其他花单一意象相比,菊花意向众多且不同甚至相反,与人性的复杂高度契合。陶公见菊则如见隐士,便结庐而居,寻找心灵的慰藉。都有着济世为民的风采,就如眼前的丛菊,入药做茶都是上品,却立在枝头静默执守,不流于俗世向世人争宠。而唐末起义军黄巢,早年看菊满眼尽是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的穷苦百姓形象,在底层顽强生存却总是被忽视。便许下了“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的豪情壮志。不可否认,黄巢是有才的,他眼中的菊花总是精神饱满,特点突出。以菊为自画像,便塑造出来了“我花开后百花杀,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革命斗士形象,一扫之前菊之隐逸者的姿态。可惜,他终究不是菊,不能做到内外世界始终如一。后期残暴嗜杀的性格,让他在革命的西风中零落成泥。

我在这一大片颜色鲜艳的繁花中去仔细寻找与我心灵契合的伙伴,偶遇佳品,欣喜有之、意外有之,却无触及灵魂可与之共鸣者。直到一片片干枯的丛菊无声地跃入眼帘,给我带来视觉和心灵双重的震撼,我才发现竟已泪流满面。整株整株的花已经老朽枯黄、颜色淡去,花瓣却带着信念驻守在枝头,不肯落去,散发着比之新鲜时更加浓郁的香气。这让我想起了宋末经历亡国之痛的的诗人郑思肖,他站在枯菊前写下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的诗句时,眼前看到的应该是一位位舍生忘死抗击蒙古铁军的南宋战友吧,那份至死都不变节的忠贞和不屈的奋斗精神,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散发着余香,更是给子孙后辈们留下了精神的种子。所以坚持变法流血的谭嗣同、为新中国成立誓死抗战的革命先烈们,在面对漫长黑夜和不尽的凌冽寒风时,才能始终做到面不改色,一如这菊的姿态。

我低头看着脚下菊博园这方土地,一片片菊花开的正艳,那些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正铆足了劲在默默汲取着养分。我想站在这赏菊的人,便应该也是在窥探着自我的内心吧。想把这菊的姿态移入脑海,闻着这花香弥补内心的不足,增长脚下的力量。抬头又看了看天上正一步步坚定地向着西方移动的太阳,明日就将立冬了,凛冽的寒霜也会不期而至,但这花香定是会年复一年出现在这桃林河畔,一如这片土地上世代耕耘着的人民。我静默的看着,却也在那遍地的黄花中找到了答案。

责编:丁会云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