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湖南餐饮印象

  大湘菜报   2019-10-08 10:20:58

 “民以食为天”,不论处于哪一时期,“吃喝”一直是人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

时代在变,口味也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食物之美的追求。

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各行各业百废待兴,当时的湖南餐饮业是怎样的情况呢?小编特意翻找整理了当时的一些资料,一起来穿越吧。

全省餐馆不满百

1949年8月19日,长沙市军事管制委员会财经接管部下设贸易处。同月湖南临时省政府成立,下设工商厅。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的商业产业,在长沙市先后设立国营贸易、土产、蛋品、盐业、茶叶、粮食等公司,各专署、市、县设立部分分支机构。在基层设立采购、批发、零售等经营机构以及饮食、服务业和加工生产企业。

据《湖南省志》记载,新中国成立之时,湖南省内城市重点酒家、餐馆共有65家,其中长沙市31家,衡阳市13家,湘潭市6家,常德市9家,邵阳、岳阳各3家。

长沙和平解放后,复业较早的餐馆有曲园、舒风翔、潇湘、和平餐厅、奇珍阁、石三盛、万盛园、天然台、怡园等。除少数大店外,其它多为规模小、设备简陋的小本经营。1950年工商登记时,全市饮食店已恢复到461户,从业人员1467人,其中座商317户、从业人员1165人;个体商贩144户,从业人员302人。当时餐饮业制品是自由订价,随行就市,对于季节性的时鲜制品,实行时货时价。筵席与高档菜肴价格一般较高,通常毛利率在30%左右。

粉面种类繁多

新中国成立时,面粉饮食业原有名店及特点仍沿袭未变。长沙著名面馆甘长顺、杨裕兴,粉馆和记、黄春和等,都有营业。这些饮食店重视面粉及油码加工,品种多样,风味各异。低档有肉丝、肉片、酸辣、酱汁牛肉;中档有杂酱、猪肝、肚片、墨鱼等;高档有鱿鱼、鸡丝海参、三鲜等,并有时令寒菌、鳝片等。另有扬州锅面、山西削面和炒面、凉面。根据消费者对面粉分量、干湿、佐料等不同需要,形成有“落锅起”、“带迅干”、“溶排"、“轻挑”“重挑轻盖”、“双油”等名目,服务到桌,先吃后汇。

摘自《湖南省志》《长沙市志》

整理/达庆玙


责编:唐卓婧

来源:大湘菜报

我要问