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访谈|颜家龙:跋涉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新湖南客户端   2019-11-12 17:20:32

跋涉于传统与现代之间

——著名书法家颜家龙先生访谈

虢筱非

颜家龙先生在书法艺术之路上求索了近70年,成就斐然,曾担任省书协副主席、主席十多年,出版了大型书法集《颜家龙书法》,赴京举办个人书法展览。然而盛誉之下,毁亦随之,见仁见智,稍有争议。笔者就此专程叩开颜老家门,亲聆颜老自己见解和有关书法宏论,现稍加整理,以飨读者。

问:如何看待书法欣赏者对您作品的误读和不理解?您觉得怎样才能准确地品读您的作品,理解您的书风和追求?

颜:不能说是“误读”和“不理解”,这样易引起岐义,好像说我颜某是正确的,都是别人错怪了。还不如直接说有人不喜欢或不欣赏我的书法。对一个人的作品,喜欢者有之,不喜欢者有之,这是不可避免的事实,也很正常。我对别的书法家,包括古代名家的作品,也有赞赏或不满的地方。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如同湖南人没有辣椒吃不下饭,江浙人见了辣椒就出汗。

至于怎样品读我的作品,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事情,不能由我自己定个基调,这反而局限了人家的视野。我坚信评价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能以个人喜好为标准,而在于作品本身的内涵和特质,所以品评一个人的书艺,首先要建立在充分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基础之上。至于欣赏者因情趣之异、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审美感受,这也是情理中事。我尊重别人爱好上的选择。不能强求所有的人都喜欢我的字。

问:您的书法风格形成经过了哪几个阶段?这是刻意追求得来还是妙手偶得?

颜:关于我的书法风格形成阶段分析,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段法。我曾自撰《学书琐谈》有过一种分段法,今天,我又有另外一种分法:

一是上世纪80年代前(50岁前),我叫它夯实基础期。从6、7岁开始学书到50岁左右,因工作之需和社会背景所致,我是把绘画放在第一位,书法排在第二位的。学书主要是临习古人碑帖,勤练笔力,掌握结体的端稳。至于艺术个性、风格等方面的问题想得少了些,创新意识的觉醒比现在的年轻人晚得多,受益之处是基础打得扎实。

二是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50-60岁),我称之为风格形成期。期间我从湖南日报美术组调回师大艺术学院教授书法,还担任了省书协副主席、主席,工作变化迫使我必须把以绘画为主转移到以书法为主。这10多年,我一方面继续深入学习传统书法经典,另一方面努力探求书法作品意境表现和个人书风的形成。我以李邕书法为主调,兼及二王俊美一路,又研习汉、魏碑,从碑体的雄强厚实书风中吸取营养。我的书法是帖体中纳入了碑体,但主要还是帖学一路。时人以为我走的是碑学路子,甚至称我是“碑学卫道士”,这是有所误解。其实“碑学卫道士”并非坏事,但我30岁以前没写过碑,后来受周达先生影响才写碑的。

三是上世纪90年代至今(60多岁-70多岁),为风格强化期。这时我从教学岗位和书协岗位上退了下来,因为阅历较丰富了,眼光也高了,对艺术的认识自然会更深刻些。风格强化表现在:一、用笔更趋于苍浑老辣;二、更加注重作品艺术情趣,避免平淡;三、以少字书法(幅中字数较少的书法)为实验田,最大限度地发挥线条及墨色的变化效果,以求得艺术上的突破。四、书写的书体由以行书为主发展到以草书为主。

这一风格形成过程,是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清晰起来的,既有刻意追求,也是妙手偶得。还可能与本人的个性有关,我不喜圆融,下笔也就表现得刚强些。

问:您最终的书学理想是什么?您在追求自己书学理想时,最大的苦恼是什么?

颜:我追求一种既凝重厚实又飘逸洒脱的境界,书法风格属雄强一路,其间糅杂着灵动飘逸情趣,更多地体现为年轻气盛的特质,有意为之的成分、外在的成分比较多。随着年龄增长,对艺术认识深化,慢慢有可能将书风转化为平淡和圆融,形成一种更加任其自然、更加天真烂漫的情调。这也许更接近艺术的本质,也许就是所谓“人书俱老”吧。

在书法学习中没有大的苦恼,作品创作时有时反复多次,因为写得不理想,一些局部处理未能尽如我意,常有些小苦恼。要说大苦恼,就是因受时间和精力等之限,对绘画兼之不得、舍之不忍。

问: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很多人食尚精美,衣尚鲜华,这自然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取向。对书法而言,在尚态与尚势、追求妩媚和崇尚雄强的选择上,更多的欣赏者和爱好者均倾向前者,为何您却坚持后者?您是否有过要迎合时尚的念头?

颜:追求妩媚成了部分人的一种审美时尚,这当然无可非议。我认为艺术风格还是百花齐放为好,在百化齐放中也可提倡主旋律。说到书法主旋律,我觉得应该是属雄强一路才对。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都在蓬勃发展,雄强书风应是最能与时代合拍的。湖南打造湘楚书风,提出了“浪漫豪放”的口号与主张,这一口号正确与否暂不予评说,但据此提法,也应是属于雄强这一风格的。

在书法风格的追求上,我倒有一点我行我素,不去迎合也不反对时尚。

问:书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它发展到今天,无可回避地要接受现代眼光的审视,要糅入现代构成的因素。您在书法创作中是如何跋涉于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其现代成分主要是体现在笔墨细节上还是审美情趣中?

颜:这得从传统审美与现代审美说起,如古代书法中的晋唐书法主要是案牍书法,把玩于案几,作品大多讲求精美且尺幅较小。当代书法以通过展览与观众见面为主要形式,展厅效应要求作品要有视觉冲击力,要抢眼,才能吸引观众。因此作品须具有大气势、大效果。适应这种现代要求首先得从审美情趣上加以思考,同时笔墨要跟上去,要把笔墨的表现力发挥至极致,强调各种对比效果的最大发挥。

我始终坚信深入传统是学好书法的基础。只有深入了虎穴,才能得到虎子。我也从不放松对传统的学习,今年我就摒除俗务、花两三个月时间用于临帖,以吸取古人精华,化古为我。

创新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不创新,书法的生命就会被窒息。创新成功的书法家,必是精熟传统的,只有他们才有资格谈论创新的问题。我也是不断地思考与实践着创新:离休后先后举办了5次书法新作观摩展,从不同侧面进行探索;较多地写大字榜书,大字与小字书写要求不一样,大字要出气势,掌握的技法就要求多些;尝试少字书法创作,我认为少字书法是传统书法走向现代的最好突破口。

谈到少字书法,正好可以借此来回答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这一问题。虽然传统书法中早就有这类作品如“福”、“寿”、“禄”等字是常见题材,岳麓书院里也有“忠、孝、廉、节”刻石,但古人写少字书法,只是将小字放大。具有现代意味的少字书法创作形式是从日本开始的,我对此也作过一些探索。我创作少字书法是以传统的笔墨功夫作基础,不解散汉字,运用笔墨的粗细浓淡、空间的疏密作夸张变形,利用构图的分割法则及让笔画伸出纸外来拓展尺幅空间等现代艺术手段,以现代审美情趣为诉求,一幅之内,或两三字,或四五字,苦心经营,巧作安排,构造出一个个新奇的形象与意象,迥别于传统而具现代意趣。

问:“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您如何看待书法外功夫?您是怎样在书法外下功夫、艺外求艺的?

颜:陆游的两句诫子诗说得好,“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作诗如此,写字也是如此。书法在古代本是学问人的余事,是文人生活的副产品,它是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沃土中的奇葩,要让花开得鲜艳,结出果实,自然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滋养。书法要“达其性情,形其哀乐”,这说明书法不仅是个简单的技巧问题,必然要牵涉到学问、修养、感情等方面。

字外功夫主要的是传统国学,文、史、哲方面知识,特别是诗词、楹联,虽不一定要求成为专家,但基本知识必须掌握。美术、音乐、舞蹈等姊妹艺术,与书法有着共同的艺术规律,可互相借鉴,互相促进。此外,人格、道德的培养,阅历、见识的增长,都有助于书法格调的提高。书法的所谓匠气、俗气、市气等,只能靠字外功夫来解决。

我在学书道路上是广泛学习,多方吸取营养,也算是在字外功夫上做了些努力。譬如说,我本来是学美术的,在绘画方面下的功夫不少于书法;几十年来还一直坚持诗词、楹联写作,去年还出版了一本《得德楼文稿》。

艺术是没有止境的,艺外功夫也是没有止境的,我和大家一样需要不断学习,从深厚广博的传统文化中不断吸取养分。

【附记】

此文写于2010年7月,系某刊物提倡学术争鸣,刊文质疑颜书,我奉命采访答疑而成。

今秋,颜师哲嗣周亚平、颜正正夫妇捧遗墨百十件,在娄底美术馆举办"颜家龙书画小品遗墨展暨捐赠书法作品展",开幕式盛况空前,观者如堵。颜师辞世忽忽七年矣,检文重阅,犹闻师謦。

2019年11月11日

责编:姚茜琼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湖湘情怀,党媒立场,登录华声在线官网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转载须注明来源、原标题、著作者名,不得变更核心内容。

我要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